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塔水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下列动物与结构特点匹配有误的是( )
A. 水螅——体表有刺细胞 B. 涡虫——身体两侧对称
C. 蛔虫——消化器官发达 D. 蜗牛——运动器官是足
下列关于节肢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蜜蜂等昆虫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B. 蝗虫、蚊、蜱爱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C. 蝎、蜈蚣、蝉蜕等可入药,治疗疾病
D. 虾、蟹等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鱼类日益减少,有些种类甚至濒临灭绝,根本原因是( )
A. 海洋鱼类自相残杀 B. 人类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严重
C. 鱼类的繁殖能力下降 D. 全球气温升高
将活鱼从水中取出,不久便会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
A. 体表干燥 B. 无法呼吸 C. 身体内缺水 D. 血液循环停止
调查某地动物资源中发现,该地段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则当地环境可能是( )
A. 温暖多雨 B. 常年寒冷 C. 炎热干旱 D. 工业化城市
下列关于动物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 )
A. 青蛙冬眠期间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B. 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C. 鸟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和气囊
D. 兔没有犬齿,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这是法布尔在《昆虫记》种描写石蚕的一段话.他主要运用了哪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跟踪法 D. 测量法
在寂静的红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如:白鹭在空中盘旋;鱼在水中穿梭;螃蟹在泥滩上“横行”;上面所描述的几种动物,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A. 飞行、游泳、爬行 B. 飞行、跳跃、游泳
C. 奔跑、游泳、爬行 D. 飞行、行走、爬行
下列有关“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手轻轻抚摸蚯蚓身体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
B. 蚯蚓的呼吸要靠分泌粘液的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C. 蚯蚓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后端
D. 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
下列关于社会行为的特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往往是年长者为“首领”
B. 因为羊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所以牧羊人放牧时往往重点管理头羊
C. 所有社会行为动物必须形成严格的等级
D. 社会行为动物必须有语言文字的交流
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间的通讯( )
A. 乌贼在逃避鲨鱼追击时释放墨汁
B. 羊一边啃草一边嗅着地上同伴的粪便
C. 乌鸦受到惊吓时飞起来“哇哇”乱叫
D. 鹿感到危险时,立即撅起尾巴,露出反面显眼的白色
研究发现,周氏啮小蜂在杀灭美国白蛾方面,与其他鸟类吃其蛹有所不同。它是在瞬间将受精卵注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利用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 )
A. 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B.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帮助植物传粉受精 D. 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经常不刷牙或刷牙不认真的人的口腔里常有细菌滋生,有的附着在牙齿上的细菌造成人患龋齿,有的细菌感染口腔,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
A. 自养 B. 寄生
C. 腐生 D. 有的腐生,有的寄生
酸奶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是美味的发酵食品。某同学尝试用鲜奶制作酸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将鲜奶煮沸后直接加入预先准备的乳酸菌
B. 在预先没有准备乳酸菌时用酵母菌代替
C. 放在30℃左右的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
D. 发酵过程不密封以确保氧气的供给
对如图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可以寄生在②内,属于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B. ②③④⑤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 形成芽孢是③特有的一种生殖方式
D. 它们都可以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提到细菌和真菌,人们往往只想到它们的危害,其实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下列有关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B. 制作不同的发酵食品,所利用的细菌或真菌可能是不同的种类
