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5课《沉与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能在教师引导下对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还能对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最后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己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实验材料:泡沫、回形针、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水槽、橡皮筋、钩码、塑料尺。实验记录
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一一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 ”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
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乒乓球,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乒乓球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教师出示一组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猜想:如果漫八入水中的钩码也受浮力的话,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会和直接提起钩码时的长度
一样吗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将每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结:在水中国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选择实验材料 )
实验及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后进行实验。各组分别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汇报,全班交流,总结哪些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那些不是。
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发现“不是的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发现,同样具有价值。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学生会提到轮船橡皮艇、浮桥竹筏等。这些都是对浮力应用的实例。
教师可以给教生衣游泳圆等物品,讲解其在防止人游泳潮水时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防湖水的重更作
三、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浮沉的知识,从而理解浮沉的秘名贷助制作浮沉子的活动进步开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
(1)教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组内要合理分工,不要争抢:轻拿轻放不要把水溅出来,实验过程中,及时做好记录。
(一)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期时记来。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浮在水面上的体的流人大
(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的方向。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水中按压,交流手上的感受。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三)通过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
师生共同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拓展活动查找资料,制作一个浮沉子。
提出活动指向:查阅资料,制作一个浮沉子。:看到以上的实验,你们认为沉浮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猜测,教师按照与物体有关或与承载液体有关两方面板书关键词。学生制作浮沉子。学生展示作品。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