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版必修4夯基达标练习(8 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语文版必修4夯基达标练习(8 诗三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3 14: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羁鸟(jī)      虏骑(lǔ jì)?
墟里烟(xū) 守拙(chu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楛矢(hù) 羽檄(xí)?
幽并(bīng) 飞猱(róu)?
C.青青子衿(jīn) 樊笼(fán)?
越陌度阡(mò)(qiān) 勇剽(piāo)?[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豹螭(chī) 暧暧(ài)?
契阔谈讌 (qì)(yàn) 周公吐哺(pǔ)?
解析:A项拙(zhuō);B项猱(náo);D项哺(bǔ)。?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对)?
B.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厉害的马,形容马匹高?大)??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D.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久别重逢,在一起谈心宴饮)??
解析:B项“厉马”的意思应是“策马”。?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 B.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解析:A项中“联翩”应是“连翩”。?
答案:A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B.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D.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解析:A项讌,通“宴”;B项,狡,通“矫”;D项,垂,通“陲”。?
答案:C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累封为陈王,谥为“思”,世称陈思王。《白马篇》是曹植后期的代表作品,这首诗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
B.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21世纪教育网
C.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D.《短歌行》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解析:A项《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
答案:A?
6.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例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1世纪教育网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D.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解析:例句是比喻,只有A项符合。?
答案:A?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短歌行(其一)》,完成7~10题。?
7.你认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解析:《短歌行》中的忧思是此诗的主旨,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诗人因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而忧。?
参考答案: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他的忧思之情。?
8.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解析:《短歌行》一诗中曹操渴望能够一统天下,他求贤若渴,在诗中的最后几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答案:作者表达了他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感情。?
9.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解析: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参考答案:巧用典故和比兴。?21世纪教育网
10.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消沉还是一心要完成“统一大业”呢??
解析: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绝对不会被眼前的一些障碍蒙蔽双眼,曹操虽然知道人生短暂,但是为了自己的统一大计,他虽然忧心但是却不悲伤,因此他依然很努力要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参考答案:世上有很多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但是曹操是一个英雄,所以没有真的“惟有杜康”,而是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还要去“周公吐哺”。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1~15题。?
1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的考查比较细微,主要考查诗人使用一些近义词的原因,使我们能够体会诗词中近义词细微的区别和作用。?
参考答案:“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辨。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且是作者对远处建筑物的主观感受,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辨。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飘动”。两者不可互换。?
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吗??
解析:考查对诗歌诗句中暗藏的情感的一种体味。诗歌,不应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应该具有想象和体味诗歌情味的能力,能够从看似单纯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体会出一种离愁别绪,也能够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白描手法中体会出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意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
1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解析:诗人用田园生活跟官场作对比,用田园生活的干净纯粹来凸现官场生活的肮脏杂乱,用田园生活的闲暇来对比官场生活的那些不必要的客套应酬。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14.此诗中所蕴涵的情绪可以用哪个成语表达出来??
解析:《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是“璞”,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参考答案:返璞归真。?
15.本诗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写出。?
解析: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参考答案:第一,运用了白描手法;第二,诗歌情景交融,描绘出一种远离尘世,悠闲自然,宁静淳朴的艺术境界;第三,诗中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彩;第四,此诗语言随手拈来,朴素自然。??
二、语言运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6.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请你描述陶渊明笔下的生活画面。?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古代诗文时丰富的联想能力,要求翻译在“信”“达”“雅”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参考答案: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期间,郁郁葱葱的榆树整齐地排列在那里遮蔽着后檐,而屋前又是一幅桃李争春图。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之间,狗在深巷里汪汪地吠上几声,鸡在桑树之颠啼叫。?
读书做人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陶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陶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陶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这些故事表现出了陶渊明的潇洒自然之态,不愿为外物所羁的独特志趣。他不爱慕名利,故而才能心随意动,行随心动,过得潇洒自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些著名的文人都比较喜欢喝酒,比如李白曾说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那么中国的文人与酒为何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呢?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