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9 18:26: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丁卯(mǎo)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生疏(shū) 字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修润(rùn)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朦胧(méng) 以身作则(zé)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别”读biè;
B.“帖”读tiè;
D.“沓”读tà;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躬行(gōng)    别扭(biè)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
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
C.恳切(kěn)   譬如(bì)累赘(zhui)   热泪盈眶(kuàng)
D.拖沓(tà)   修润(rùn)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中的“诲”应读“huì”;C项中的“譬”应读“pì”;D项中的“坛”应读“tán”。
3.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繁碎 教晦 草率 B.生疏 恳切 恢复
C.鞠躬 公寓 感慨 D.体例 躬行 格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的字形有误,正确的应为“教诲”。
4.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bì)   修润 鞭炮  鞠躬尽瘁(cuì)
B.打拱(gǒng) 朦笼 删去 自作自受(zuò)
C.监督(dū) 繁碎 丁卯 颠沛流离(diān)
D.恢复(huī) 慎重 遗瞩 诲人不倦(huǐ)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错误答案的方法来达到解题的目的。A.“譬”应读为“pì”;B“笼”应写为“胧”;D.“瞩”应写为“嘱”,“诲”应读为“huì”。故选C。
5.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
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有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做题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探究归纳。阅读材料,把握其中的关联,从读、思、实践三方面结合的角度说出自己看法即可。
通过筛选,到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选择《论语别裁》和《孟子的智慧》,因为这两本书符合“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的主题。故选AD。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删去“的籍贯”或“人”。故选B。
7.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A、B、D正确。
故选C。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zhuì)又别扭。
C.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xì)之了。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中应为“感慨”,“慨”与“心”有关;
B项中“累赘”读音应为“léi zhuì”,读“lěi”时,组词如“日积月累”,读“lèi”时,组词如“劳累”;
D项中正确写法应是“拖沓”,“杳”读“yǎo”,如“杳无音信”。
故选C。
9.阅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选出对本段所讲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是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典范。
B.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分工不明,经过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C.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D.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强调出版社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结合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第一句话“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并联系本段的内容可知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故选C。
10.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末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 ,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对本题各项内容进行分析。
A.明知不安全,还劝对方“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这是不负责的说法;
B.“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语言;
C.“你是不是不想活了”语气太强硬;“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是不负责的说法;
故选D。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2017年3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
B.杨绛先生在文学语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C.今年传奇欧美音乐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100周年诞辰。
D.5月21日,2016年世界羽毛球团体赛尤伯杯在江苏昆山落幕,使中国羽毛球女队击败韩国队卫冕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语意矛盾。去掉“近”或“左右”;
C.缺少谓语。在“传奇”后加“是”;
D.缺少主语。去掉“使”;
故选B。
1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
D.文章最后,作者以议论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故选D。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简洁 B.幽默
C.严谨 D.平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文中“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这句话,看出体现主张要“简明或是简洁”。
14.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朦胧 眩目 寒暄 仓皇失措
B.累赘 伶俐 辩论 不计其数
C.蹒跚 躬行 抱歉 唉声叹气
D.咀嚼 生蔬 执拗 颠沛流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
D.蔬——疏。
1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答案为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气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巳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6.下面不属于上文说明对象特点的是( )
A.防治难度大 B.影响科技进步 C.对人类危害大 D.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17.第③段中画线句“这样的垃圾”是指( )
A.太空垃圾 B.核垃圾
C.高科技工业生产的新垃圾 D.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
B.第②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
C.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垃圾的巨大危害。
D.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答案】16.B
17.D
18.C
【解析】
16.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结合“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可知本文说明的对象的特点之一是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结合“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可知本文说明对象的第二个特点是防治难度大;结合“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可知本文说明对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对人类危害大。不属于本文说明对象特点的是影响科技进步。
故选B。
17.考查对指示代词的理解。第③段首句“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指出了本段的说明对象为“太空垃圾和核垃圾”;接着,本段紧紧围绕这两种垃圾展开并说明了其危害;最后一句则对本段进行了总结,指出如何避免“这样的垃圾”在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因此本段最后一句中“这样的垃圾”即指“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故选D。
18.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C.第③段中“3000吨左右”“数十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了太空垃圾的巨大危害。
故选C。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令人敬重。
B.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在写作和用语上的“律己”。
C.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写作要“简洁”。
D.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感慨。
20.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两点主张是什么?是针对怎样的不良文风提出来的?