C. 新鲜蔬菜放在冰箱冷藏,其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D. 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是由于盐分多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 )
A. 繁殖行为 B. 贮食行为 C. 防御行为 D. 攻击行为
1958年,我国著名医学家余贺,利用噬菌体成功地防治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下列关于噬菌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寄生在绿脓杆菌体内 B. 噬菌体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C. 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 D. 噬菌体是一种病毒
下列关于“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碘液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
B. 显微镜下观察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C. 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可以看到直立菌丝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孢子
D. 用显微镜观察青霉,可以看到直立菌丝顶端有放射状的结构
小明在检测教室内的细菌和真菌时,所制作的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请你帮他指出哪种是细菌的菌落( )
A. 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 B. 菌落大、呈黄褐色
C. 菌落大、呈青绿色 D. 菌落小,呈绒毛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猫是全世界家庭中饲养较广泛的一种宠物,已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如今,饲养家猫的目的已从捕鼠防患逐步转变为家庭陪伴。鼠是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最繁盛的哺乳动物。它既是主要的实验动物,也是环境中肆无忌惮的破坏者,因而倍受人类关注。
(1)猫怀孕后一次最多能产12个仔,猫的重要繁殖特征是______,这种繁殖特点的意义在于 ______。
(2)猫的体温恒定,这得益于它的高产热、低散热。请你分析其散热少的主要原因 ______。
(3)鼠主要以植物为食,而猫是鼠的天敌。比较二者的牙齿,判断 ______(填“A”或“B”)是鼠的头骨,依据是 ______。
(4)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小鼠一生下来就会吮吸乳汁,这是一种 ______;经过训练小鼠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这是一种 ______。
(5)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______,学习能力越 ______,这种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 ______决定的。
(6)小鼠在生活过程中通过气味来识别同类,这种气味起到了 ______的作用。
教育部发布规定,初中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其中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排球等是重要的测试项目请。根据如图联系有关知识回答:
(1)图C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有[5]______和[3]______中的滑液。
(2)图B骨骼肌两端的 ______(填名称)可绕过关节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当拿起茶杯喝水时,图A中处于收缩状态的是 ______(填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3)踢球是人体在 ______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下,依赖多个系统配合完成的。
(4)有些同学运动时经常受伤,请你为这些同学提出运动合理化建议:______(答一点)。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酵母菌和根霉菌是米酒制作常用的两种微生物。绵阳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糯米为原料,探究用等量的酵母菌(5g)、根霉菌(5g)、酵母菌和根霉菌混合(各2.5g)对米酒制作的影响。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米酒、葡萄酒制作工艺的原料和菌种
产品 米酒 葡萄酒
原料 糯米(富含淀粉,几乎无葡萄糖) 葡萄汁(富含葡萄糖)
菌种 根霉菌(产淀粉酶、酒化酶) 酵母菌(产酒化酶)
(1)酵母菌和根霉菌都属于 ______生物,都可通过产生 ______来繁殖后代。与细菌结构相比,它们的细胞内具有 ______。
(2)本实验的变量为 ______。
(3)分析结果:请从酶的角度分析,酵母菌不能单独利用糯米制作米酒的原因是:酵母菌不产 ______。
(4)实验结论: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米酒,需要 ______参与。
(5)酵母菌和根霉菌利用酶,将不同的现成有机物转化成酒精,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填成分)。
(6)为防止米酒变酸,保存时应避免 ______。
小丽和小辉为研究教室和操场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做了下列实验,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教室和操场哪里的细菌和真菌多?
