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9 18:43:3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
2.阅读古诗文,回答各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鉴赏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3.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______,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4.两首诗都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竹里馆》写弹琴、长嘴,是以声响衬托静境。《书事》中三、四句却是化静为动,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诗句中“散”字能否改为“落”字?为什么?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相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时令都是晚春时节。
不同点:
8.景象不同。
《晚春》:花草斗艳、杨榆翻飞
《苏溪亭》:野草茁长、燕子不归、________、_________。
9.情感不同。
《晚春》:通过描写草树知道春天将归去,想留住春天的脚步,就连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苏溪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11.花褪残红的暮春一般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试赏析诗中“暗”或“满”的妙处。
1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 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己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15.“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韩愈的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①,二月初惊②见草芽。
白雪却嫌③春色晚,故④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②惊:新奇,惊讶。③嫌:嫌怨;怨恨。④故:故意。
16.下面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
B.甲诗描写“草树”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C.乙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D.乙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17.两首诗中都写到“雪”的形象,含意有什么不同?
18.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诗句作一点赏析。
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
19.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甲诗中的“满”字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现诗人闻笛后的愉悦心情。
C.乙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时空交错,视听并置,引出花鸟形象。
D.乙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0.两诗开头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 晚春
王令 韩愈
三月残花落更开, 草树知春不久归,
小檐日日燕飞来。 百般红紫斗芳菲。
子规夜半犹啼血, 杨花榆荚无才思,
不信东风唤不回。 惟解漫天作雪飞。
22.《送春》一、二两句描绘出暮春景象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3.有人说,两首诗三、四句所用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都相同,你同意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展现的景象。
2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6.两首诗都写到了乡思,李白的诗是写伤离惜别的思乡情。岑参写的是________的思乡之情。
27.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折柳”指《折杨柳》,歌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两诗中的“故园”都是指故乡、家乡。
C.“龙钟”指老年状貌。
D.“凭”是任凭、假托的意思。
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9.古诗阅读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上面两首诗都是怀乡思人。有人用数学符号“<”“>”“≈”来比较“报平安”和“又开封”的情感程度,你认为下面哪个选项更合适?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A、“报平安”<“又开封” B、“报平安”>“又开封” C、“报平安”≈“又开封”
30.依据下面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
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
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
微闻钟磬声。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1.诗歌一、二句中的“____”、“___”等动词,生动有趣,写出了晚春时节草木争相留春,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特点。
32.诗歌三、四两句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3.同为写春天的诗,两首诗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34.两首诗分别用哪些事物表现季节的特征?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5.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龙钟:____②凭:____
36.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7.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8.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9.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0.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1.这首诗的诗眼是:
4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理解诗歌主旨,首先得读懂诗意,其次抓住表明作者情感倾向的关键词分析。首先回答同意。根据本诗大意: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可知,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人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努力作为,用心用情者终不会被辜负。
2.阅读古诗文,回答各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告诉我们: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展示自己的个性,昂扬进取,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所作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亮出自己的风采,活出自己的价值。作者意在劝人要勤学,不要像杨花一样白首无成。只有惜春惜时,抓住时机,乘时而进,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诗歌鉴赏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3.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______,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4.两首诗都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竹里馆》写弹琴、长嘴,是以声响衬托静境。《书事》中三、四句却是化静为动,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3. 五言绝句(五绝) 诗佛
4.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
5.相同之处: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对幽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高雅绝俗的追求。
【解析】
3.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本题所选的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的。据此可填写作答。
4.