21.概括选文第③段所写的叶圣陶先生的“琐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9.B
20.①写话(明白如话),是针对不少人“宣扬朦胧”、更多人“顺势朦胧”而提出的。 ②简洁,是针对“应简而偏偏要繁”的现象提出来的。
21.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要求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使它们有了明确的分工。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琐事,表现了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严谨治学态度。
【解析】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第②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③段写的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上的主张,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可知B项概括全面,其它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
20.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由选文第①段“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第一点主张,那就是写话(明白如话);根据“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可知这一点主张是在“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而提出的。
由选文第②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可知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第二个主张是在文风方面,特别重视“简洁”,根据“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可知叶圣陶先生这一点主张是针对“应简而偏偏要繁”的现象提出来的。
2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以及写法上的作用。结合文章第③段“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那一处是叫做’的现象”等句子,写叶老首先发现了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等句子,又写了叶老要求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写了这两个字有了明确的分工。这些“琐事”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体现他律己严、以身作则的品质。所写的均是小事,但是却能在细微处反映人物品格,是以小见大的选材法,表现了叶老优秀的品德和严谨治学态度。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22.作者在第①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3.简要概括本选文记叙的几件事,并说说这些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4.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告别,他鞠躬,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25.“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22.示例1:所谓“双层的悲哀”,一是叶老先生逝世,二是在这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喜庆日子里离世,更让人感到悲哀。
示例2: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3.①修改文章;②送客;③复信。这几件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宽和厚道的品德。
24.(1)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以及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
(2)动作描写。写叶圣陶先生送客的举止,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他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品质。
25.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具体讲由上面讲的文字方面过渡到下面关于待人方面的叙述。
【解析】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结合第①段语境“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理解:在家家团圆的除夕夜,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心里异常难过;“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乐景反衬哀情,更是倍增哀伤,所以是“双层的悲哀”。
2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③段“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可知,记述他修改文章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
由第④段“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可知,记述他送客尽到礼节。
由第⑤段“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可知,记述他内疚地给“我”复信。
由第③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和第④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等可知,记述这些事件都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的品德。
24.
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
(1)“他说……”运用语言描写,“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突出表现了一位长者、学术渊博者对晚辈说话的诚恳与谦虚,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诚恳、谦逊品质的体现,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2)“告别”“鞠躬”“说谢谢”“转身回去”这一连串动词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叶圣陶先生送客的举止得体有礼节,其中“才”更体现他送别客人时间之长、真心待人,再结合第④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可知,总体上都表现了他宽厚待人的品质。
25.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要分析在什么位置,写了什么内容。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在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这句话在中间段开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第③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可知,这是对上一段叶圣陶先生文字工作上待人宽厚的总结,再结合第④段“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可知,这一句又是引出下一段中后面先生日常生活中宽厚待人的内容。所以不能删去。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 )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 ),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26.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持 商酌 一如既往 B.坚持 咨询 一以贯之
C.坚决 咨询 一如既往 D.坚决 商酌 一以贯之
27.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所叙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28.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9.选文末尾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0.你怎么看待文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案】26.D
27.①认真替吕叔湘描文章标点;②谦逊地请“我”修润文章;③真诚送客,周到守礼;④及时给“我”回信,关心“我”的现状。
28.(1)运用了动作描写,“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送客时周到的礼仪,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
(2)“非常”表示程度之深,“真”是确实如此的意思,这两个词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未能接待客人的行为的自责程度之深、态度之真诚,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朋友的关爱、热情,以及待人宽、对己严的个性。
29.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对人真诚热情的可贵品质,揭示了前文叙事的意义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感激,以及对社会上缺失像叶圣陶先生这样有可贵品质的人的忧虑之情。
30.示例:叶圣陶先生在“细枝末节”上的待人细节,更能体现出他的高贵品质,因为见微知著,细节更能反映精神。启发示例:我们在成长中,要努力做好每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做好小事来磨砺自我,打造自我。
【解析】
【分析】
26.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坚持:长久地去做某件事情;坚决:形容态度坚定明确;此处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写文章态度明确只用普通话,故填“坚决”,可排除AB选项;
咨询:询问某件事情;商酌:商量某件事情;此处是叶圣陶先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应选“商酌”恰当,排除C;
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以贯之:意思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此处是说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字方面,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是一样宽厚待人,故选“一以贯之”;
故选D。
2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阅读选文,根据“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可知,叶圣陶认真替吕叔湘描文章标点;根据“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可知,叶圣陶先生谦逊地请“我”修润文章;根据“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可知,叶圣陶先生真诚送客,周到守礼;根据“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可知,叶圣陶先生及时给“我”回信,关心“我”的现状。
28.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1)根据“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的动词可知,此句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送客时周到的礼仪,这些动作描写使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出来,栩栩如生。
(2)“非常”是意思是“很”,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未能接待客人的行为的自责程度之深;“真”是确实如此的意思,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态度的真诚。这两个词直观真切地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朋友的关爱、热情,也使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对己严的个性更加突出。
29.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记叙、抒情、说明等,选文末尾画线句子“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感激,“也很悲伤”是表达了对社会上缺失像叶圣陶先生这样有可贵品质的人的忧虑之情。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对人真诚热情的可贵品质。
30.
