(共23张PPT)
春
江
花
月
张若虚
夜
张若虚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大多散佚,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孤篇盖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 《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解 题
听朗读,感受情感。
月下之景(1-8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① 芳甸(diàn):花草茂盛的原野。甸,田野。
②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①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下之思(9-16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①纤尘:微细的灰尘。
②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已:穷尽。望:一作“只”。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见:只见、仅见。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月下之情(17-36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这四句总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漂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深广,情韵悠扬。
【赏析】
思妇: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同“纹”。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jié)石:山名,在渤海边上。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幽静的水潭。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景
理
情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全诗结构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1——8)
(9——16)
(17——36)
春江花月(景)
思妇游子(情)
宇宙人生(理)
完 美 融 合
主旨: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真情,与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总结全诗
1 、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艺术手法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