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22: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2.1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毛泽东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4.分析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
难点:
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根本原因:当时的领导者不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实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的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肤浅(fū)
谆谆(zhūn)
逻辑(jí)
谬种(miù)
有的放矢(shǐ)
华而不实(huá)
钦差(qīn)
竹笋(sǔn)
臆造(yì)
滥调(làn)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办事毫无目的。
瞎子摸鱼:比喻盲目行事,没有明确的目标。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漆黑一团:①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儿光明。②形容没有一点儿希望。③形容一无所知。④形容一无是处。
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历史经验,说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性,正面论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二部分:指出在学习中存在的三方面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我们的学习必须改造。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把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进行对照,进一步证明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学风。这一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思想的一次反复和加深。
第四部分: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三点建议,为在学习问题上的改造指明了途径。
四、学习课文
1.既然《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否删去?
明确:
不能。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了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
2.《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明确:
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相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3.第三部分第16段中的对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形象地讽刺了哪类人?
明确:
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上看,运用了双关(表面上是描写外在形态,实际上是描写思想作风)的修辞手法;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上看,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副对子讽刺了只会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
4.就全文来看,能否将本文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改造”替换为“改进”或“改善”?
明确:
不能。“改进”“改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改造”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进”“改善”,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的学风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用“改造”表明程度深,范围广,希望彻底改变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
5.《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
明确:
不是。作者虽然说要“反复地说明”,但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从论证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中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列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査研究的具体策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B;
3.D
4.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
5.①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解析:
1.材料三第一段中只是说“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这并不等于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2.A项,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一说的是“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只有材料二比较清晰地探讨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且材料一没有谈及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D项可以用来证明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A项的意思是,言语虚浮夸张,超出实际情况或自身实际能力,这样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强调用人的原则。B项的意思是,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要想让河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强调根基与源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C项的意思是,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污垢斑渍就不会留在身上;倾听坦率正直的批评,使错误行为得到纠正,就不会使自己受影响。强调了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以及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4.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相对清晰,主要按照常规的三段式结构行文,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本先在开头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与毛主席的观点,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观点;然后结合调查研究的现实从反面分析“为什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接着从三个角度阐释调查研究工作要讲究“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且作者是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证的,思路清晰。
5.材料二告诉我们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且重点强调了调查研究应该注意的三个“性”;材料三强调要立足于现实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要学会使用更加科学的调查手段与研究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