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1、了解写作背景、“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一、有关文体“说”
(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马说》,然后明确。)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所以“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知人论世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华艳丽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广招弟子,提出以“道”为师,“道” 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写作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
科举制
乡试
会试
殿试
秋闱,各地,三年,举人,解元。
春闱,京城贡院,三年,贡士,会元。
朝廷,三年
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
(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写作背景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研读第一段
受通授,传授
转折连词
指示代词,它们
动词,成为
求学的人
用来……的
疑难
道:儒家思想
业:儒家经典
承接连词
状后
状后
以之为师
学习
取独
无论
存在的地方
表反问,哪里
知道、懂得
本来
1、研习课文第一段
①本文的题目是“师说”,那么针对“从师”的问题韩愈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用原句话回答并翻译)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
①第一层,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第二层,再从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③第三层,然后从反面论证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④第四层,再然后从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
⑤第五层,最后归纳上文,点明从师的原则。
研读第二段
尊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低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一般人
圣明的人
更加
对于
以……为耻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宾前,不知句读,不解惑
通“否”
指示代词,那些
糊涂
有的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从师学习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如此之类
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
并列、排列
竟
反问语气词
属、伦、辈、侪、俦、曹、徒
感到羞耻
2、研习课文第二段
①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对比论证
三组对比,矛头所向?
——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研读第三段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这类人
超过
专门研究
不一定
懂得道理
学术技艺
3、研习第三段
①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
①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圣人无常师。
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
研读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先秦两汉的散文
全面
介词,向
赠送
介词,被
解释经书的著作
古人从师之道
4、研读课文第四段
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
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
的中心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②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课堂探究
1. 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句式灵活,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②语气多变。“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
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立—破—立。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其次从反面论证不从师的危害;最后得出行古道的结论。
②递进结构。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论证严密。
③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对比论证、反面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3. 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即教书育人相结合。
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课外拓展
杏坛——中国最早的讲堂
杏坛讲学图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官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
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文化常识:古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