【材料用具】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标签纸、放大镜、透明胶带、恒温培养箱。
【实验步骤】
①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2号),将标签纸贴在培养皿底部。
②采集细菌和真菌:在教室、操场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
③放入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
④观察、记录。
【讨论】
(1)配置牛肉汁培养基的目的是为细菌和真菌提供 ______。对其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______。
(2)步骤②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______。
(3)预期实验结果:______的细菌和真菌更多些。
(4)根据实验结果,从了健康,我们平时在学校时该怎样做?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体表有刺细胞,用于捕食和防御,正确。
B、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正确。
C、蛔虫属于线形动物,由于寄生在人体小肠内靠吸食人体半消化的食物为食,故消化管十分简单,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错误。
D、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腹足,正确。
故选:C。
(1)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循环系统由口、咽、肠组成,无肛门。
(3)线形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有假体腔。
(4)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身体外包有外套膜,大多具有坚硬的贝壳,具有各种形状不同的足。
熟悉各类动物的特征和常见动物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
【解答】
A、蜜蜂等昆虫能够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A正确。
B、节肢动物中的蚊、蜱、螨会叮咬人,并传播疾病,蝗虫一般不会爱叮咬人、传播疾病,B错误。
C、蝎、蜈蚣、蝉蜕等可入药,治疗疾病,C正确。
D、虾、蟹等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D正确。
故选:B。
【分析】
节肢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生产某些人类所需物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传粉、传播疾病等。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答案】B
【解析】解:渔业水域环境是水产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据20世纪90年代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29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有2.5×104千米河段的水质达不到渔业水质的标准,2800千米长的河段鱼类基本绝迹。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死鱼现象严重,死鱼最多的年份甚至达到5×107千克。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据调查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共发生水污染事故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黄河流域自1993年以来,发生较大的水污染事故40多起,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很大。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威胁鱼类生存的原因和保护,解答时可以从威胁鱼类生存的主要原因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措施和做法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威胁鱼类生存的主要原因和保护。
4.【答案】B
【解析】解: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里面有大量的鳃丝,含有毛细血管,在水中,鳃丝展开,使水中的溶解氧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鱼离开水后,鳃丝由于缺水,黏在了一起。导致鱼无法呼吸,最后窒息死亡。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是因为鱼在陆地上无法用鳃呼吸。
故选:B。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知道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鱼吸收的是水中的溶解氧。
5.【答案】A
【解析】解: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适合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温暖多雨的地方可以。
故选:A。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变温动物,生殖离不开水。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明确其生殖发育离不开水,体温不恒定。
6.【答案】C
【解析】解:A、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冬眠期间几乎全靠皮肤呼吸,正确。
B、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陆地生活,正确。
C、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错误。
D、兔是草食性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家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无犬齿,有特别发达的盲肠,消化食物的面积很大,适于消化植物纤维,正确。
故选:C。
(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
(3)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4)哺乳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犬齿锋利,适于撕裂食物之用,多见于食肉动物,草食动物有,但少;臼齿有宽大的咀嚼面,适于咀嚼食物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哺乳动物的牙齿特点。
7.【答案】A
【解析】解:据题干描述:法布尔运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的特征。故选:A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测量法等.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2)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4)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①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②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5)测量法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去测量.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8.【答案】A
【解析】解:题干文字叙述中,包含三种生物:白鹭、鱼、螃蟹。其中白鹭属于鸟类,运动方式为飞行;鱼类的运动方式为游泳;螃蟹属于节肢动物,运动方式为爬行。
故选:A。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
9.【答案】C
【解析】解:A、蚯蚓身体腹面有刚毛,刚毛是其运动器官,用手轻轻抚摸蚯蚓身体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就是摸到了蚯蚓的刚毛,A正确。
B、蚯蚓没有呼吸器官,蚯蚓体壁可以分泌粘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以溶于体表的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因此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体壁完成,B正确。
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细长由许多环形体节构成,在靠近身体的前端有环带,C错误。
D、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因此,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轻擦蚯蚓体表,是为了保持蚯蚓体壁湿润,目的是保证身体正常的呼吸,D正确。
故选:C。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注意理解和掌握,并能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10.【答案】B
【解析】解:A、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各个组成成员间,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其中只有一个雄性个体是最占优势者。它指挥着整个社群的行动方向和对外战斗,而并非是年长者为“首领”,A错误;
B、其他羊都会跟头羊走,表明羊群具有严格的等级有头领,因此有社会行为,所以“牧羊人管理羊群时,只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因为其他羊都会跟头羊走”。这是因为羊具有社会行为,B正确;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体内部有的还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但并不都具有严格的等级,C错误;
D、同种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但不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必须有语言文字的交流,D错误。
故选:B。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征。
11.【答案】A
【解析】解: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动物通讯的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以及性外激素等,可见选项BCD的行为属于动物间的通讯,而A乌贼在逃避鲨鱼追击时释放墨汁是一种防御行为,不属于动物的通讯。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通讯.解答时可以从动物通讯的方式、目的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通讯的方式目的.
