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 同一支密度计先后放在甲、乙两杯液体中,静止时所处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密度较小
B.乙液体的密度较小
C.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小
D.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小
2. 将一枚重为0.5 N的鸡蛋放入一杯均匀盐水中,静止时如图所示。然后向杯子里加入一些清水,则( )
A.鸡蛋会下沉 B.鸡蛋的重力增加
C.鸡蛋所受浮力变大 D.鸡蛋所受浮力为0.5 N
3. A、B是两个不溶于水的物块,用一根细线连接在一起,先后以两种不同方式放入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中,处于如图甲、乙所示的静止状态。试判断两种情况下,烧杯中水面的高度h甲、h乙的大小关系为( )
A.h甲<h乙 B.h甲>h乙
C.h甲=h乙 D.无法判断
4. 如图,在水槽中有体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小球,甲漂浮在水面上,乙悬浮在水中.它们所受浮力F浮、密度ρ、受到的重力G和排开水的体积V排的关系错误的是
A.F甲浮>F乙浮 B.ρ甲<ρ乙 C.G甲<G乙 D.V甲排<V乙排
5. 将一支密度计先后放入甲、乙两容器中,如图,两容器中液体的密度分别是ρA、ρB, 密度计受到液体的浮力是FA、FB, 则密度和浮力的关系分别是
A.ρA<ρB FA=FB B.ρA<ρB FA>FB C.ρA=ρB FA>FB D.ρA>ρB FA=FB
6. 如图所示,a、b是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 )
A.乙漂浮,乙受到的浮力小 B.甲漂浮,甲受到的浮力大
C.乙下沉,甲受到的浮力大 D.甲下沉,乙受到的浮力大
7. 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大的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一定大
B.码头上正在卸货的轮船所受的浮力逐渐减小
C.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
D.潜水艇在水面下从大海潜行进入长江,所受浮力不变
8.若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关于轮船受到的浮力及船身状况的判断正确是( )
A.浮力变大 B.船身上浮
C.浮力变小 D.船身下沉
9. 如图中,重为5牛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牛,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A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A.5牛,竖直向下 B.8牛,竖直向上
C.2牛,竖直向上 D.8牛,竖直向下
10.把重为5N,体积为600c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容器内有15 cm深的水,水面上漂浮一木块,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总体积的,则木块的密度是 kg/m3,水对容器部的压强是 Pa(g取10 N/kg)。
12.如图,气球下面用细线悬挂一石块,它们恰好悬浮在水中。已知石块与气球的总重力为G总,则气球受到的浮力F浮 (选填“>”“<”或“=”)G总;若水温升高,石块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保持悬浮”)。
13.潜水艇通过__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沉.
14.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小明对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制作了一只潜水艇模型,当小明从管里吸气时,潜水艇的重力将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它在水中将______(填“上浮”或“下沉”);
(2)同一艘潜水艇在同海域三次执行任务的情况如图乙中a、b、c所示,a漂浮,b悬浮,c沉入海底,则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是a______b______c(填“>”、“=”或“<”)。
15.如图所示的图象分别表示物体甲、乙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象提供的信息可知,将甲物体浸没在水中会 ,将乙物体浸没在水中会 。如果甲、乙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则将它们捆绑在一起放入水中,它们将 。
16.一个重为2N的苹果悬浮在水中如图(a),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往水中加盐,苹果逐渐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如图(b),则漂浮时与悬浮时相比受到的浮力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三、计算题
17.如图所示,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总体积的露出水面,不可伸长的悬绳处于松弛状态。已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N,木块边长为0.1m,容器底面积为0.04m2,容器中水足够多,容器底有一阀门K。(g取10N/kg)求:
(1)木块的重力。
(2)打开阀门使水缓慢流出,当细绳断裂前一瞬间关闭阀门,求此时木块排开水的体积
(3)在细绳断后木块再次漂浮时,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与绳断前的瞬间相比改变了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A D A B C B C
二、填空题
11.0.6×103 1 500
12.< 上浮
13.改变自身重力
14.增大 下沉 < =
15.下沉 上浮 下沉
16. 2 不变
三、计算题
17.(1)0.75×103kg/m3;(2)3.5×10-4m3;(3)100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