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明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色彩系列知识学习中,例如《红色的画》《黄色和蓝色的画》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过色彩的深浅变化,也就是明度的变化,只不过他们对于“明度”这个词还比较陌生,只知道颜色有深有浅。
二、设计思路:
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学生具有一定色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色彩深浅、明暗的变化,以及表现明度变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其带来的整齐而有韵律的美感。
2、确定超轻粘土作为本课实践操作的材料,是基于此材料学生易于准备且在课堂上操作方便,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超轻粘土带来的动手调和乐趣。
3、本课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在参加培训时听的一节台湾老师的美术课,台湾老师擅长将课堂内容与各种动手游戏相结合,细化教学目标,作品简单而有力。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依据教参上的教学重点“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我将作业设计为用超轻粘土完成一张有明度变化的羽毛片,最后由所有同学的作品构成一只完整的孔雀开屏造型,细化了学生的实践任务,也提高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色彩明度的知识,掌握色彩明度渐变的表现方法,感受色彩明度变化的美感,提高运用色彩表现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实验、对比、分析等学习过程,探究改变色彩明度的不同方法,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掌握调配不同明度的技能,体会明度变化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明度的学习,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体验,感受色彩明度带给人的调和之美。引导学生将色彩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去。通过孔雀羽毛的制作,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班级展板美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色彩明度的知识及表现方法,体验明度变化的美感。
难点:运用超轻粘土调配出理想的明度变化。
五、教学准备:超轻粘土、课件、微课视频、瓦楞纸片、色条。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明度 三、感受明度 四、体验明度 四、展示拓展 1、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只孔雀,本来是要用它来美化教室展板的,可是它没有羽毛,好自卑啊,我们用漂亮的色彩去帮助它好吗? 2、板书课题:色彩 1、看,画面中女孩们穿的衣服色彩是什么?这三件衣服的颜色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结:像这样的深浅变化在美术专业术语中称为“明度”。今天我们也给孔雀做一身有明度变化的羽毛吧。(板书完整课题——色彩的明度) 2、出示渐变色条:明度——指颜色的深浅、明暗程度。明度高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亮色浅色,明度低指深色、暗色。 3、活学活用,判断三杯水的明度高低,中间这杯水的明度呢? 小结:所以色彩的明度不是绝对的,要看它和谁作比较,比如不同色相之间,两两色彩作比较,也会有明暗、深浅的对比。 5、那像这样同一色相的明度高低是怎样调和而来的呢?猜一猜。那我们来试试吧。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水粉颜料的色彩明度可以通过加黑或加白、加水来改变。 6、除此之外蜡笔和彩铅也可以表现丰富的明度变化,看书27页,观察总结它们的方法。小结:在白色纸,在黑色纸上。 7、同学们,利用丰富的明度变化可以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看作品《白夜光》中蓝色的明暗和深浅变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一分钟。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值得表扬。 1、孔雀有了一身明度变化的羽毛,肯定会更加自信。(出示有明度变化的羽毛)看,林老师做了一片羽毛,请同学摸一摸这是用什么做的,那它的明度变化又是怎样调和而来的呢? 2、同学们真棒,会举一反三。但我们如何调出这么多层次的明度变化呢?选择一个颜色,通过加黑或者加白调和出不同明度的小圆球。 3、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小孔雀看到大家探究了这么多明度知识,已经迫不及待想穿上新衣服,今天我们就选择超轻粘土这种既美观又立体的材料去帮助它好吗? 4、请看微课示范。 5、实践操作: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运用明度的变化做出美丽的羽毛。 1、通过同学们的巧手,小孔雀展开了自己漂亮的羽毛,我们来欣赏下,你最喜欢哪片羽毛? 2、同学们,在生活中明度也被广泛应用,室内家装、餐桌装饰、美食都能看到明度的身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它带来的美。 3、你知道吗,大自然中光线对明度也会有影响哦,到底是怎样的影响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索,我们在今后的一节摄影课再来和大家继续探究吧。 观察图片,感受深浅变化。 观察色条,直观感受明度高低的变化。 观察教具,引出材料超轻粘土,并通过大胆猜测初步判断明度变化的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加黑或者加白观察让颜色发生的变化 观察,思考,对比。 看书,思考,动手体验。 观看微课。 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将完成的作品拼成一个孔雀,展评作品。再次感受明度带来的调和之美。 拓展欣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颜色的深浅变化,从而导入本课的关键词“明度”。 通过观察色条,进一步感受明度高低的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它的变化,了解改变超轻粘土明度的办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色彩的明度不是绝对的。 通过实验观察看书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改变明度的方法。 通过微课展示,在细节处理方面如何调出理想的明度变化。 通过巧妙拼摆,提升学生动手兴趣。 通过抛问,促进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并为今后的新知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