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2021-2022学年语文部编三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2021-2022学年语文部编三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22:1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
第六单元(文言文专项——动物世界)
狐假虎威
出自《战国策》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1)食我也!天帝使我长(2)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3)不信(4)!吾为子(5)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6)乎?“虎以为(7)然(8),帮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1)无敢:不敢。(2)长:做……的首领。(3)以……为:在这里可译为”认为……是……”。(4)信:诚实。(5)子:第二人称的称呼,可译为“你”。(6)走:逃跑。(7)以为:认为。(8)然:对,正确。
1.“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的意思是(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3.本文借物喻人讽喻现实,狐狸和老虎分别讽喻现实生活中的哪两类人?老虎的遭遇又使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呢?
熊与坎(1)中人
出自《搜神后记》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2)数头。须臾(3),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4),大熊出(5)果分与诸(6)子。末后(7)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8)久,冒死啖(9)之。熊似(10)甚(11)怜之。每旦(12),熊母觅食还,辄(13)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14)。后熊子稍大,其母一一负(15)而出。子既出尽(16),此人自分(17)必死坎中,而熊母复(18)还,入坐人边。人解(19)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20)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21)此熊,安(22)得(23)言无情哉(24)!
注释:
坎:坑洞。(2)熊子:熊崽。(3)须臾(yú):一会儿。(4)良久:过一会儿。(5)出:拿出。(6)诸:几个。(7)末后:最后。(8)馁(něi):饥饿。(9)啖:吃。(10)似:似乎。(11)甚:非常。(12)旦:早上。(13)辄:总是。(14)赖以支命:依赖(母熊给的食物)来活命。(15)负:背。(16)尽:全。(17)分(fèn):估计,猜测。(18)复:再次。(19)解:理解。(20)遂:于是。(21)顾:回头看。(22)安:怎么。(23)得:能。(24)哉:语气词,相当于“呢”。
1.文中的熊是如何对待“坎中人”的?作者借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2.联系上下文,说说“之”这个代词在文中的意思。
(1)冒死啖之: (2)熊似甚怜之:
3.翻译句子。
(1)辄分果与之。
(2)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群文阅读
(一)已死的母熊
李叔同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1)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2)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注释:
近视:走近观看。(2)戏:嬉戏
(二)老狼护崽
李叔同
猎人入山,欲以枪击母狼。面露哀容,屈膝下跪。大疑,近视之,身旁有幼子,嗷嗷待哺。所以曲身下跪者,护子也。猎人沉思良久,枪响,狼死。
(三)首尾就烹
出自《伤心录》
学士(1)周豫家(2),尝(3)烹鳝(4)。见有鞠身(5)向上,以首尾就烹者。讶而剖之,腹中累累有子(6)。物类(7)之甘心忍痛,而护惜其子如此。
注释:
(1)学士:泛指读书人。(2)家:在家。(3)尝:曾经。(4)鳝:黄鳝。(5)鞠身:弯曲身子。(6)子:这里子鱼卵。(7)物类:非人的事物一类,这里指黄鳝。
这三个故事里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都讲到了母爱,在故事里,母爱都定格成一种姿势,你发现了吗?
故事 母爱的姿势
《已死的母熊》 端坐不倒,足抱巨石
《老狼护崽》
《首尾就烹》
参考答案
狐假虎威
B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狐狸象征倚仗权势欺压弱小的人,老虎象征不动脑筋盲目随从上当受骗的人。启示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盲目轻信。
熊与坎中人
文中的熊极有人性,不仅不残害堕入坑中的猎人,还给他吃的,最后救他出坑。动物并非无情,只是人类不了解他们。人与动物应该建立共存关系。
(1)代指果子 (2)代指坎中人
(1)总是分果子给那个人。
(2)然而看这熊,怎能说(它)没有情义呢?
首尾就烹
故事 母爱的姿势
《已死的母熊》 端坐不倒,足抱巨石
《老狼护崽》 屈膝下跪
《首尾就烹》 鞠身向上,以首尾就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