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重点)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难点)
3.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重点)
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
内容感知。
细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作者记述自己“心乐之”,作者“乐”的是什么?
水声潺潺,好像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3.作者指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四面竹树环合。
6.与“伐竹取道”一句形成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写小石潭环境景色的句子是:
4.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说明小石潭什么特点?
说明小石潭周围竹林十分浓密,荒僻幽静,人迹罕至。
8.第一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水声
发现小潭
篁竹
小潭
青树、翠蔓
隔
闻
伐、取、见
(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本段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发现小石潭
隔
闻
伐
取
见
水
石
树
清
怪
青
幽
移步换景 景中含情
闻声 见形
小结第一段
1.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细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没有直接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写出了水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鱼与潭水有什么关系?
以水衬鱼、以鱼写水,相互映衬,则水的空明澄澈,鱼的生动逼真都相得益彰,跃然纸上。
5.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可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由情入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侧面写水清澄透明
动静结合
无比快乐
令人拍案叫绝
特写镜头
小结第二段
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潭源流
溪身
岸势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曲折、蜿蜒
参差不齐
比喻
细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细读第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
但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
写潭中气氛
气氛
感受
静
凄
清
寓情于景
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
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
合作探究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
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4.本文仅仅是写小石潭的景物吗?
不仅是。还表现被贬后的孤凄之情。
看似写景,实则写情。
情景交融
3.本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踪顺序)
5.你能概括出全文主旨吗?
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凄清,抒发贬官后的孤凄之情。
“凄神寒骨”可证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石潭记》是一幅“沉吟图”,它定格在竹林潭边,作者静观默察,人鱼相乐。其实,它是一杯清苦的茶,清香在前,苦味却在后头。
教师寄语
随堂练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 解释下列红色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为坻( ) (2)佁然不动( )
(3)悄怆幽邃( ) (4)以其境过清( )
3. 第一段中写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文从哪些方面写水的“清冽”?
柳宗元 唐朝
水中的高地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忧伤
凄清
小石潭底全是石;水中的鱼若空游,鱼影布石上。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D
5.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 (1)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譬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一、背诵课文。
二、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家乡一处熟悉的景物或景观,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作业布置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活泼(动静)
特写镜头
潭上溪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快乐
凄苦
环境清幽
孤寂凄苦
发现:闻声 伐道
全貌:全石以为底
青树翠蔓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小石潭记》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俶尔(chù) 佁然(yǐ) 奉壹(yī) 幽邃(suì)
B.篁竹(huáng) 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屿(yǔ)
C.为坻(chí) 为嵁(kān) 寂寥(liáo) 披拂(fú)
D.翠蔓(wàn) 龚古(gōng) 差互(cī) 珮环(pèi)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翕忽:静止不动的样子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拂:随风飘拂
D.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
4.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为 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之 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尔 俶尔远逝 惟手熟尔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C.其岸势犬牙差互。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
D.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二、综合题(7分)
7.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3分)
例: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请你仿照示例,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生动且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介绍。(4分)
示例: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三、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9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尤清冽(格外) B.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D.悄怆幽邃(凄凉)
9.选出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B.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树干,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C.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飘落,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树干,摇动飘舞,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0.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5分)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 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二)比较阅读(2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解释下面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1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
D
D
3.B
4.B
5.B
6.C
7.(1)[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2)[示例]听水轩——走近小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会尝到犹如甘醴的清冽潭水。近听如环珮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莺歌燕语,宛转悠扬。
8.C
9.A
10.“全石以为底”;“下见小潭”;“俶尔远逝 ”;鱼;水
1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1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法指导:
朗读为本。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要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感知
1.细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记述自己“心乐之”。作者“乐”的是什么?(变式题:哪些景物使作者感受到了愉悦?)
(3)作者指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4)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5)写小石潭环境景色的句子是:
(6)与“伐竹取道”一句形成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说明小石潭什么特点?
(8)第一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鱼与潭水有什么关系?
(5)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3.细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
4.细读第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4自然段又写“悄怆幽邃”?
5.最后一段去掉行不行?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3.本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4.本文仅仅是写小石潭的景物吗?
5.你能概括出全文主旨吗?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课后练习
1.翻译并背诵课文。
2.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家乡一处熟悉的景物或景观,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课后导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屿(yǔ) 清澈(chè) 摇缀(zhuì) 隶而从者(lì)
B.翕忽(xī) 为嵁(kān) 篁竹(huáng) 俶尔远逝(shù)
C.差互(cī) 悄怆(qiāo) 寂寥(liáo) 斗折蛇行(dǒu)
D.为坻(chí) 幽邃(suì) 清冽(liè) 佁然不动(tái)
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水尤清冽 B.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C.日光下澈 下见小潭 D.凄神寒骨 林寒涧肃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按要求默写。
(1)《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达目的地
(2)闻水声,如鸣珮环 古义:( )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 )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从开头至“似与游者相乐”),回答问题。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参差披拂( ) ②俶尔远逝( ) ③往来翕忽( )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11.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12.文中第一段的“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法指导:
朗读为本。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要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感知
1.细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示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作者记述自己“心乐之”。作者“乐”的是什么?(变式题:哪些景物使作者感受到了愉悦?)
