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能举出类似于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的物体实例。
能力目标 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 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学习棱柱与棱锥。
难点 辨别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棱锥与圆锥。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电脑、课件、模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 用家里现有的立体图形每一小组准备一套 课件资料、有关金字塔及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材料。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观察实物、欣赏图片活动2 几何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活动3 认识新的立体图形——棱柱、棱锥活动4 课堂练习活动5 课堂小结活动6 课后实践活动 观察教室里实物、通过多媒体欣赏图片,感知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将学过的几何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使过去的知识系统化。通过演示多媒体、观察实物模具,使学生经历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棱柱与棱锥;比较棱柱与棱锥、棱柱与圆柱、棱锥与圆锥的异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棱柱与棱锥,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巩固所学知识。讨论、交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完善认知结构。用积木构建组合体、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设计图案,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观察实物,欣赏图片 1、学生观察教室里面的物体。2、教师在优美的音乐中演示课件:一组精美的图片。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3、制造悬念:图形世界中蕴含大量的几何图形,什么是几何图形呢?在活动1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对学习的热情程度。 从教室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引出新课,使学生对“图形”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学生喜欢的、熟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人工之美,觉得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一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2]几何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问题:1、下图中的一些物体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2、你能从下列图片中,发现哪些平面图形?3、回到活动1的组图中,观察:哪些物体与哪些几何图形类似?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问题与情境 1、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模具。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学生归纳整理学过的立体图体。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画在纸上的直线、角、梯形,对比“立体图形”感知“平面图形”。学生归纳整理学过的平面图形。3、教师叙述:我们将以前学过的图形分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板书课题),它们都属于几何图形。教师出示问题1——4,学生思考回答。4、师生总结:我们由纸盒想到长方体、正方体,由蛋糕盒想到圆柱,由交通标志想到三角形、圆,这些说明图形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我们看到的几何图形,有些是立体图形,有些是平面图形。在活动2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把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能力;师生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归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设计问题1,可使学生经历具体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立体图形的直觉。设计问题2,为学生提供一组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图片,在学生寻找熟悉的平面图形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科学。设计问题3与4,把学生放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建构实物与几何图形的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设计意图
4、在生活中,你发现哪种物体类似哪种几何图形?它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归纳概括水平。
[活动3]认识新的立体图形——棱柱与棱锥问题:1、紫色的面有几条边?(六条)。螺帽上有几个这样的六边形?(两个)。这两个六边形形状、大小怎样?(相同)。它们处在什么位置?(相对)。在螺帽上还存在什么图形?(长方形)。有几个?(六个)2、金字塔的顶部有什么特点?在金字塔上可看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3、金字塔有几个底?几个侧面?猜想一:它的底面是几边形?它的侧面包含有几个长方形?问题与情境 1、教师演示课件:螺帽旋转,勾画螺帽轮廓线,将螺帽看得见的面填色,其中一底面被涂成紫色。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叙述:螺帽上有两个六边形,它们的形状、大小相同,处在相对的位置上,我们把这两个六边形叫做螺帽的底;螺帽上有6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是螺帽的一个侧面,螺帽有6个侧面;我们把类似螺帽的几何图形叫做棱柱。2、教师演示课件:播放从不同角度看金字塔的电影。勾画金字塔的轮廓线,将金字塔看得见的面涂色。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叙述:金字塔是一种方底锥顶的建筑物,与地面接触的面是一个正方形,是金字塔的底;在金字塔上我们还可看见一些三角形,它们都是金字塔的侧面。教师提出问题3。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叙述:类似金字塔的几何图形叫棱锥。3、模具分类点一名学生从一堆模具中找出棱柱与棱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类的正误。4、分析棱柱与棱锥的特点:教师出示五棱柱的模具,提出猜想一。学生猜想。教师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师生行为 对棱柱与棱锥的认识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将学生看不见的东西呈现在他们面前,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想象的难度。观察螺帽、金字塔的结构,为下一节《点线面体》作铺垫。对四棱柱、三棱柱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长方体、正方体是否属于棱柱?三棱柱应属于棱柱还是棱锥?学生之间会产生意见分歧,本节课特意安排了模具分类。从学生分类的结果出发讨论棱柱与棱锥的特点。在分析棱柱的特点时,本节课特意选择从五棱柱入手,因为五棱柱与六棱柱很像,受前面所学知识的负面影响,学设计意图
猜想二:棱柱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与侧面长方形个数之间存在什么规律?猜想三:棱锥底面是否都和金字塔一样是四边形?棱锥底面边数与侧面三角形个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问题:4、棱柱与棱锥属于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八棱柱的模具,指定学生数底面边数与侧面长方形的个数。教师提出猜想二。学生猜想。教师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寻找规律。教师指导学生重新观察四棱柱与三棱柱,加深对棱柱的理解。5、教师提出猜想三。学生猜想,自己验证。5、教师出示几组模具。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比较以下几组几何图形的异同:棱柱与棱锥;棱柱与圆柱;棱锥与圆锥。6、谈谈棱柱与棱锥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讨论;教师演示多媒体:显示棱柱及棱锥的应用,侧重欣赏哥特式建筑的房顶。7、教师提出问题4。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活动3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具体实物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生会认为五棱柱的底面是六边形,侧面也包含六个长方形,教师指导学生从误区出发,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找到答案。在感知棱柱形象的多样性之后,通过类比,学生会很顺利地猜出棱锥底面边数与侧面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他们的猜测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介绍“金字塔”、“哥特式建筑”,使学生在感受建筑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理解新知识,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生活化。设计问题4,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活动4]课堂练习教师操作多媒体,出示课后习题进行小组训练 主要通过观察使学生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活动4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新课的掌握程度;全体学生参与程度情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体验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5]课堂小结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回顾,小组内交流,最后在班内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在活动5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数学表达能力。 学生自己小结,理清知识的脉络,强化重、难点。
[活动6]课后实践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把提供的立体图形组合起来,设计成一个有趣的组合体。想一想,你们的组合体中用到了哪些几何图形。活动二: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组成一幅优美的图案,并写上一句诙谐的话。 活动一为小组活动。活动二为个人活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组织一次展览评比活动。在活动6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思维的开放性;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与他人的合作态度。 设计活动一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立体图形,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立体图形进行创造活动。设计活动二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平面图形进行创造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两个活动以“趣”为宗旨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欣赏美能力,增强创造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