考查对诗歌的写作技巧的理解。《书事》的三四句“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意思是看到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却化静为动,说其“欲上人衣来”,写出了整个深院的整个空间都充溢着翠色,从而写出了深院的幽静。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竹里馆》中,“独坐、弹琴、长啸”等词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书事》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
据此可知,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对幽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高雅绝俗的追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诗句中“散”字能否改为“落”字?为什么?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不能,因为“散”比“落”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7.“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炼字。“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里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7.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本诗属于思乡诗,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相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时令都是晚春时节。
不同点:
8.景象不同。
《晚春》:花草斗艳、杨榆翻飞
《苏溪亭》:野草茁长、燕子不归、________、_________。
9.情感不同。
《晚春》:通过描写草树知道春天将归去,想留住春天的脚步,就连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苏溪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 杏花凄寒(意近即可)
9.①本诗通过倚阑人所望见的景象: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归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②传达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的怅惘哀愁(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
8.
考查对诗文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意象来体会。《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意思是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通过描写燕子还未归巢,沙洲一片迷蒙,杏花也失去了艳丽的容颜等景色,表现了野草茁长、燕子不归、杏花凄寒的景象。
9.
对理解诗歌主旨的考查。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意象来体会。《苏溪亭》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及因春光即将消逝的而生发的怅惘之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11.花褪残红的暮春一般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0.示例1:拟人;一二句中“知”“斗”,生动传神地写出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示例2:拟人;三四句中“无才思”“惟解”,生动传神地写出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更能突出暮春的勃勃生机。
11.凋零感伤;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赞美,还有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要珍惜时光。
【解析】
【分析】
10.
考查赏析修辞方法。本诗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如:前两句中的“知”为知道之意,“斗”为竞相之意。这两个词语把草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暮春时节,各种花草树木仿佛知道了春将逝去的消息,争相开放,争奇斗艳的美丽图景,表现了暮春的勃勃生机。再如:后两句中的“无才思”是没有才学的意。“惟解”是只知道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花榆荚既无艳丽的色彩,又无窈窕的身姿,却也不甘示弱,把自己化作了漫天的雪花,为这春天增添了一份美丽。同样表现出暮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
11.
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第一问:暮春时节,百花落尽,只有一地的花瓣惹人怜惜伤感。春色美好却短暂,悄无声息之间就逝去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炎炎夏日,而再想欣赏满园春色,就要等到来年春天了。所以暮春一般会给人凋零感伤之意。
第二问:本诗四句均为写景,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百花知春将归,于是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杨花榆荚虽无颜色,却也化作雪花漫天飞舞。景中含情表达了作者对暮春时节大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暮春景色虽好,却时日无多,终将逝去,所以本诗还包含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希望人们能珍惜这大好时光,珍惜这暮春景色。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试赏析诗中“暗”或“满”的妙处。
1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2.(1)示例一:①“暗”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②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③体现出诗人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示例二:①“满”字,是遍布的意思,②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③衬托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3.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诗中“闻折柳”既实指曲名,又委婉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园情”则直接点明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谁家玉笛暗飞声”,意思是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暗飞声”是说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深,怀乡之愁。
“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满”字,是遍布的意思,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极写夜之宁静,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诗中“闻折柳”既实指曲名,又委婉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故园情”三字直接抒发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 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己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15.“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C
15.示例: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强烈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错。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诗人东望故园,思乡心切,以泪洗面,双袖拭泪,泪湿衣袖,未曾干过。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再多的泪也不能使衣袖永远不干的。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阅读韩愈的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①,二月初惊②见草芽。
白雪却嫌③春色晚,故④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②惊:新奇,惊讶。③嫌:嫌怨;怨恨。④故:故意。
16.下面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
B.甲诗描写“草树”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C.乙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D.乙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17.两首诗中都写到“雪”的形象,含意有什么不同?
18.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诗句作一点赏析。
【答案】16.D
17.甲诗用“雪”比喻杨花榆荚,乙诗则用飞花来比喻“雪”。
18.如甲诗中“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或“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他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乙诗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解析】
【详解】
1.D.“满园春色”错误,乙诗描写的是初春景象。“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也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故选D。
2.考查对“雪”形象的分析比较。甲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可知“雪”是比喻杨花榆荚;乙诗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可知“雪”比喻飞花。
3.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甲诗中“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草花于一体。“草木”“花朵”本属无情物,把草木花朵人格化,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乙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
19.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甲诗中的“满”字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现诗人闻笛后的愉悦心情。
C.乙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时空交错,视听并置,引出花鸟形象。
D.乙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0.两诗开头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9.B
20.甲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乙诗运用的是联想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1.甲诗写听到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曲,直接生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乙诗写看到眼前的杜鹃花,想到故乡的子规鸟叫,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9.
