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国际合作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4国际合作 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8 16: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第四节 国际合作
2010年,日本半导体生产设备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37%,半导体材料占世界市场份额达66%。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导致日本半导体设备与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暂时停滞,直接影响北美、欧洲西部、东亚等地区的半导体生产网络,间接导致一些手机、 计算机、数字家电和汽车等生产厂临时停产,最终影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
为什么日本地震会影响这么多地区的生产活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
过程。
Assembled in China
表现:
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与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
二元结构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元结构
崛起为制造业大国
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
世界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劳动分工格局
很少有国家可以离开其他国家而独自生存
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应运而生。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体现了全新的国际合作观念。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致力于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及成果共享。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平等对待、互学互鉴,以及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共存。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加快发展,得到实质性好处。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巨大的购买力,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同时,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也将创造新的巨大市场,有利于我国的商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
活动:分析“渝新欧”班列与国家合作
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班列从重庆出发,经西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向西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家,终点是德国的杜伊斯堡,全长11000多千米,全程仅需2周,较海运缩短近30天,价格仅为空运的1/5。
1.说明重庆积极推动“渝新欧”班列开通的原因。
重庆是我国的内陆山城,与外界的联系只有长江水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而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需要运量大、速度快、运价低的运输方式把数量庞大的笔记本电脑运到欧洲,“渝新欧”班列的开通使笔记本电脑可以快速、便捷地运往欧洲,拓展了市场。
2.“渝新欧”班列经过哪些国家?有几次换轨?
从东向西依次经过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共六个国家。从中国到哈萨克斯坦,换轨一次;从白俄罗斯到波兰,又换轨一次,共两次换轨。
3.举例说明“渝新欧”班列开通需要哪些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什么?
“渝新欧”班列经过六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通关、货物检验和检疫等常规手续,不同国家轨距不同,还有沿途的运输安全保障问题等,都需要国际合作。
4.举例说明“渝新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国家的意义。
“渝新欧”班列这条贯穿亚欧大陆腹地的国际铁路大通道,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部分国家的重要经济动脉,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通过“渝新欧”班列走进中国,促进欧洲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经贸、新能源、科技创新、现代物流、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的跨国流动的经济要素是
A.服务要素 B.生产要素
C.信息要素 D.金融要素
2.图中所示工厂的元件生产的全球化,
最终目的是
A.寻找最优区位,保护环境
B.减轻污染
C.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D.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典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吸引了诸多中国企业落户,被称为荒漠中的“工业绿洲”。读“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位置图”,完成3~4题。
3.利用埃及的资源优势,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可以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石油装备、纺织服装
B.电子产品研发、食品加工
C.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D.光伏企业、水电开发
4.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对埃及的影响有
①推动工业化进程
②提高苏伊士运河的航运能力
③增加税收与就业
④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中甲、乙均是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合作地区,分别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运行的中欧班列的西端桥头堡和重要中转站。
5.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可以
A.向甲地区大力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
B.利用甲地区的港口大量进口铁矿石
C.从乙地区引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
D.同乙地区各国家大力开展能源合作
6.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搭乘中欧班列,将四川花卉运输到荷兰鹿特丹,与荷兰相比,四川花卉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A.平原面积广阔 B.灌溉用水充足 C.生产成本低廉 D.农业科技先进


秘鲁西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湾,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是其传统的工业部门。近年来,中国与秘鲁合作领域日益广泛,资源领域成为两国间最具意义的合作领域,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中国有170多家企业在秘鲁投资兴业。下图示意秘鲁地理位置及矿产分布。
7.资源领域成为中国和秘鲁最具意义的合作领域的主要原因是
A.秘鲁法律健全,社会治安状况好
B.中国制造业发展快,矿产资源贫乏
C.秘鲁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发达