12.【答案】A
【解析】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利用周氏啮小峰防治美国白蛾,体现了动物在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题意。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解答时从动物“在生态平衡中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切入。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3.【答案】B
【解析】解:经常不刷牙或刷牙不认真的人,口腔里经常有细菌滋生,口腔内的细菌将食物残渣糖分解产生一些酸性物质,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进而腐蚀牙本质形成龋齿。这些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寄生。
故选:B。
(1)自养是指自己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维持生活的方式。
(2)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寄生会对寄主造成伤害。
(3)腐生主要是从没有生命的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的方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
14.【答案】C
【解析】解:A、制作酸奶过程中,鲜奶加热后直接加入预先准备的乳酸菌进行”接种”,会杀死乳酸菌使接种失败,错误;
B、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制酒要用到酵母菌,没有准备乳酸菌时也不能用酵母菌代替,错误;
C、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30℃左右的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错误;
故选:C。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制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制酒要用到酵母菌,据此解答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15.【答案】A
【解析】解:A、①病毒可以寄生在②细菌内,这种病毒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A正确;
B、②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
C、形成芽孢是细菌具有的特征,芽孢不是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③酵母菌可以形成芽体进行生殖。C错误;
D、①病毒是寄生,不能扮演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图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特征。
16.【答案】A
【解析】解:A、制作泡菜要创造无氧的环境,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主要是为了防止氧气的进入,A错误;
B、制作不同的发酵食品,所利用的细菌或真菌可能是不同的种类,B正确;
C、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内冷藏,其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C正确;
D、腌肉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腌肉等食品采用的是腌制法,通过过多的盐分渗出水分,增加渗透压,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D正确。
故选:A。
(1)制作泡菜要创造无氧的环境;
(2)制作不同的发酵食品,所利用的真菌或细菌是不同的种类,如制作腐乳、酸奶等要用到乳酸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醋要用到醋酸菌;
(3)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鸟类的繁殖行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
【解答】
鸟类的生殖行为一般包括:占区、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行为。“几处早莺争暖树”是鸟类的占区行为,“谁家春燕啄春泥”中做春泥是为了筑巢,属于筑巢行为,这都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8.【答案】B
【解析】解:A、噬菌体寄生在绿脓杆菌体内,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A正确;
B、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B错误;
C、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C正确;
D、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D正确。
故选:B。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病毒从其它生物的活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繁殖新病毒。
病毒分为三类:专门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
19.【答案】D
【解析】解:A、用碘液染色酵母菌后,酵母菌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和淀粉粒。A正确。
B、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条件适宜时一般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足时一般进行孢子生殖,视野中有的酵母菌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B正确;
C、青霉属于多细胞大型真菌,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所以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直立菌丝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孢子,C正确;
D、用显微镜观察青霉,可以看到直立菌丝顶端成串的孢子,没有放射状结构。D错误。
故选:D。
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条件适宜时一般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足时一般进行孢子生殖;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掌握真菌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A
【解析】解: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因此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的是细菌菌落。
故选:A。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
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
21.【答案】胎生哺乳 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体表被毛,保温性好 A 没有犬齿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低等 弱 遗传物质 传递信息
【解析】解:(1)猫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猫属于哺乳动物,体表大被毛,有保温作用,夏季毛稀疏有利于散热,冬季毛多而密,有利于保温;心脏和肺发达,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强,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提供充足的氧气,从而使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的多,释放的热量多,有利于保持高而恒定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3)猫是肉食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如图B,其主要特点是犬齿发达,适于撕裂肉食,这样的牙齿结构不仅提高了猫的摄食能力,也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这是与肉食性生活相适应的。图A是鼠的头骨,依据是鼠没有犬齿,以上特征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小鼠一生下来就会吮吸乳汁,是指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小鼠走迷宫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是小鼠通过训练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使小鼠能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环境。
