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版必修5夯基达标练习(4《鲁滨逊漂流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语文版必修5夯基达标练习(4《鲁滨逊漂流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3 14: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词组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悠闲 缈小 山孪 嘲弄 B.曝晒 庇护 瓦罐 炫耀
C.赏赐 烘烤 琐事 灰蒙蒙 D.蜡烛 萎缩 倒霉 储备
解析:A.“渺小”之“渺”误为“缈”,“山峦”之“峦”误为“孪”。
答案:A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鲁滨逊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B.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C.伍尔夫在《读〈鲁滨逊漂流记〉》一文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是:读者可以“通过小说的发展”(理论)、“通过作者的生平”(传记)以及“掌握这位小说家的透视法”三种方法来解读作家的作品。
D.《读〈鲁滨逊漂流记〉》一文从体裁上分析,是一篇文艺评论随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艺评论行文从容挥洒,无固定格式,但是针对性强,且多有理论支撑自己的论点。
解析:A项把《鲁滨逊漂流记》表述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是错误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现实主义中长篇小说。
答案:A
3.在下列语段空缺处填上标点符号,依次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直到我们终于到了海上,遇上风暴,接着一瞧,我们看见的一切,就像鲁滨逊看见的那样,一点不差。波涛①水手②天空③船④这一切,都是通过那双精明的中产阶级的没有想象力的眼睛看到的。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解析:“波涛”“水手”“天空”“船”四个物象读起来要有停顿感,故选用逗号较好。“这一切”和“波涛,水手,天空,船”四个物象之间是等同关系,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答案:C
4.下面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不是解释说明的一组是( )
A.但是,伟大的作家——这位哈代,或这位普鲁斯特……仍我行我素;他靠辛苦工作,使混乱状态秩序井然;
B.我们往往感受到极大的痛苦——我们的虚荣受到伤害,因为我们自己的秩序被推翻;我们感到害怕,因为我们把支持我们的旧支柱强行拔掉。
C.当他终于叫到,“瞧我多像一位国王,一个人用餐,有仆人侍候”——他的鹦鹉,他的狗,他的两只猫,这时,我们不能不感觉到,全人类都在一个荒岛上——尽管笛福马上告诉我们,这些猫不是原来船上的猫,他往往让我们扫兴。
D.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
解析:C.“全人类都在一个荒岛上——尽管笛福马上告诉我们”中的破折号有转折之意。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也许《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它是一部杰作,它之所以是杰作,主要是因为作者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为此,他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让我们大体上看看本书的主题,把它和我们的先人之见加以比较。我们知道,这是写一个人在经历了多次危险和冒险之后,孤身一人被弃于一个荒岛的故事。仅仅这一暗示——危险,孤独,荒岛——就足以引起我们的向往,期待着在世界边缘一个遥远的地方;日出和日落;一个同人类隔绝的人,孤独地思考着社会的本质和人们的奇风异俗。在翻开本书之前,也许我们就已经把期望它给我们的那种愉快模糊地勾画出来。我们读下去,读每一页我们都受到粗暴的顶撞。没有日落日出;没有寂寞,没有人。相反,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即是说,我们得知那是一六五一年九月一日。主人公的名字叫鲁滨逊·克罗索;他的父亲害痛风。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现实,事实,实质将支配以下整个故事。我们必须赶快彻底改变我们的勾画: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我们每次出动搜寻关于这些透视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无情的常识的断然拒绝。鲁滨逊想到上帝:“有时,我告诫自己,苍天为什么这样完全毁了它的生灵——但总有什么东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他想到自然,田野“装饰着野花和青草,到处都是繁茂的树林”,但是树林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庇护大量可以驯养、可以教它说话的鹦鹉。大自然不存在。他考虑他打死的人。应当马上把他们埋了,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死亡不存在。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
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处,再重复一遍,“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没有比这一句更平易,更实际的开头。我们清醒地受其引导,去思考井井有条的勤奋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种种福分。他让我们相信,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最幸运。显贵们可怜,穷人也一样;这两种人都不免心神不宁,忧虑不安;处于卑微与显贵之间的中间地位最好;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可是,一个中产阶级青年倒了霉竟然傻里傻气迷上了冒险,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如果要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他就必须处处使读者受挫,受嘲弄。
B.“鲁滨逊想到上帝:‘有时,我告诫自己,苍天为什么这样完全毁了它的生灵——但总有什么东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总有什么东西”是指鲁滨逊心中的信仰,笃信上帝存在,上帝是他的精神支柱。“上帝不存在”只是指上帝存在于心,与前文并不矛盾。21世纪教育网
C.透视法则就是让读者摈弃幻想、浪漫、愉悦,以痛苦的心态来阅读作家的作品。
D.“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新旧思维交锋,从拒绝到接受,被笛福的思想潜移默化了。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不用透视法则来创作《鲁滨逊漂流记》,那么从当时英国文坛流行的文风来看,这部小说很有可能有浪漫的气息、温暖碧绿的田野、上帝与主人公的神人交流等情景。21世纪教育网
B.鲁滨逊埋葬亡者首要不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而是认为“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可见在孤独的岛屿上,生存成了第一要素,但这绝不是道德沦丧。
C.“倒了霉”“傻里傻气”“令人遗憾”等词语其实是反语,是对鲁滨逊虽为中产阶级一员,却有勇于探险、冒险进取精神的褒扬与肯定!
