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0 20: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
【内容梳理】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
字词积累
奠基diàn 选聘pìn 挚友zhì 宰割zǎi 筹划chóu 彷徨pá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谣言yáo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jū 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才停止。至死不懈xiè:一直到死也没松懈过。形容坚持到底。当之无愧kuì:承受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不必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马革裹尸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鲜为人知xiǎn:很少有人知道。妇孺皆知rú :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梳头shū 抱歉qiàn 秩序zhì 深宵xiāo 硕果shuò 小楷kǎi
卓越zhuó 澎湃pài 无暇xiá 弥高mí 衰微shuāi 赫然hè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趣变淡了。
锲而不舍qiè: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兀兀穷年wù: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lì: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
目不窥园(kuī):形容埋头读书,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埋头专研,不为外界事分心。
群蚁排衙yá: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潜心贯注qián: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níng:指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专一。
迥乎不同jiǒng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jì:和以前的全部相反。既往,从前。
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牛dǒu: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舀yǎo 揩桌子kāi 碗碟dié 捆绑kǔn 咳嗽ké sou 调羹tiáo gēng 绞肉jiǎo 薪金xīn 校对jiào 阖hé 洗澡zǎo 油腻nì 疙瘩gē da
喘息chuǎn 惴惴不安zhuì 踹门chuài 揣摩chuǎi
悠然yōu;悠闲的样子。
草率shuài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踌躇chóu chú:①犹豫不决;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
虔诚qián:恭敬而有诚意。
抹杀mǒ:完全勾销,一概不计。 (抹布mā 拐弯抹角mò)
深恶痛绝wù: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
文学常识
1.《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说和做》作者臧克家,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作者热情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写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怀念他所做的那些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事情。作者笔下的鲁迅:坦率、敏捷、和善、幽默、爽朗、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伟大而平凡。
4.《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邓稼先》
-----杨振宁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提示
1.文中的小标题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9)
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
第二部分:
(10—18)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
(19—29)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
(30—33)
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和骄傲。
第五部分:
(34—39)
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线——戈壁沙滩。
第六部分:
(40—44)
引述电报书信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流露对朋友的深情。
杰出的历史性人物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真诚坦白 忠厚朴实 没有私心
强烈民族自尊心 朴实
“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信念坚定 永恒价值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合作探究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研读“我不能走”,品析人物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把读者带到荒凉而又神秘的戈壁荒滩,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艰辛,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3.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何作用?
4.“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哪些品质?
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工作极其负责、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
5.引用《中国男儿》有何作用?
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精神。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理解重点句子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的话,还是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总结评价→信念坚定 永恒价值
崇高的爱国情怀
伟大的人格魅力
邓稼先
历史背景→杰出的历史性人物
生平经历和贡献→“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人物对比→真诚坦白 忠厚朴实 没有私心
创造奇迹→强烈民族自尊心 朴实
沙漠创业→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板书设计
主旨概括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主旨概括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阅读第一部分
(1-7)
1.作者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有何好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好处:
(1)结构:直接点题,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内容: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品质。
细节探究
3.请自选角度,对下列两句进行赏析。(8分)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钻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专注刻苦,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热情的赞扬。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是说闻一多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生动形象。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4.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阅读第二部分
(8-20)
1.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起稿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不是。(1分)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2分)
2.这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分)
3.第18段“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3分)
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1分) 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2分)
4.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
正直无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言行一致、勇于献身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5.结合全文,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无私无畏的伟大的爱国斗士。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课堂小结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1.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请你简要概括,并说说这些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1鲁迅先生明朗的笑: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做事敏捷果断、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7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关心友人
8喜欢北方饭、喜欢吃硬的东西:坚毅、倔强、刚硬的“硬骨头”
12在饭桌上: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意
12-13胃不好,但对萧红做的韭菜合子还是吃得开心:对小辈的体恤
14-17开玩笑:幽默
目标导学一: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整体感知
24-26读青年来信:宽容、和蔼,对青年人的关心、帮助
27-30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谦逊、淡泊名利、宽厚
35-40看电影:为他人着想、随和
41、42翻书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43-44花大把时间陪客人:热情待客、平易近人
45-54深夜工作:敬业与辛苦
55-60吃鱼丸:做事认真、严谨
61-63包书:认真细致
64-67病中工作:惧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2.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喜欢北方饭”“对萧红做的韭菜合子吃地开心”,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待人接物:“读青年来信”’“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陪客人”严格、宽容、和蔼、热情。
休闲娱乐:“开玩笑”“看电影”“翻书休息”幽默风趣,为他人着想,珍惜时间。
工作习惯:“深夜工作”“病中工作”,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吃鱼丸”“包书”,严谨、细致、认真。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
(一)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孙权劝学
归纳总结
(二)一词多义
1.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
3.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三)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与蒙论议
点拨:省略主语句,省略了主语“鲁肃”。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句,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成语积累
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例句:小李虽然成绩不太好,但努力后成绩大为提高,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例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对中国不得不刮目相待。
内容理解: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孙权是怎么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3)劝学的结果如何: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人物形象:孙权—善劝,关心下属;鲁肃—敬才、爱才;吕蒙:虚心受教,奋发向上。
(5)启示:劝人要讲究策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或事物;勤奋读书,才能学有所成;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并去实践;做人要知错就改。 
劝学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6.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