(5)小鼠属于哺乳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小鼠比蚯蚓高等。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6)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动物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合作过程中生物间要通过声音,气味,动作等传递信息。通常小鼠在寻找食物或生活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气味,小鼠之间通过气味来相互识别,这种气味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这对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起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胎生哺乳;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2)体表被毛,保温性好。
(3)A;没有犬齿。
(4)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5)低等;弱;遗传物质。
(6)传递信息。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2)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本考点考查了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考试热点,题型多样,有一定综合性。
22.【答案】关节软骨 关节腔 肌腱 肱二头肌 神经 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强度适当佩戴护腕和护膝运动着装宽松舒适、运动场地适宜等。
【解析】解:(1)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5关节软骨,3关节腔内有2关节囊的内表面分泌的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腔是由关节襄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关节囊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外都有坚韧的韧带,使关节牢固。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③肌腹(红色)和两端较细的④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图A表示屈肘动作,当①肱二头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与此同时②肱三头肌舒张,于是完成该动作。当拿起茶杯喝水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3)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血液中的氧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骨骼肌,进入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分解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给运动的需要。人体的各项运动如踢球等,都是人体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下,依赖多个系统配合完成的。
(4)有些同学运动时经常受伤,为这些同学提出运动合理化建议: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强度适当,佩戴护腕和护膝,运动着装宽松舒适、运动场地适宜,运动的动作要科学,符合要求等。
故答案为:(1)关节软骨;关节腔。
(2)肌腱;肱二头肌。
(3)神经。
(4)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强度适当佩戴护腕和护膝运动着装宽松舒适、运动场地适宜等。
如图所示: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③肌腹、④肌腱、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窝、5关节软骨。
能准确识别骨骼肌、关节、伸肘或屈肘的解剖图,是答对本题的关键。
23.【答案】真核 孢子 成形的细胞核 菌种的类型 淀粉酶 根霉菌 分解者 杂菌污染
【解析】解:(1)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真菌能够利用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所以,酵母菌和根霉菌都属于真核生物,都可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真菌与细菌结构相比,它们的细胞内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根据题干信息“探究用等量的酵母菌、根霉菌、酵母菌和根霉菌混合对米酒制作的影响”可知:在本实验中,变量为菌种的类型。
(3)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结合题干柱形图和表格信息可知:请从酶的角度分析,酵母菌不能单独利用糯米制作米酒的原因是酵母菌不产淀粉酶,不能分解利用淀粉。
(4)根据题干柱形图可知,把酵母菌和根霉菌混合有利于提高米酒中的酒精度。所以,该实验结论: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米酒,需要根霉菌参与。
(5)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酵母菌和根霉菌利用酶,将不同的现成有机物转化成酒精,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空气中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菌和真菌。所以,为防止米酒变酸,保存时应避免杂菌污染。
故答案为:(1)真核;孢子;成形的细胞核。
(2)菌种的类型。
(3)淀粉酶。
(4)根霉菌。
(5)分解者。
(6)杂菌污染。
酿酒要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粮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24.【答案】营养物质(或有机物) 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原有的杂菌 接种 教室 多开窗通风透气(或勤打扫卫生或对教室定期消毒)
【解析】解:(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常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琼脂是制作培养基的常用凝固材料;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所以配置牛肉汁培养基的目的主要是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物质(或有机物)。对其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原有的杂菌。
(2)步骤2中“在教室、操场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就会落到到培养基上,因此步骤②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接种。
(3)操场比教室空气流动性好,而且教室内人口密度较大,因此预期实验结果是:教室的细菌和真菌更多些。
(4)根据实验结果,为了健康,我们平时在学校应该多开窗通风透气(或勤打扫卫生或对教室定期消毒)。
故答案为:(1)营养物质(或有机物);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原有的杂菌
(2)接种
(3)教室
(4)多开窗通风透气(或勤打扫卫生或对教室定期消毒)
(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2)在探究考查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设计,包括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以及探究实验的原则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