D.“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意在告诉读者,上帝是存在的,为了怜悯孤独的鲁滨逊,屈尊降位,在天边抬眼可见,只要心中有上帝。
7.“我们每次出动搜寻关于这些透视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无情的常识的断然拒绝。”“断然拒绝”应如何理解?
8.“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这里的“愿意给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9.原文中有一句话说“死亡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5.解析:A.使读者受挫,受嘲弄,让读者以痛苦心态阅读作品,这是对透视法则的曲解。B.从?文中得知,鲁滨逊在残酷冷峻的孤岛上,唯一能信奉的就是自己,因为祈祷并不能给他带来食物、水、温暖。所以上帝并不是他的精神支柱,坚强不屈、直面自然是他昂然生活的不绝动力。C.透视法则本意是让作家还原生活,让读者了解真实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生死,品察得失,体验爱恨,获得多种不同感受。
答案:D
6.解析:D.“萎缩”“有点硬”“仅仅”“稍”等词语显示“上帝濒死”;其次,鲁滨逊心中即使有上帝,那么上帝的地位也是一退再退,近乎于无。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7.解析:应该理解这是一种手法,是作者独特的行文特色,要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鲁滨逊漂流的岛屿是孤独的岛屿,因为没有喧嚣,只有寂静;人疲于果腹,自然有信仰危机,于是上帝消失了;大自然是灰色的,因为它无法让人有闲情去酝酿斑斓七色。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笛福必然会“断然拒绝”那些寻常小说都会出现的“上帝,人,大自然”等物象。
8.解析:要结合文段,理解作者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9.解析:要结合语境,区分这种特殊境况下的“死亡”与通俗意义的“死亡”的不同。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生与死是相对而言的,鲁滨逊一个人掌管岛屿,喜怒哀乐都是他一个人的情绪,生老病死亦如此。当生死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当死亡降临,宗教、礼仪,甚至连起码的棺木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不存在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21世纪教育网
不过,这个坚强的中产阶级男子汉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当作事实。他永远在数大桶,合理地储备淡水。即使在琐事上,我们也没有发现他有失误。我们感到奇怪,难道忘了船上有一大块蜂蜡?没有。不过尽管他已经把蜂蜡制成了蜡烛,但在三十八页上的蜡块则远不如二十三页的蜡块大。说来奇怪,当他留下什么矛盾的情节不管时——如果那些野猫总是那样非常驯服,为什么那些山羊总是那样非常胆小?——我们并不认真地感到心烦,因为总有理由,而且是很充分的理由,只要他有时间跟我们说明。当一个人在孤岛上独自谋——生的时候,生活的压力的确不是开玩笑的事,也不是大哭一场的事。他必须关心一切;当闪电可能引爆他的火药时,这决不是为大自然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必须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存放火药。于是,凭借不领偏离地记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就要有所放弃,有所冒险,敢于尝试——他终于使普通劳作变得高贵,普通工具变得很美。挖掘、烘烤、种植、建造——这些简单工作有多严肃;小斧头、剪刀、木头、大斧头——这一些简单工具变得多美。由于没有受到评论的妨碍,这个故事以庄严的彻底的质朴大步前进。然而,评论怎么能使它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的确他走的路子与心理学家的路子正相反——他描写情感对于身体而不是头脑的作用。但是,当他在一时的痛苦中谈到他如何捏紧拳头,任何软东西都会被捏得粉碎;如何“我的上下牙也咬得死紧,半天都松不开”时,要作好几页的分析才能达到这样深刻的效果。就此而论,他自己的本能是正确的。“还是让生物学家,”他说道,“去解释这些事,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方式;我对他们只能说,写事实。”如果你是笛福,的确,描写事实就够了,因为事实是恰当的事实。凭借这种求实的天才,笛福取得的效果,除了伟大的小说大师,谁也达不到。他只消用一两个词“灰蒙蒙的早上”,就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有风的黎明。用世界上最平淡的说法,就传达出一种荒凉和许多人死亡的感觉,“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连影子也没有见过,除了三顶帽子,一顶便帽,两只不是一对的鞋”。……
