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ū)?
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C.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àn)?
D.蟠(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
解析:A项,“不”是通假字,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宗族。?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盛:大,高。?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
解析:对句中加点实词的判断,一要依据平时大量的实词积累,二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其语义,三要依据句式特点和加点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其词性。A项,“通”在谓语中心词“习”(学习)之前,从语法位置可判断“通”是一个状语,可译为“普遍”;B项,“族”在古汉语中有“宗族”这一语义,但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这里应译为“类,一类”;C项,“盛”为形容词作谓语,说明的对象是“官”,故译为“官位高,官职大”;D项,“嘉”为形容词作谓语,且后面带宾语,所以这里的“嘉”应作动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译为“?赞许?”。?
答案:B
3.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惑而不从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则耻师焉 ⑦不?耻相师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解析:①句中,“师”为动词“从”的宾语,意为“老师”;②句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句中,“师道”是动宾结构,“师”是谓语动词“学习”的意思;④句中,“师道”是偏正结构,意为“从师学习的风尚”,所以,这里的“师”为“从师学习”的意思;⑤句中,“于师”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师”是宾语,“老师”的意思;⑥句中,“耻师”应译为“以从师学习为耻”,“师”是“从师学习”的意思;⑦句中,“相师”译为“相互学习”,“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⑧句中,“师”是“从师学习”的意思。?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解析:①句中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②句中所以:现代汉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这里意为“用来……”。③句中从而:今用作表上文是原因、方式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的连词;这里“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④句中所谓:意为“所说的”,古今相同。?⑤句?中众人:今指很多的人,古指一般的人。⑥句中先后:指先后的顺序,古今相同。⑦句中小学:今指小学生学习的学校,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⑧句中不必:今义是不需要,古义是不一定。?
答案:A
5.默写课文名句。?
(1)文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样一种默写方式脱离了上下文的具体提示语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章的思想主旨和论述思路有深刻的理解。?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之众人?
C.句读之不知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解析:A项“之”是结构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项“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之”也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A、B、C三项均为结构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
答案:D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21世纪教育网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①句中“道”是“风尚”的意思。②句中“道”是“道理”的意思。③句中“所以”意为“……的原因”。④句中“所以”意为“用来……”。?
答案:C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1世纪教育网
D.沛公今欲何至(《鸿门宴》)?
解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B项,“利”和“强”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其中心语分别是“爪牙”“筋骨”,这句话中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充当动词“有”的前置宾语。D项,疑问代词“何”是动词“至”的前置宾语。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1世纪教育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21世纪教育网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囊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行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以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实词理解一定要联系具体语境。A项“谋”的相关语境是:文王好剑误国,导致国家衰败……太子为之担忧。从“太子悝患之”这句话可以判断,A项的解释是错误的。“谋”应解释为“图谋”。?
答案: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于”,上句为介词“在”;下句为介词,“到”。B项“之”,上句为代词,指代事;下句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项“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D项“与”,上句为介词,“和”;下句为动词,“亲附、亲近”。
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解析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直接”二字,这是解题的关键。①是“左右”向太子推荐庄子时所说的话。②主要是太子的行为,“庄子弗受”是指庄子不受千金,也不能体现庄子的言行机智。?
答案:D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奔走千里锐不可当”错;C项,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D项,“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错。?
答案:B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解析:(1)句是一个判断句,……者……也”是一个典型的判断结构,“者”应译为“……的原因”。(2)句“何求”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注意。(3)要注意“休”和“就”两个实词的翻译。?
参考答案:(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得不到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二、语言运用?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译文要做到“信、达、雅”。“达”是指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文言文句式中有些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在翻译这些特殊句式时,要进行句式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规范。(1)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宾语调整到谓语动词之后。(2)句中“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介宾结构后置句,这些特殊句式在翻译时都要注意调整。?
参考答案:(1)不通晓句读的,有的(倒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的,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2)(李蟠)不被时俗所拘束,向我学习。
读书做人
韩愈投书苍龙岭?
苍龙岭乃西岳华山上一处著名景观,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条险径。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云涌华山之时,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这处遗迹其中蕴涵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飘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面对此景,韩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软腿颤,一步也不敢迈了。但不下山不行,当时的华山非今日可比,荒寂无人,虫兽出没,不是久留之地。韩愈鼓足勇气向下走,但走不了几步又退回来,脚下还不时打滑,真是走一步退两步,紧张得冷汗直流,浑身颤抖。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并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
但韩愈毕竟是位大智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愿望使他急中生智,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很快写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华山采药者将此信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立即既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
后来,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韩愈在苍龙岭留下的这段逸事,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遐想。有人肯定会说,在政治和文学上从来都不曾屈膝的一代大文豪,竟在自然的险境面前放声痛哭,真是有失一代学师的体面。那么,韩愈的哭,真的仅仅是因为自然的险境吗,还是另有原因?中国的文人真的这么脆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