B. 甲诗中的“满”字着意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并非表现诗人闻笛后的愉悦心情。选项错误;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要读懂全诗,了解内容,结合语境分析理解。甲诗起句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甲诗前两句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乙诗的前两句,时空交错,视听并置,引出花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乙诗前两句运用联想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1.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要读懂全诗,了解内容,结合语境,理解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两首诗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甲诗写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触动,夜不能寐,听到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曲,直接生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乙诗感物起兴,视听并置,看到眼前的杜鹃花,想到故乡的子规鸟叫,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 晚春
王令 韩愈
三月残花落更开, 草树知春不久归,
小檐日日燕飞来。 百般红紫斗芳菲。
子规夜半犹啼血, 杨花榆荚无才思,
不信东风唤不回。 惟解漫天作雪飞。
22.《送春》一、二两句描绘出暮春景象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3.有人说,两首诗三、四句所用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都相同,你同意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22.春光未逝,富有生机。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写出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写出了春光生机犹在。
23.同意,都用了拟人的手法。《送春》通过子规想唤回春天,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留恋。对美好时光的执着追求;《晚春)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同时也含有抓住时机、不言放弃的深意。
【解析】
22.
考查内容理解。《送春》一、二两句的诗意是: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天里的典型景物“花”与“燕”。三月里有花谢了,似春已去,但“落更开”,有更多的花又开了,春花正烂漫。低矮屋檐下,呢喃春燕飞走,似春已去,但燕又飞回,原来是衔泥来筑巢,仍是春日时光。这样繁盛美好的景致展现了暮春时节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23.
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写作手法。答题时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体会诗人情感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意思是: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用“不信”与“唤”东风把子规鸟拟人化,塑造出一个执着地拼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形象,既表达诗人珍惜春光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评价杨花榆荚“无才思”,也“解”春光宝贵,是把杨花榆荚拟人化,表现了不要惧怕“无才思”,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要尽努力的思想,同样是珍惜春光,顽强进取之意。所以说两首诗三、四句所用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都相同。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展现的景象。
2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24.示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晚春时节,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25.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写出了花木对春天的留恋,读来饶有趣味。也表达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珍惜之情。
【解析】
24.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要理解诗句意思,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示例: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各显芳菲,尽情地展现着生命的昂扬。
25.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其表达效果。后两句的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人言草木无情,作者偏说它们有知,杨花榆荚能“解”,而且说杨花榆荚“无才思”,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木对春天的留恋,也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珍惜之情。想象奇特,实为诗中罕见,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6.两首诗都写到了乡思,李白的诗是写伤离惜别的思乡情。岑参写的是________的思乡之情。
27.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折柳”指《折杨柳》,歌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两诗中的“故园”都是指故乡、家乡。
C.“龙钟”指老年状貌。
D.“凭”是任凭、假托的意思。
【答案】26.征人赴边、长路漫漫、不忍挂念
27.B
【解析】
【分析】
26.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逢入京使》此诗作于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不忍亲人挂念的深情。
27.
