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八章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八章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8 22: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1位置与分布”中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在“2联系与差异”中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3环境与发展中”要求:“根据资料,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是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教材从内容选择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它的干旱特点,并通过活动式课文,说明当地自然环境对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影响;第二部分突出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彰显它是一块“宝地”。这两部分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以递进的形式呈现,自始至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有初步的方法,在初中地理即将结束的时候,应该给予学生的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梳理,人地关系的不断渗透。而这一点确实学生在之前比较疏忽的。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再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3、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带来的好处以及注重生态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3、通过大组竞赛,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将教学内容以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活动来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绿洲城镇的分布、开发资源中的环境保护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平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表现内容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景,引入新课 1、提问:习大大主席正在向世界人民介绍什么?2、古代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丝绸之路”核心区。老师请学生从视频中提取信息。 1、联系历史学生想到了古代丝绸之路。2、学生回答关键词。 1、展示:习大大主席向世界介绍一带一路的卡通图2、展示新疆地图。3、播放塔里木盆地相关视频 从当前时事热点出发,层层提问引入课题,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初步了解。
(一) “沙漠戈壁”(二)“人口分布”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四个学习主题。2、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3、老师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承转)在如此干旱的环境中,人口居住在哪里呢?绿洲往往与沙漠相连,生态环境脆弱,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从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产生什么后果?请大家看一个案例。 1、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相应主题。2、学生根据平板推送的资料自主学习并且小组交流。3、学生完成各主题学习,大组代表上台依据图进行讲解汇报。本主题学生代表根据地图讲解得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原因。本主题学生代表上台根据相应图完成主题任务。 1、展示四个主题标题。2、展示:学生学习和汇报中的注意事项。展示“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图”和“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和“塔里木盆地雪山、冰川航拍图”播放视频案例。 使学生引出人地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类要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地和谐的观念。
(三)“沙漠公路”(四)“油气开发”二我们的论坛三我的总结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并小结。拓展延伸简单介绍三线工程。(承转)国家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建设西气东输工程,这项工程给东西部地区分别带来哪些好处?在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老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小结: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板书。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更快的实现中国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本主题学生代表阐述观点,指出两条沙漠公路修建的原因,起止点及保护措施。本主题学生代表根据地图指出一线、二线的起止点和经过的省区。学生分组各选择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或对西部地区带来的好处。并讨论在施工中如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代表朗读材料。全班学生齐读。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 展示图“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和图“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展示:“西气东输”图。展示“我们的论坛”的论题。展示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材料“西气东输管线为野骆驼让路”。展示对塔里木盆地总结性的材料。展示完整的思维导图。 再次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利用相关地图说明问题,培养了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学习,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时间,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考察学生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再提升。具体事例说明人地和谐观。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情感升华。





学生看视频引发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对学生的学习和组内活动给予指导。
锻炼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老师补充:2005年6月我国建成了第一条沙漠绿色走廊,绿化带全线采用滴水灌溉技术,它对保护沙漠公路,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