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借以劝说我们去看遥远的海岛,那人类的灵魂的寂寞去处。由于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个瓦罐的硬度及其土质,他让所有其他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他将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我们一边合上书,一边问道,人站在起伏的山峦,汹涌的大海,闪着星星的天空的背景前面,显得极为崇高,那么,我们一旦掌握了一个普通的瓦罐需要的透视法,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任何理由吗?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留下的前后矛盾之处,如蜂蜡大小不一、山羊性格迥异等,伍尔夫对此的看法是:这不影响我们阅读的心情,只是笛福没有时间来解释罢了。
B.本段文字,伍尔夫并没有讨论透视法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体现,反而探讨了笛福在遣词造句时所显现出的生花妙笔。
C.伍尔夫认为:笛福在刻画鲁滨逊的形象时,多刻画人物的动作肢体语言,收效远比刻画他的心理描写好。
D.伍尔夫认为:笛福成为伟大的小说大师,就是因为他求实,讲求“透视”。
11.“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借以劝说我们去看遥远的海岛,那人类的灵魂的寂寞去处。”为什么说遥远海岛是人类灵魂的寂寞去处?它指的就是鲁滨逊所待的岛屿吗?
12.“由于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个瓦罐的硬度及其土质,他让所有其他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他将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请分析这句话的具体含意。21世纪教育网
10.解析:笛福遣词造句,娴熟,得心应手,而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正是为了凸现他那独特的透视法。从此层面分析,伍尔夫探讨笛福的生花妙笔为次,讨论笛福的透视法是主。
答案:B
11.解析:要结合全文文意,适当联想,作引申回答。
参考答案:这里所谓的“寂寞”其实有“澄静”之意,人类在纷繁的世界来来回回,或熙熙为名来,或攘攘为利去,或耽搁于琐屑杂事,或为情丝所缚,很少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让自己的灵魂在澄静的世界沐浴、休憩,然后轻松上路。
12.解析:通过分析,这应该是对透视法则的具体诠释。
参考答案:笛福掌握透视法则,坚持真实地看世界的一花一木,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缤纷万象浓缩为自己想要塑造的具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语言运用
13.请想象一下鲁滨逊远离人世三十五年后,当他再回滚滚红尘时,你如何刻画他的心理、动作、神态以及言语?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文章。
答案:略
我创新 我超越
14.作家观察社会,以作品反映社会;作品体现作家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还通过作品了解作家以及他所描写的社会,还可以通过除阅读作品外多种方式了解作家,如报刊、网络、电视等渠道;读者把对作品的认识用文字的方式加以叙述便成了读后感。有人认为读后感应该把作家的思想和感情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展现出来,尽量对作家当时的感受作实际的再现,这样才能完整地解读作品。而有人认为,作家的作品总会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偏见和局限性,因此,在解读作家的作品时应该以欣赏者所处的时代或状况来作引申阐述,这样做会使文章的内涵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即使这不是作者的原意。你认为哪种观点更符合阅读规律和鉴赏要求?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