A.有误。《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
C.有误。“龙钟”指沾湿的样子;
D.有误。“凭”是请求、烦劳的意思;
故选B。
【点睛】
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借景抒情,借回乐峰、受降城、丘陵下的沙地等月下景色。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9.古诗阅读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上面两首诗都是怀乡思人。有人用数学符号“<”“>”“≈”来比较“报平安”和“又开封”的情感程度,你认为下面哪个选项更合适?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A、“报平安”<“又开封” B、“报平安”>“又开封” C、“报平安”≈“又开封”
【答案】示例:我选A,“报平安”一句只是些作者托故人带个口信给家人,而“又开封”一句则显出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及个性化解读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要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要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解答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任选一个选项,明确观点,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A项更合适,“报平安”<“又开封”。前一首诗中诗人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但这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显得问候过于匆匆和草率了。而后一首诗中,诗人把家书封了启、启了又封,来回读上好几回这一个细节,让我觉得这思乡之情已经浓到化不开的程度了。首诗中,诗人把家书封了启、启了又封,来回读上好几回这一个细节,让我觉得这思乡之情已经浓到化不开的程度了。或:我选B,“报平安”>“又开封”,第一首诗中诗人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看似匆忙中的传语,其实却压抑了一个大丈夫多少的无奈和不舍啊。不然怎会双袖龙钟泪不干呢?两者之间的反差更加加强了诗人思亲和思乡的程度。相比后一首诗,诗人可以反复咀嚼自己的家书,前者具有更加深层的思乡之悲啊!示例三:选C,“报平安”≈“又开封”,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和思亲之亲。一首看似匆匆其实更多是无奈,一首则在迟疑纠结中把思乡之情用特写镜头放大。只因诗人的表现手法不一样,思乡的程度都是很深的。
30.依据下面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
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
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
微闻钟磬声。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比较分析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写作技法、主要内容、诗歌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只要找到三首诗的共同点,谈其中一点即可。可从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入手,这三首诗都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抒发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快乐心情。也可从写作技巧来谈,如“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声音反衬环境的幽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其它角度来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1.诗歌一、二句中的“____”、“___”等动词,生动有趣,写出了晚春时节草木争相留春,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特点。
32.诗歌三、四两句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31. 知 斗
3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如雪花般尽情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解析】
31.此题考查学生品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的能力。品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要注意如下几点:要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要注意古代诗歌语言的语法特点: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本诗的一、二句中“知”和“斗”两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人的思维和情感,使之有了生命特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赏析,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3.同为写春天的诗,两首诗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34.两首诗分别用哪些事物表现季节的特征?
【答案】33.韩愈的《晚春》描写的是暮春景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34.韩愈的《晚春》,用百花盛开争芳斗艳,杨花、榆荚如雪般纷纷飘落,写出了暮春的特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用“水面初平”、“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渐欲迷人眼”的乱花、“才能没马蹄”的浅草写出水初涨、日初暖、燕初回、花初开、草初萌的初春景色。
【解析】
3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描写春天特点的句子分析。由题目“晚春”及内容“不久归”“杨花榆荚”可知,韩愈的《晚春》描写的是暮春景色;由“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34.韩愈的《晚春》,意思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所以是用百花盛开争芳斗艳,杨花、榆荚如雪般纷纷飘落,写出了暮春的特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因为是早春,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因为是早春,莺、燕还很少,所以是“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是“渐欲迷人眼”的乱花、“才能没马蹄”的浅草。据此分析哪些事物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5.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龙钟:____②凭:____
36.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35. 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②凭:请求,烦劳。
36.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35.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龙钟”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沾湿。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就为泪水所沾湿。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凭:托,烦,请。
36.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主旨的理解。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7.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8.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9.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0.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答案】37.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8.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39.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40.答: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解析】
37.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竞相争妍斗艳。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做此类题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并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39.本题是对诗歌主旨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题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明理由。如果同意,可以从“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的角度谈理由;如果不同意,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角度谈,如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法和主旨的分析能力。这首诗描绘暮春之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前两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后两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暮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1.这首诗的诗眼是:
4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41.故园情
4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41.考查对诗歌的诗眼的提取。最后两句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而“故园情”是点题之笔,诗歌的情感中心。
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
42.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从三四句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来分析情感,这两句是直抒胸臆。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表达作者强烈凄婉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