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
《城市雕塑》----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 名 学 校
学 科 美术 联系电话及邮箱
年 级 五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
相关领域 造型·表现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文化大都市——现代城市
1.单元教学设计意图
本单元从三个领域展开对“文化大都市——现代城市”这一主题的学习,通过对《中国风》、《首都新茂》、《天安门》等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的观看和解读,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了解并运用泥塑和纸模型的造型方法、绘画、摄影等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分析、搜集与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过程,创造有主题的视觉形象,表达学生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
2.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括教材中第18课《城市雕塑》、第19课《建筑纸模型》、第20课《文化大都市——北京》三课,都是围绕“城市”这一内容线索展开,涉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学习领域,从《城市雕塑》以泥塑的造型方式表现城市雕塑,到《建筑纸模型》以立体纸工的方式设计制作城市建筑,体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表现过程。从《城市雕塑》、《建筑纸模型》到《文化大都市——北京》也是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探索过程,是“文化”一词把“城市探索”这一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境界。 通过梳理可以看到,《城市雕塑》一课,既注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又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城市雕塑的艺术美感、不同造型、材质特征、主题构思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用泥塑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与艺术创造;《建筑纸模型》引领学生走进现代化城市建筑,了解现代城市建筑的造型、色彩等特点,感受其特有的魅力,体味形式美感;课标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大都市——北京》突出了“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附图1) (
文化大都市
——现代城市
) (
图像识读
——
搜集信息
) (
美术表现
——
主题创作
) (图1) 此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与三年级《北京的胡同》、四年级《庄严的牌楼》、六年级《北京的建筑》等内容相关。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逐步认识到城市的建筑与文化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境中,有效地综合了多学科、多门类、多方面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充分认识美术的审美功能基础上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者分析
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着独特的推进作用,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分析美术作品,能运用各种美术媒材与技法,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理解了基本的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充分地体验了造型活动的乐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物以致用”、“环保”等设计理念,在实际生活与美术学习中,在广泛的情景中,能结合多学科知识,展开创意构想,初步养成了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从现代城市的文化与建筑方面分析,学生从对单纯的技法练习逐步过渡到依靠材料与技法展现的有主题的创作,考虑环境的因素将成为学习重点,不仅要懂得创作手段的使用,更讲求巧妙的结合。目前,学生对各种表现的形的创作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但容易出现“表现所知”,而不是习惯的“表现所见所感”,因此本单元教学从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作品的赏析与创作-展示评价与拓展,着重培养学生亲自动手,以立体造型、绘画的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4.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城市雕塑的作用、创作意图、造型特点、材料及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现代城市建筑的造型、色彩等特点,感受其特有的魅力,体味形式美感。 了解文化大都市的特点; 技能:能够运用泥塑、纸材和展板设计制作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探究体验等学习活动,掌握泥塑技法和纸造型方法。 以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的方法,观察分析、搜集信息、动手操作等综合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造型艺术的魅力与乐趣; 爱惜自然资源,加深对环保理念的认识。 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态度进一步提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泥塑技法、纸模型方法,创作城市主题作品,感受其形式美感和体验创作乐趣。 探索北京文化、以绘画、摄影等素材设计展板,表现北京城市文化活动。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特定环境进行主题设计。 对文化含义的理解,体会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北京文化的不同影响。