D.中国劳动力价格昂贵,矿产开发成本高
8.中国在秘鲁开发矿产资源,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勘探技术与开采设备比较先进
B.矿石废弃物的处理能力较强
C.缓解我国矿产供应紧张状况
D.稳定矿产资源的进口渠道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下图为“美国硅谷某电脑公司产品产业链关联图”。 (注:OEM——目前大多采用由采购方提供品牌和授权,由制造方生产贴有该品牌产品的方式。)读图,回答9~10题。
9.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
A.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B.劳动力充足
C.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D.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10.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世界
经济“三元结构”中的主要功能是
A.营销基地 B.生产制造
C.研发基地 D.终端市场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六大经济走廊中第一个由三国首脑批准落地实施的经济走廊,是三国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推进落实三国共同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中蒙俄高铁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经济带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但高铁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受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环境和生态特征等影响大。目前已连通区域仅为我国的吉林、辽宁、北京、天津等。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横穿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形区,全线地势起伏小
B.途经地区地处生态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民众观念难以统一
D.沿线地区大部分纬度较高,气温低,冻土广布
12.中蒙俄三国贸易中,中国进口和出口的主要产品有
A.石油、天然气 B.木材、农产品 C.天然气、纺织品 D.服装、矿产品
13.“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①促进中国与蒙古、俄罗斯文化交流
②增加中国的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③利于拓宽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④利于带动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⑤利于加强中国东部和西北部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年)》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愿景2025”深入对接,为中巴合作带来新机遇。下图为“我国企业在中巴经济走廊重大投资项目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我国企业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于
A.采矿和制造业 B.金融和零售业
C.交通和能源 D.教育和医疗
15.影响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地域分布的
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数量
B.区位和资源禀赋
C.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D.政策和文化传统


被誉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桥头堡”的毛里求斯,面积2 040平方千米,人口约130多万,岛上矿产、淡水等资源匮乏。该国历届政府都积极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重视完善法规,外汇可自由进出。近年来,该国政府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通讯业。晋非经贸合作区 (如下图)是2006年我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境外合作区之一,距国际商港路易港3千米。早期,晋非经贸合作区定位为“加工贸易型”园区,但招商困难,发展缓慢。2014年底,园区重新规划定位,以发展金融业、文化旅游、仓储物流等服务业为主。随着园区办公、居住等条件的升级,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纷纷入驻。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0余家,出租了37.9公顷的土地。除中国企业外,80%以上为美国、法国、南非、印度等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在中国海外园区中首屈一指。
(1)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毛里求斯成为我国首批境外合作区选择地的原因。
位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印度洋中部),是重要的国际航海线的交通要道(是绕行好望角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
属于非洲东部的岛国,是我国“一带一路”走向非洲的重要跳板(节点)。
(2)分析晋非经贸合作区早期定位为“加工贸易型”园区招商困难的原因。
毛里求斯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短缺,加工原材料不足;
该国人口少,廉价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
消费人口较少,国内市场十分有限;
早期园区办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商吸引力不大。
(3)简述路易港从晋非经贸合作区快速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效益。
入园企业增多,获得较多的土地租金和税收;
发展国际旅游,并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发展物流业,增加运输量,使港口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吉布提共和国地处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荒漠广布,极度贫困。境内的阿萨尔湖是全球盐储量最大的盐湖之一,湖水盐度高达34.8%,湖底有通道(裂隙)与塔朱拉湾连通,数千年来湖泊水位十分稳定。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吉携手合作,2015年,中国企业开始与吉布提政府合作开发阿萨尔湖盐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现代化的盐业码头、运盐铁路和盐化工产业基地已投产运营,为吉布提创造就业岗位数千个,出口创汇4 000万美元。
(1)说明阿萨尔湖形成并演化为高盐湖泊的过程。
位于裂谷带上,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洼地;
海水通过湖底通道(裂隙)对洼地进行补给形成湖泊,带来盐分;
湖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蒸发旺盛,盐分逐年积累。
(2)说出吉布提与我国企业合作在阿萨尔湖附近共建盐化工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阿萨尔湖盐储量大,原料丰富;
中吉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距海较近,便于产品出口。
(3)简述“阿萨尔盐湖开发项目”对吉布提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增加政府税收,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进程;
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