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它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戏剧的分类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
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
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作者介绍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主要著作
《雷雨》《日出》 《原野》
《北京人》
《明朗的天》
《胆剑篇》 《王昭君》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
《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
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
四幕话剧
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
两个家庭:周家,鲁家
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旧情人
父
子
母
女
情 人
夫 妻
父 子
单相思
女父
异
父
兄
妹
弟
兄
主
仆
情
敌
异父兄妹
父
子
异
母
兄
弟
人
情
子
母
后
夫
妻
母
子
子
父
后
母
子
——父子(女) ——情人夫妻 ——母子(女) ——兄弟妹 ——情敌
异父母兄妹
周朴园
周 冲
周萍
繁 漪
侍 萍
鲁大海
鲁 贵
四 凤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1层:相遇述旧怨
第2层: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斗争冲突。
第二幕:周鲁两家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
——三十年的生死恩怨
(爱情的纠葛)
周朴园与鲁大海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
(阶级斗争)
矛盾焦点
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
人与人的冲突
人物内心冲突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戏剧鉴赏的基石
——语言
戏剧语言的种类
· 人物语言
· 舞台说明
戏剧鉴赏的基石
——语言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它是戏剧的基础构件,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中的作用,对把握全剧至关重要。
· 个性化
· 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种类
戏剧语言的特点
· 潜台词
· 人物语言
· 舞台说明
冲突
语言
人物
表现
决定
把握冲突
贴进语言
走进人物
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心
认出鲁侍萍之前的情态 鲁侍萍 周朴园
进屋寻找女儿
漫不经心地谈起雨衣、窗子
关窗
感到奇怪,认真询问,气氛紧张
平淡回答
气氛稍有缓和
无锡口音
有意识地询问无锡事件
保持语调平缓
有意撒谎,遮盖罪行
叙述悲惨遭遇
惊恐紧张,表情痛苦,汗涔涔
表明身分
语不成声
认出侍萍之后的 情态 情态 言行 手段
责问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恐吓
商量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稳住
表白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 ----没忘旧情
哄骗
拿出支票
平息仇恨
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内心仍很平静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感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
——知道眼前是谁,但抱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还有哪些话能看出周的恐惧心理?
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稳住侍萍,怕旧事张扬,并急于要赶走侍萍,免得夜长梦多。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
周朴园前后矛盾?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恼怒,害怕
周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鲁侍萍,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
始乱终弃——自私残忍
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
“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虚伪
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
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
性格特点分析
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周朴园
· 软弱、自私、虚伪
· 冷酷、残忍、狡诈
——封建家长型的资本家
《雷雨》的主人公
周朴园
· 贯穿始终,促成整个悲剧的发生、展
开最终由他清醒地承受悲剧。
·是矛盾的中心,是悲剧的渊薮。
主题:反映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钳制,同时反映劳资阶级矛盾的尖锐。
过去的侍萍:
上当受骗,听天由命
——善良软弱,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
控诉罪行,蔑视金钱,憎恨丑恶
——清醒,自尊,坚强
侍 萍
· 善良软弱、贤惠体贴
· 命运多蹇、自尊坚强
——备受屈辱的劳动妇女
鲁大海
· 鲁莽、幼稚
· 无惧、清醒
——坚决反抗的工人代表
《雷雨》的主人公
周萍
·全剧中最挣扎的人
主题:人生的困境无处不在,命运不可捉摸。
《雷雨》的主人公
繁漪
· 全剧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
主题: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对人的扭曲和钳制
· 敢爱敢恨、热情似火
具有荡涤一切的反抗精神
雷 雨
· 是全剧发生的自然背景,烘托舞台气氛。
· 雷雨前的郁闷营造了笼罩全剧的郁热、压抑的
氛围,以烘托人物被压抑扭曲的心境。
· 雷雨来时的惊雷暴雨象征着剧中各种矛盾的总
爆发,也象征着中国社会一场大的变革的到来。
第一部分
感情纠葛:揭示家庭腐败荒淫,走向没落;
劳资冲突:暴露社会矛盾激化,面临衰亡。
第二部分
试概括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经验不足;
鲁莽幼稚;
大公无私;
英勇顽强。
这一场的结尾,鲁侍萍说了两句欲言又止的话,请分析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阶级冲突 使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主题
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主题。
从语言体会人物自身矛盾冲突
老爷没有事了?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她不是小姐。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