5.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三节课都是围绕现代城市主题展开,内容相互关联的同时又要清楚地看到各自得侧重点,从区别中思考教材内容的递进性。从而在创设不同情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立体造型的设计与制作,用实践创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城市文化、建筑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达到乐于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提升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目的。(附图2) (
城市
雕
塑
) (
感受
美术创作与现代城
市
文化
、
建筑的
关系
) (
建筑
纸模型
) (
文化
大都市
——
北京
) (图2)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城市雕塑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会创意实践,逐步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方法,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标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选择学生所熟知的雕塑作品为例,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改进和优化;支持学生围绕问题与目的进行创新设计,激发学生透过城市雕塑的创作,改善生活、学习环境的自信心。创作主题-城市雕塑,作品充满人文性和审美性,整个学习的环节呈现一定的愉悦性,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理论依据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撑,发掘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基础,制定最适合本课学生的目标、方法和创作形式。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建构起新的经验。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具体帮助学生建构表现城市雕塑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城市雕塑》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与本册第19课《建筑纸模型》、第20课《文化大都市——北京》同属于以文化大都市——现代城市为主题的知识单元;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分析,本课属于泥塑系列的学习课程,建立在前两个学段实践基础之上,是对泥塑方法和各种技法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所学泥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纵观整套教材,它是继《小花垫》、《好看的器物》、《泥条造型》、《动物之美(三)》等泥塑课之后的进一步拓展,是六年级《泥塑——古建筑》之前的学习内容,在全套教材中是前后衔接的重要一环。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城市雕塑的相关知识,学习综合运用泥塑方法-徒手捏制法、泥条造型法、泥板成型法和各种技法设计制作城市雕塑作品,体验城市雕塑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造型表现力,同时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针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前测: (一)前测问题: 1.什么是城市雕塑? 2.请试着分析《风凌霄汉》、《火烈鸟》城市雕塑,运用书籍、网络查找其作用、创作意图、造型特点、材料、寓意。 (二)前测体验: 1.用陶泥体验徒手捏制法、泥条造型法、泥板成型法,分别捏制小作品,照片上传班级微信群。 2.运用陶泥模仿制作城市雕塑《风凌霄汉》并上传班级微信群。 (三)前测结果: 授课班级总人数:38人 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于泥塑这种表现形式已不陌生,在低年级开始就体验了制作小花垫的捏、揉、搓、粘等基本方法,并陆续尝试了徒手捏制法、泥条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等各种泥塑带来的惊喜,学生们对泥塑的表现技法非常喜欢。 在此基础上,在本课学生开始体验综合运用方法和技法进行造型活动。 三、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衔接不牢固、多次调整破坏、无法立体呈现; 2.水的运用和把握:少-造型出现裂痕、多-结构不成型; 尽管五年级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但此时期的学生却常常会出现缺乏自信心,导致创作目标不明确,作品呈现速度较慢。虽然对泥塑已不陌生,但城市雕塑对于他们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成型的方法创作,可能会出现技法运用不够灵活、巧妙。但考虑到表现形式是泥塑,学生仍然充满着新奇与学习的渴望。 教学教法: 教法:1.演示、示范法 2.讨论交流法 3.观察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简单了解城市雕塑这一造型艺术的作用、创作意图、造型特点、材料及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用泥创作城市雕塑的方法。 技能:能够综合运用泥塑方法(徒手捏制法、泥条造型法、泥板成型法)和各种技法设计制作一件有特色、美观的城市雕塑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城市雕塑视频与图片的欣赏、讨论、分析,使学生简单了解城市雕塑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泥塑技法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法进行城市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设计与造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城市雕塑造型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体验到泥塑造型活动的乐趣,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徒手捏制法、泥条造型法、泥板成型法和各种泥塑技法创作城市雕塑作品,感受泥塑造型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特定环境进行城市雕塑作品的主题设计。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一、 奥 森 雕 塑, 导 入 教 学: 1.导语:同学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大家都去过吧!里面有很多雕塑你们注意到了吗?有些同学比较细心可能已经看到了,有些同学还有发现,那就跟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2.播放教师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实地拍摄的介绍雕塑的视频。 3.提问:谁来说说,这里的雕塑有什么特点?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4.小结:这些雕塑都是运动主题;雕塑能够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成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标志。 5.引出课题:《城市雕塑》。 1.学生与教师互动。 2.观看视频、思考提问: 观察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雕塑有什么特点?这些雕塑起到什么作用? 3.学生与教师互动。 由贴近学生生活的雕塑引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雕塑是三维艺术,教师实地讲解,从身边熟悉的场所展开对作品的赏析,拉近艺术与学习者间的距离。
