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形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在结论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并举例描述,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对于还处于模仿力与创新力过渡的这一时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先引领示范,学生获得体验后在进行模仿式探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几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生活中的建筑物为引入,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建筑物,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些建筑物是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问题1
物体的构成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图形的构成元素
观察长方体模型(图1),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三棱柱呢(图2)?
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问题2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体”。请同学们观察包装盒、圆罐和篮球-想一想从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相互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
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
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再联想上一节课“展开图”的知识,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
容易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
问题3
想一想,观察教师学具,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
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
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义,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而只是平而或曲面的一部分。
练一练:如图,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那些面是平的,哪些是曲的?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用电脑演示一些“面”的例子。
问题4
利用长方体,圆柱,棱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
(3)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
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一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问题5
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 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
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慨括。
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
追问2: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1导学生模拟知识发
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
问题6
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那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加深学生对“具体一抽象一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
问题7
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同学们请想一想:当面运动的时候,又形成什么图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
练一练:如图,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第二行的立体图形,请将对应的连在一起。
问题8
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
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彤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
救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和这一观点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循着三条线索认识了点、线、面、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
1、谈一谈你认识到的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围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想一想在获得一个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哪几个环节,这对你将来探索新知识有何帮助?
四、布置作业
收集点、线、面、体概念及关系的实例,以及“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实例,并进行简单的说明。
五、板书设计
相交 相交 组成
点 线 面 体
动成 动成 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