答案示例:水声潺潺,好像玉珮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3)作者指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写小石潭环境景色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与“伐竹取道”一句形成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四面竹树环合。
(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说明小石潭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说明小石潭周围竹林十分浓密,荒僻幽静,人迹罕至。
(8)第一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答案示例:动词:隔、闻、伐、取、见
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写法:本段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细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答案示例: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答案示例:清澄。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没有直接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写出了水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游鱼与潭水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以水衬鱼、以鱼写水,相互映衬,则水的空明澄澈,鱼的生动逼真都相得益彰,跃然纸上。
(5)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可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由情入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细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等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以此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4.细读第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答案示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幽邃凄清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4自然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案示例: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感情主调是凄苦的。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最后一段去掉行不行?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答案示例: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答案示例: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3.本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踪顺序)
4.本文仅仅是写小石潭的景物吗?
答案示例:不仅是。还表现被贬后的孤凄之情。看似写景,实则写情。
5.你能概括出全文主旨吗?
答案示例: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凄清,抒发贬官后的孤凄之情。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示例: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课后练习
1.翻译并背诵课文。
2.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家乡一处熟悉的景物或景观,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课后导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屿(yǔ) 清澈(chè) 摇缀(zhuì) 隶而从者(lì)
B.翕忽(xī) 为嵁(kān) 篁竹(huáng) 俶尔远逝(shù)
C.差互(cī) 悄怆(qiāo) 寂寥(liáo) 斗折蛇行(dǒu)
D.为坻(chí) 幽邃(suì) 清冽(liè) 佁然不动(tái)
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水尤清冽 B.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C.日光下澈 下见小潭 D.凄神寒骨 林寒涧肃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按要求默写。
(1)《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达目的地
(2)闻水声,如鸣珮环 古义:( )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 )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从开头至“似与游者相乐”),回答问题。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参差披拂( ) ②俶尔远逝( ) ③往来翕忽( )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11.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12.文中第一段的“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A【解析】B项,“俶”应读chù;C项,“悄”应读qiǎo;D项,“佁”应读yǐ。
2.B【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3.C【解析】A项,凄清/清净;B项,以……为乐/快乐;C项,向下;D项,使……寒冷/清冷。
4.(1)砍倒竹子,开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4)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6.D【解析】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
7.(1)离开 (2)听到 (3)年轻人
8.①参差不齐 ②忽然 ③轻快敏捷的样子
9.①听到水声,好像佩戴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高兴。
②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0.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11.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12.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的“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露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偏远,探山玩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重点)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难点)
3.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重点)
重点:学习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内容感知
1.细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示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作者记述自己“心乐之”。作者“乐”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水声潺潺,好像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变式题:哪些景物使作者感受到了愉悦?
答案示例:水声、游鱼。
(3)作者指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写小石潭环境景色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与“伐竹取道”一句形成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四面竹树环合。
(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说明小石潭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说明小石潭周围竹林十分浓密,荒僻幽静,人迹罕至。
(8)第一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答案示例:动词:隔、闻、伐、取、见
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写法:本段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小结第一段。
3.细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答案示例: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答案示例:清澄。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没有直接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写出了水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游鱼与潭水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以水衬鱼、以鱼写水,相互映衬,则水的空明澄澈,鱼的生动逼真都相得益彰,跃然纸上。
(5)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可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由情入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4.小结第二段。
5.细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等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以此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6.细读第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答案示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幽邃凄清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4自然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案示例: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感情主调是凄苦的。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最后一段去掉行不行?(要言之有理)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答案示例: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答案示例: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
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3.本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踪顺序)
4.本文仅仅是写小石潭的景物吗?
答案示例:不仅是。还表现被贬后的孤凄之情。看似写景,实则写情。
5.你能概括出全文主旨吗?
答案示例: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凄清,抒发贬官后的孤凄之情。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示例: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全文总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四、教师寄语
《小石潭记》是一幅“沉吟图”,它定格在竹林潭边,作者静观默察,人鱼相乐。其实,它是一杯清苦的茶,清香在前,苦味却在后头。
五、随堂练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为坻( ) (2)佁然不动( )
(3)悄怆幽邃( ) (4)以其境过清( )
3. 第一段中写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文从哪些方面写水的“清冽”?
小石潭底全是石;水中的鱼若空游,鱼影布石上。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5.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 (1)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譬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六、练习设计
1.翻译并背诵课文。
2.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家乡一处熟悉的景物或景观,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