二、 创 设 情 境, 赏 析 雕 塑: (一)赏析雕塑《开荒牛》: 1.课件出示的深圳现代的图片: 每一座城市都有他们精神和文化底蕴,比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2.出示青铜雕塑《开荒牛》照片: 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却有一座非常质朴的标志性雕塑《开荒牛》,这是一座青铜雕塑。 3.聆听并总结学生回答; 引出深圳历史。 4.出示深圳30年前老照片: 再来看几张老照片,3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正是建设者如牛一样,任劳任怨,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5.出示雕塑《开荒牛》: 大家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低着头向地面,牛角向前冲,虽然很困难,但是它依然不放弃,体现出深圳人民“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的造型才反映出雕塑背后深刻的寓意。 板书:造型 寓意 6.引导:牛蹄反转用力顶着地面;全身肌肉紧绷。 1.欣赏深圳现代的图片,感受现代城市的繁华。 2.初步欣赏雕塑作品,观察外形,了解材质。 3.思考并回答问题: 为什么用这座雕塑作为深圳的标志? 4.简单了解雕塑创作的历史环境背景。 5.整体观察:牛的动态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6.局部观察:雕塑家在处理细节的时候,又使如何表现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图片对比深圳30年前后的面貌,极大的差异引发学生思考背后的历史,之后再观察雕塑《开荒牛》,帮助学生从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角度理解作品造型与内涵和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二)赏析雕塑《中国风》: 1.课件出示不锈钢雕塑《中国风》照片。 2.提问: (1)第一眼看上去,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它是什么样的造型? 追问: 像这样一座雕塑会放在哪里呢? 为什么会放在那里呢? 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4.课件出示:雕塑《开荒牛》、雕塑《中国风》。 小结:不锈钢展现的《中国风》很光滑,青铜质地的《开荒牛》很粗糙,可以看到不同的材质展现了不同的质感。 小结:不同的材质体现不同的内涵。 板书:材质 1.初步欣赏雕塑《中国风》照片。 2. 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1)观察明快的色彩,认识北京市第一尊钢板着色雕塑。 (2)看出雕塑是京剧脸谱的造型; 雕塑摆在戏院前; 京剧会在戏院里演出; 雕塑可以作为戏院的标志,从远处就能看到,很美观。起到装饰作用。 4.对比观察:青铜雕塑《开荒牛》与不锈钢雕塑《中国风》。 思考: (1)两座雕塑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质感上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选取不同材质? 从文化的角度,以及不同材质呈现出雕塑的不同质感,理解城市雕塑与环境的统一,解决教学难点。
三、 实 践 探 究、 巧 学 方 法: (一)调查汇报: 1.课件出示雕塑《风凌霄汉》、《火烈鸟》图片: 课前老师也给你们布置了任务,大家各自查找了资料,分析了这两座雕塑的造型特点和寓意,现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台前和大家分享。 2.请2名学生分别上台汇报。 聆听学生汇报并进行深入分析: (1)课件出示:真实的火烈鸟照片和《火烈鸟》雕塑照片。 你们知道火烈鸟的生活习性吗?它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低头觅食,身体自然弯曲。雕塑家就是选取了这样一个造型创作了《火烈鸟》雕塑,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2)《风凌霄汉》:造型简洁概括,极富现代感。 (3)试错:互换雕塑所在的环境。 如果我们把两座雕塑互相换个位置,大家觉得怎么样? 材料本身的光泽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1.学生利用学习单从造型、材质和寓意这三方面在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台前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结果。 带着学习单,结合课上提示的造型、材质和寓意这三点展开介绍。 (1)《火烈鸟》雕塑: 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 材质:钢、着色 造型:弧形、弯曲的造型 体会:红色与背景建筑形成对比,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2)《风凌霄汉》雕塑: 雕塑家:杨英风 材质:钢 造型:帆船的造型 体会:船身上扬,船帆也是扬起的,钢的金属光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3)学生思考分析: 政府是很严肃的地方,如果换成银色的《风凌霄汉》,可能整个广场会显得比较沉闷,缺少了《火烈鸟》的红颜色,带来的富有生气的氛围。 《风凌霄汉》采用的是没有着色的钢板,映衬出周围的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 通过课前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初步认识城市雕塑,利用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二)拓展赏析: 1.导语:我们再来欣赏一些有特点的雕塑。 2.课件出示: (1)《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局部放大图: 它用浮雕表现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虎门销烟、胜利横渡长江等。 (2)美国《自由女神》你们了解这件雕塑吗? (3)布鲁塞尔《撒尿的男孩》:谁知道雕塑背后的故事? 1.学生欣赏雕塑作品 2.学生与老师互动: (1)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2)法国送给美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而建造。 (3)于连,拯救布鲁塞尔。 拓展赏析,运用课上所学新知,建立城市雕塑与学生课外知识的联系。
