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 学写读后感技法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 学写读后感技法指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0 21:3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写读后感技法指导
《长津湖》为例,附《人世间》观感
文题一
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常识速递
观后感,就是看了电影、电视剧之后,表达具体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受作品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或对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技法点拨
看完一部电影,许多同学感觉有好多东西想写,可又没有头绪,无从下笔,最后写出来的观后感只是泛泛而谈,不太满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会“聚焦”——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首先要会“观”电影。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多种感官,留意细节。所谓细节,就是影片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进行的细致描绘。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观看影片的过程,既是视听感觉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感受才能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才能深刻、透彻,这就为写观后感打下了基础。
其次,要将重点放在“感”上。写观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不少同学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有关“感”的文字却很少,这是不对的。观后感应以“感”为主,可以适当引用影片内容,但引用的内容一定是为“感”服务的。
再次,要联系实际而“感”。要写好观后感,就要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还包括他人、社会。具体说来,就是要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最后,文章的结尾要“升”。在观后感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总结,进一步抒写理想、希望、祝福等,把情感升华到顶点。
接下来以《长津湖》为例,谈谈写观后感该如何“聚焦”。
1.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
影片通过描述第七穿插连新兵伍万里在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火力排长余从戎、火炮排长雷睢生和神枪手平河的带领下,从一个顽劣少年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强勇敢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进而引出整个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用顽强、隐忍、自律、忘我的精神,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2.从影片人物中找寻“感”点。请看下面的图表。
人物
故 事
伍万里起初只是浙江一个静谧渔村里的顽童,在进入部队后的一场场残酷的战争里,他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从一名懵懂少年蜕变为神投手战士。
伍千里
伍千里早年和哥哥伍百里一起参军,解放战役中伍百里牺牲,伍千里接替哥哥当了七连连长。后来,弟弟伍万里也参了军,兄弟二人一起赴朝赴战。伍千里非常疼爱弟弟,一开始想让弟弟远离战火,后来见拉不住,就在长津湖战役中让弟弟跟着自己。在战斗中,伍千里经常和指导员梅生、火力排排长余从戎一起冲在最前沿。
毛岸英
毛岸英牵挂国家和人民,他感念于“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去”,于是自称“刘秘书”,成为彭德怀司令员手下的“第一个兵”。在影片中,他为抢救大比例作战地图英勇牺牲。
雷 公
雷公是七连炮排排长。作为七连战士的“雷爹”,他恩威并施,努力培养连里的战士。他是经验丰富、老当益壮的炮手,是坚强勇敢超期服役的老兵。
人物关系、故事都列清楚了,接下来就要选“感”点。
一是从影片的人物中选择“感”点——自己有“感”的对象。通过分析他的言行举止,走入人物的内心,由此发表评论,抒写感受。比如选择“伍万里”,就可以写伍万里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身上的品质,然后和自己对比,找到差距,升华自己的感受。
二是从影片中的细节找寻“感”点。
《长津湖》中,在连长伍千里军装制服的贴身衣兜里始终装着一个小小的花名册,上面记录着七连每一个战士的编号、名字和生日。这个小小的花名册被每一任七连连长郑重保存、随身携带。一个编制只有113人的连队,名册上的编号已经排到了677。两个数字之间的差额,就是七连牺牲的战士的数量。在每一个激战间歇、万籁俱寂的夜里,伍千里都会一个人坐在角落,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个本子,梳理每一位战士的名字,为每一位在战斗中牺牲的七连战士的名字画上红色的方框,并记录下他们牺牲的地点。当伍千里把“雷爹”的名字画上红框的时候,他泪流满脸。每一个画上红色方框的名字,都是一个长眠在战场上,为家为国舍身赴死的战士。
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生出很多“感”,如:在我们的心里同样为英雄们珍藏着一本名册,每一个名字都将是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标记、永志不忘的丰碑……
用“聚焦”法找准自己要写的一个点,写起来就不至于泛泛而谈了。
三是从影片的“关键词”中找寻“感”点。
这部影片可以提炼出很多关键词,如:“英雄”“严寒”“强强对抗”等。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关键词,联系影片内容,迁移自己的生活场景,阐述自己的见解、感悟。