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解答时要先分析叶圣陶在待人接物上的细节态度,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示例:文章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十分宽厚,真诚热情,体现出他的高贵品质,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启发:我们平时也要认真对待生活当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3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3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3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答案】31.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32.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3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提示:不能改变原意)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并不是文不对题,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④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节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35.选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品德?分别用哪些事例来说明的?
36.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37.选文中举叶圣陶先生区分“做”和“作”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8.结合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35.选文主要从语文方面详写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德。事例有:①写文章明如话。②文风重简洁。③标点、格式、用字规范等写作的各个零碎方面,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36.这两句话承上启下,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已严的特点。
37.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体现他律已严、以身作则的品质。
38.①在写文章的时候,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语文主张,不堆砌辞藻,不用生僻词语,行文要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②学习叶圣陶先生文风简洁的语文主张,不能语言哕嗦、赘余拖沓,行文要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解析】
35.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先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再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概括出答案。根据第①段“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可知,选文主要从语文方面详写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德。根据第①段“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可以概括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第一个事例:写文章明如话。根据第②段“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可以概括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第二个事例:文风重简洁。根据第③段“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可以概括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第三个事例:标点、格式、用字规范等写作的各个零碎方面,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36.
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根据“以上说待人厚”,“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承接上文,对“叶先生待人厚”的一面进行总结;“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引出下文“严于律己”的一面。
37.
本题考查对论据作用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③段举叶圣陶先生区分“做”和“作”的例子,目的是证明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而这正是叶圣陶先生律已严、以身作则品质的体现。
38.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要从原文出发,启示要有具体内容支撑。从第①段“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可以得到启示:写文章要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语文主张,写人的日常话语,要贴近生活,念着顺口,听着悦耳;从第②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可以得到启示:写文章要简洁,删繁就简,只要句意不变,其他语言都可以删去,一定要用语凝练。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谈感悟。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类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带着一些感慨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有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句,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她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成“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是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礼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致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中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39.段①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0.请分析段①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宣扬朦胧:
顺势朦胧:
41.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42.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的?
43.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案】39.这两句话承上启下。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40.宣扬朦胧:是指让人看不明白写作的内容。
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41.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42.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43.只要结合文章内容从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反复修改,锤炼语言等方面谈即可。
【解析】
39.
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上:过渡,即承上启下。“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从“以上”二字上看出承接上文。“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还有严格的一面”看出是引出下文的作用。内容上:“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点明了叶圣陶先生宽容温厚的品质。“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突出了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40.
这道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一是弄清楚词语的本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本义。“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故“宣扬朦胧”是指让人看不明白写作的内容。根据第①段“叶先生则主张写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和第②段“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礼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可知,“顺势朦胧”是指有些人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这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41.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根据“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简洁应该是写话之类的一项要求……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句,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即可概括出叶圣陶“写话”的主张:语言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根据“叶先生则主张写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可知,叶圣陶先生是在“写话”方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42.
这道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根据第③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致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即可筛选概括出叶圣陶在“语文的用语方面”的特点。
43.
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要从原文出发,启示要有具体内容支撑。从“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可以感悟到:我们写文章要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要贴近生活。从叶圣陶先生区分“做”和“作”上可以感悟到: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反复修改,锤炼语言。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 “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 “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 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44.对第①段的内容或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交代了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时间。
B.本段表达了“我”的悲痛之深。
C.开篇以痛写起,奠定全篇沉重的感情基调。
D.“罩上双层的悲哀”,“罩”字使用生动而贴切。
45.选文第③段提到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A.借吕叔湘先生的亲身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B.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的品德。
C.从侧面印证叶圣陶先生做文章喜欢字斟句酌。
D.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是写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和感切。
4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B.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C.从选文来看,作者表扬了叶圣陶先生的工作风格严谨、认真,委婉地批评了叶圣陶先生身上那种迂腐、僵化特点。
D.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行文沉稳平和,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47.选文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是( )
A.平易质朴 B.轻松幽默
C.深刻诙谐 D.庄重深沉
【答案】44.C
45.A
46.C
47.A
【解析】
44.
C.“奠定全篇沉重的感情基调”赏析有误。第一段表达自己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对叶先生的怀念之情,从而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作者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感情基调并不沉重。故选C。
45.
第三段记叙了吕叔湘先生因为看到叶先生修改标点,于是自己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要清清楚楚。这是对叶先生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叶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的作风。故选A。
46.
