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 课对外开放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 课对外开放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9 07: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9课 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如图的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C.开辟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84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C.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如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  )
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数据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381.4 1154.4 4743.0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 102.9 593.6
A.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5.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又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材料旨在表明(  )
A.改革已经从农村进入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C.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部开放
D.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发展
6.下列城市中,不属于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 B.珠海 C.广州 D.厦门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海南岛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8.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设立经济特区可以(  )
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②进一步推动国内改革
③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④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共2小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对外开放的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3)对外开放使中国发生巨变。请你举例说明。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广东、福建接近港澳台,又是中国社会思想比较活跃的地方。国家需要打破思想堡垒,就必须选择一个既能够快速接收西方、港澳台、海外华侨资本,又能够迅速接受各种各样的先进思想的高度包容开放的地区打开这个窗口。同时,这四个城市历史上都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材料三:如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发挥的积极作用。
(3)当前我国仍然在深化开放。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示意图再补充一个事例。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9课 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  )
A.政治制度 B.法律制度 C.经济政策 D.生活方式
2.1985年12月29日,深圳国贸大厦只用了15个月就宣告竣工。国贸大厦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大标志性建筑得益于深圳的敢闯精神。1980年,深圳首次允许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并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  )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 D.拉动其它特区发展
3.经济特区的代表,被称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  )
A.汕头 B.深圳 C.广州 D.上海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5.1980年,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惊叹”是因为当年中国政府(  )
A.创办了首批经济特区
B.全面展开城市改革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6.“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这是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这个城市”是(  )
A.深圳 B.上海 C.香港 D.澳门
7.下列图片所展示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展开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8.据统计,上海市日平均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到1986年占到上海市总人口的25.1%;广州市也是如此,在1986年,几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流动人口。这主要是(  )
A.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 B.农村生产力发展受阻
C.沿海城市的逐步开放 D.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二.材料题(共2小题)
9.探究问题
材料一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三十而立,蓄势待发。党中央从决定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始,就决心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如果海南岛更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更有说服力,更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特区后,深圳建设者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短时间内,浦东发展成为国家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党中央“决心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深圳与浦东发展历程的相同特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爱打桥牌的邓小平眼里,上海是“王牌”,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出,什么时候出。他曾经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面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面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面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面对着东南亚。而开发开放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它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
——清辉、郁玫《浦东曾是邓小平手中的“王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
(2)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上海是“王牌”?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二,简述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9课 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知道明确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解答】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如图的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C.开辟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需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84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C.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这成为催生1984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点评】掌握我国开放沿海城市的史实和影响。
4.如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  )
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数据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381.4 1154.4 4743.0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 102.9 593.6
A.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的相关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掌握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做法。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1980年以后的进出口总额和引进外资的总量逐年增加,该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改革开放,因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的相关史实。
5.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又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材料旨在表明(  )
A.改革已经从农村进入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C.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部开放
D.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描述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由沿海到内地,开放范围越来越广;先引进来再走出去。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
6.下列城市中,不属于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 B.珠海 C.广州 D.厦门
【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解答】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C不属于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的经济特区,符合题意;AB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特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海南岛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国家将海南设立为经济特区,推动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A项正确;海南岛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经济特区,而非沿海开放城市,排除B项;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等,与海南定位不符,排除C项;海南岛不属于内地区域,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8.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设立经济特区可以(  )
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②进一步推动国内改革
③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④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识记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解答】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根本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引外资等方式,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国内改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故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在国内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题干信息不符,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对外开放的内容。
二.材料题(共2小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对外开放的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3)对外开放使中国发生巨变。请你举例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变化。
(2)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理解。
(3)本题考查深圳经济特区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吸收了外资侨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4)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理解对外开放的影响。