(三)示范讲解: 1.出示教师范作:欣赏了这么多雕塑作品,现在我把自己的创作和大家分享一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我做的是什么? 3.提问:你感觉这件雕塑作品适合放在哪儿? 希望你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飞翔。 1.欣赏教师城市雕塑作品。 2.学生尝试讲解雕塑作品的制作方法。 作品上半部分是一本书的造型,右侧的书页变成了翅膀,你知道它运用了什么成型法?-泥板成型法;下半部分设计成半球形,同样也作为雕塑的底座,这里是怎么做的?-泥条盘的(泥板成型法);上面是用手捏出来的世界地图,看到了徒手捏制法,这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泥板切割。 展示教师城市雕塑,建立城市雕塑这一新知与泥塑材料创作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制作步骤与方法,解决教学重点,降低学习难度。
四、 学 生 活 动, 泥 塑 创 作: 1.课件出示实践要求: 出示不同风格的环境背景图; 给你们1分种时间,两个人为小组想一想。 2.谁来说说你们的构想?为什么用这样的造型? 3.教师予以指导: 针对粘结不牢固等问题,先由学生思考,再请教师指导; 4.展板前展示,评价: (1)哪个组,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作品? (2)没有在课堂展示的小组,可以把作品上传班级微信群,大家一起欣赏,进行评价。 5.总结:今天每个组都展现了团队的智慧,用不同风格的造型为幼儿园、博物馆、学校等地方创作了一件件精致的城市雕塑作品,一节课满满的收获。 1.学生小组商量: 选择学校、幼儿园、海洋馆、公园、美术馆、博物馆或体育场等其中一个场所,设计一件有特色、时代精神又美观的雕塑,思考怎样设计? 2.学生汇报构思。 3.学生在音乐背景中,小组一起创作。 可以借助桌上的装饰小物品,完善造型; 肌理设计。 4.学生台前展示: 利用背景板和投影,在屏幕上呈现作品与环境融合的效果,在情景中展现,突出作品主题与造型特点。 理清创作雕塑的思路和方法,明确设计意图、明确城市雕塑设计考虑主题与环境保持一致;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五、 贯穿单元,课后延伸: 雕塑反应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同样,标志性的建筑也能成为每座城市历史的印证与象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本单元城市主题中的建筑。 学生回味本节课的知识,简单了解下一次课的主题。 为课后复习提供参考。
板书设计: 城市雕塑 (
造型 寓意 材质
) 多媒体与投影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本课教学将多维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知识与技能评价:知道城市雕塑特点,符合环境与主题相统一原则; 2.过程与方法评价:能根据陶泥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成型方法和各种技法设计制作一件有特色、美观的城市雕塑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小组合作,能够进行有主题的创作,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乐于从困难入手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量规: 水平一: 1.知道城市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雕塑的造型特点以及与之搭配的环境特点; 2.能把握陶泥的干湿,灵活运用徒手捏制法、泥条造型法、泥板成型法和各种成型法设计创作主题城市雕塑作品,符合美观、有特色的要求; 3.合作中体现团队意识,能将已知与新知结合运用,成员积极配合,勇于探索解决问题。 水平二: 1.能简单了解城市雕塑反应出的文化内涵,知道设计雕塑考虑与环境相搭配; 2.能运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成型法,搭配简单技法,进行有主题的创作实践,作品能体现美观; 3.小组合作有分工,在创作时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创新实践的乐趣。 水平三: 1.知道设计雕塑考虑与环境相搭配; 2.能运用一种及一种以上成型法进行主题创作; 3.小组合作能基本完成简单的作品,感受创作的乐趣。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教学设计特色: 1.创设情境,挖掘雕塑内涵: 运用深圳30年前后的照片,学生观察新旧城市面貌,分析出选用牛的造型作为深圳市标志的内涵,从造型、寓意和材质理解城市雕塑创作与环境的关系,作品造型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2.对比学习,破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观察城市新旧容貌的图片、不同材质的雕塑作品、雕塑作品与真实原型的图片,学生逐步思考不同材质展现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质感表现不同的主题与内涵,进而理解雕塑的造型与环境要和谐统一的要求。 3.文化理解,助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基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雕塑作品造型、寓意和材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展现出的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逐步深入认识到城市雕塑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一些新思考: 1.关注学生前测,找准“真”问题: 前测有助于教师找准学生的“真”问题,解决学生的“真”需求,同时也在提升教学设计环节的有效性。基于以往经验可以了解到学生情况呈现不同层次,但针对每一节课、每一个班级的前测,结果会出现明显的浮动,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等都是不同的,前测要起到了解学情的作用就必须做到等精准。 2.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优势互补: 本节课的经典城市雕塑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与教师都感悟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材质的结合,同样,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要将传统的教具与现代的新技术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课堂,形式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