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
1.选文平易而贴近现实生活
2.试题紧扣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技巧
3.试题表述简明而指向明确
4.评分标准趋于宽容
二、失分的主要原因
1.没有完全读通文章
2.整合概括能力薄弱
3.复杂的题意未审清
三、首先要关注作品的内容
1.从现代文阅读所规定的能力点来看
2.从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高考命题组一再提醒:“培养阅读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上,理解了,读懂了,才能分析”,“阅读训练应该以读懂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逐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又说:“现代文阅读要加强对文句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学会针对问题来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要全面准确。”
三、首先要关注作品的内容
怎样关注作品的内容:
1.要注意评述作品中的“自我”
☆散文是一种“自我”文学,散文中的“我”,是真实而独立的写作主体,是全文表现的“主角”,读这样的
文章首先要把握住“我”。
2.要加强对重要文段的理解和分析
(1)什么是重要文段?
(2)怎样分析重要文段?
分析层次;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寻找内容新的增长点。
关注现代文阅读能力
理解
分析
鉴赏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从命题材料看: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从文章的体裁看,大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或切近社会生活,含意丰富的小说。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明确文体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 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 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解 题 示 例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1分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不超过20字) 3分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
①原句所在的自然段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1)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不超过40个字) 4分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答 题 注 意 点:
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答 题 技巧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忠实于语言规则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不要有语病
(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 省略句和问句
【指津】
(1)满足要点法: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再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2)原句移用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组合法:信息分散在一段或几段中,很难找出原话,首先从原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作恰当规范的表述。
(4)条分缕析法: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应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注意语句的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