【解答】(1)材料一中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决定实行的政策性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全面融入世界,属于体制性开放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可得出开放带来了巨大外部资源;“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可知对外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依据材料二“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倒逼机制’”可得出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等。
(3)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故答案为:
(1)政策性开放到全面的体制性开放。
(2)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
(3)中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广东、福建接近港澳台,又是中国社会思想比较活跃的地方。国家需要打破思想堡垒,就必须选择一个既能够快速接收西方、港澳台、海外华侨资本,又能够迅速接受各种各样的先进思想的高度包容开放的地区打开这个窗口。同时,这四个城市历史上都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材料三:如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发挥的积极作用。
(3)当前我国仍然在深化开放。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示意图再补充一个事例。
【分析】(1)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理解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结合经济特区发挥的积极作用理解。
(3)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理解。
【解答】(1)根据材料一“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有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深化开放的重要体现。
故答案为:
( 1)紧邻港澳台,地理位置优越;社会风气和思想比较开放;有众多的华侨,便于吸引外资和侨资。
(2)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对外交流;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等。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考查了经济特区设置以及主要原因、我国的开放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第9课 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  )
A.政治制度 B.法律制度 C.经济政策 D.生活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相关知识的掌握,经济特区是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政策。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特区是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政策。故选项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1985年12月29日,深圳国贸大厦只用了15个月就宣告竣工。国贸大厦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大标志性建筑得益于深圳的敢闯精神。1980年,深圳首次允许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并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  )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 D.拉动其它特区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对材料的分析。
【解答】由材料“1980年,深圳首次允许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并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可知,深圳特区的基建探索引入市场机制。A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
3.经济特区的代表,被称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  )
A.汕头 B.深圳 C.广州 D.上海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关键信息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答】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相关知识。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现在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来我国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此可知,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内地,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对外开放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1980年,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惊叹”是因为当年中国政府(  )
A.创办了首批经济特区
B.全面展开城市改革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的相关史实。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解答】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1980年,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惊叹”是因为当年中国政府创办了首批经济特区。选项B出现在1985年,选项C出现在1992年,选项D出现在1997年。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特区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6.“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这是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这个城市”是(  )
A.深圳 B.上海 C.香港 D.澳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经济特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解答】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据题干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城市”是深圳,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相关史实。
7.下列图片所展示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展开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上海浦东成为我国长江沿岸城市对外开放的龙头。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202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因此图片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对外开放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据统计,上海市日平均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到1986年占到上海市总人口的25.1%;广州市也是如此,在1986年,几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流动人口。这主要是(  )
A.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 B.农村生产力发展受阻
C.沿海城市的逐步开放 D.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现象,结合对外开放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时间“1986年“可知,正值改革开放时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和广州的流动人口较多,这得益于上海和广州不断开放的结果,故C正确;交通工具进步不是流动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故B错误;D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是在1990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9.探究问题
材料一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三十而立,蓄势待发。党中央从决定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始,就决心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如果海南岛更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更有说服力,更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特区后,深圳建设者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短时间内,浦东发展成为国家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党中央“决心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深圳与浦东发展历程的相同特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分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党中央从决定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始,就决心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如果海南岛更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更有说服力,更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可知,党中央“决心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由材料二“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特区后……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短时间内,浦东发展成为国家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可知,深圳与浦东都建设速度快。其成因有敢于冲破制度束缚,理念制约,政策限制,敢于创新取得的伟大结果;政府的正确领导;建设者们的努力是必要条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等等。
故答案为:
(1)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相同特点:建设速度快。成因:敢于冲破制度束缚,理念制约,政策限制,敢于创新取得的伟大结果;政府的正确领导;建设者们的努力是必要条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等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爱打桥牌的邓小平眼里,上海是“王牌”,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出,什么时候出。他曾经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面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面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面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面对着东南亚。而开发开放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它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
——清辉、郁玫《浦东曾是邓小平手中的“王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
(2)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上海是“王牌”?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二,简述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面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面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面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面对着东南亚”可知,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主要原因有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根据材料一“而开发开放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它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可知,上海的开发不仅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它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所以说上海是“王牌”。
(3)根据材料二可知,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 1)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上海的开发不仅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它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
(3)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对外交流;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