C.“委婉地批评了叶圣陶先生身上那种迂腐、僵化特点”属无中生有,文本中并无相关描述。故选C。
47.
文本末段多用口语,如“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等,语言平易通俗。从这些平易的文字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先生为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感受到作者对叶先生的尊敬之情,这种感情是质朴的。所以末段的语言风格是平易质朴。故选A。
三、字词书写
4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商酌( ) 累赘( ) 拖沓( )
慎重( ) 删减( ) 妥帖( )
【答案】 zhuó zhui tà shèn shān tuǒ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此题注意“赘”应该读轻声,“沓”读四声。
49.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生shū( )      拖tà( )    恳qiè( )
累赘( ) 别扭( ) 商酌( )
【答案】 疏 沓 切 zhuì niu zhuó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应该注意“疏”的偏旁不要写错,“赘”应该读四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丁卯(mǎo)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生疏(shū) 字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修润(rùn)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朦胧(méng)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躬行(gōng)    别扭(biè)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
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
C.恳切(kěn)   譬如(bì)累赘(zhui)   热泪盈眶(kuàng)
D.拖沓(tà)   修润(rùn)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3.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繁碎 教晦 草率 B.生疏 恳切 恢复
C.鞠躬 公寓 感慨 D.体例 躬行 格式
4.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bì)   修润 鞭炮  鞠躬尽瘁(cuì)
B.打拱(gǒng) 朦笼 删去 自作自受(zuò)
C.监督(dū) 繁碎 丁卯 颠沛流离(diān)
D.恢复(huī) 慎重 遗瞩 诲人不倦(huǐ)
5.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
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7.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zhuì)又别扭。
C.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xì)之了。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9.阅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选出对本段所讲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是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典范。
B.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分工不明,经过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C.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D.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强调出版社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10.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末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 ,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2017年3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
B.杨绛先生在文学语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C.今年传奇欧美音乐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100周年诞辰。
D.5月21日,2016年世界羽毛球团体赛尤伯杯在江苏昆山落幕,使中国羽毛球女队击败韩国队卫冕成功。
1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简洁 B.幽默
C.严谨 D.平和
14.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朦胧 眩目 寒暄 仓皇失措
B.累赘 伶俐 辩论 不计其数
C.蹒跚 躬行 抱歉 唉声叹气
D.咀嚼 生蔬 执拗 颠沛流离
1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气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巳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6.下面不属于上文说明对象特点的是( )
A.防治难度大 B.影响科技进步 C.对人类危害大 D.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17.第③段中画线句“这样的垃圾”是指( )
A.太空垃圾 B.核垃圾
C.高科技工业生产的新垃圾 D.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
B.第②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
C.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垃圾的巨大危害。
D.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令人敬重。
B.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在写作和用语上的“律己”。
C.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写作要“简洁”。
D.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感慨。
20.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两点主张是什么?是针对怎样的不良文风提出来的?
21.概括选文第③段所写的叶圣陶先生的“琐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22.作者在第①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3.简要概括本选文记叙的几件事,并说说这些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4.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告别,他鞠躬,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25.“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 )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 ),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26.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持 商酌 一如既往 B.坚持 咨询 一以贯之
C.坚决 咨询 一如既往 D.坚决 商酌 一以贯之
27.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所叙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28.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9.选文末尾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0.你怎么看待文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3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3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3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④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节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35.选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品德?分别用哪些事例来说明的?
36.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37.选文中举叶圣陶先生区分“做”和“作”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8.结合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类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带着一些感慨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有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句,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她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成“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是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礼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致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中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39.段①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0.请分析段①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宣扬朦胧:
顺势朦胧:
41.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42.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的?
43.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 “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 “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 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44.对第①段的内容或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交代了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时间。
B.本段表达了“我”的悲痛之深。
C.开篇以痛写起,奠定全篇沉重的感情基调。
D.“罩上双层的悲哀”,“罩”字使用生动而贴切。
45.选文第③段提到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A.借吕叔湘先生的亲身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B.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的品德。
C.从侧面印证叶圣陶先生做文章喜欢字斟句酌。
D.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是写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和感切。
4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B.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C.从选文来看,作者表扬了叶圣陶先生的工作风格严谨、认真,委婉地批评了叶圣陶先生身上那种迂腐、僵化特点。
D.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行文沉稳平和,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47.选文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是( )
A.平易质朴 B.轻松幽默
C.深刻诙谐 D.庄重深沉
三、字词书写
4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商酌( ) 累赘( ) 拖沓( )
慎重( ) 删减( ) 妥帖( )
49.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生shū( )      拖tà( )    恳qiè( )
累赘( ) 别扭( ) 商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