如果选择“英雄”,我们可以结合主人公伍万里的经历——想当英雄、看到英雄、理解英雄、成为英雄,来谈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生活中见到的“英雄”的事例,以此来凸显主题。
总之,写观后感要“聚焦观感内容,提取观感要点”,选择我们最有感触的、最容易切入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写出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某事、某个镜头的中肯评价。
佳作引路
心灵的强震
——观《长津湖》有感
《长津湖》这部影片主要是讲抗美援朝时期,发生在长津湖一带的“长津湖战役”。看完这部战争史诗般的影片,我的内心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
我震撼于一张脸的凄苦与不舍。这是九兵团七连连长伍千里母亲的脸,这是一张刻着不舍、不想让儿子去战场的母亲的脸。战争已夺去了她大儿子伍百里的生命,而她二儿子伍千里刚回来又要归队去打仗。她舍不得,不想让二儿子去,她也担心二儿子又回不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我震撼于两句话带给人的思考。伍千里有个弟弟叫伍万里,他被编入伍千里的连队,伍千里对他很严格。在伍万里的入连仪式上,就因为他没回答出自己是第多少名战士,伍千里就罚他站一晚上,还告诉他“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正是因为哥哥的严格要求,伍万里在战场上才会表现得极其勇敢,在与美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时,为了把美军的信号塔给破坏,伍万里与一个美军殊死搏斗,终于赢得了胜利。伍千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困难时,如果选择逃避,就只能坐以待毙;如果主动出击,制造并利用机会,就会化难为易。还有一句是“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代就要打。”是呀,没有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震撼于三个画面的感人至深。零下四十度,极寒的天气,美军部队吃着美味的食物,而志愿军战士一天仅有一个土豆,这土豆硬得将战士们的牙齿都硌坏了。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七连战士以苦为乐,令我感动不已。最后一战,美军投了一个标识弹,雷公为了掩护大家,让大家脱险,他把标识弹挖出来并开车送到无人的地方,此时,他全身被标识弹炙烤,血肉模糊,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雷公牺牲自我、保全连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片尾,美军空军在撤退的路上发现了中国军队,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C的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美军空军部总指挥员看到这一幕,摘下手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并说了一句:“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这样的军队。”为了保家卫国,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甚至赢得了对手的敬重。
生逢盛世,我们享受着新时代的和平阳光,定将砥砺前行,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生命中射进一道光
——观《人世间》有感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透过周家三代人在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改造、反腐倡廉等—系列重大社会变革期间的不同人生境遇,讲述了近五十年来东北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
《人世间》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普通工人阶级面临的艰难和困顿。面对下岗的窘迫,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自立自强、互助互帮,展示了困厄中人们对亲情的呵护和友情的珍惜。剧中周家三兄妹无一例外地经历着磨难与困苦,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不管身份是老师、工人还是干部,他们都能坚守道德底线,对国家、对人民、对朋友有着让人感动的信仰和坚守。
剧中人物周秉昆最令我感动,作为最平凡的工人,他在木材厂、酱油厂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在时代的变迁中,周秉昆—次次经受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碰撞,但他始终为寻找出路执着地努力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自己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却急人之困伸出援手,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他身上有对朋友的肝胆相照,有对爱情的坚贞和义无反顾,有守在父母身边尽职尽责的担当。尽管他不曾是父母眼中最优秀的孩子,但他以阳光的形象展现着人世间的爱与善良。
观看电视剧《人世间》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心绪随着故事的展开有起有伏,有笑有泪。周家人和身边人遍历人间苦楚,相互扶持走过风风雨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真情与道义、感恩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人世间大爱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人世间》是对时代的讴歌,它温暖和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我想,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都不自觉地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骨子里盼着国家发展好、百姓过得好,这种朴素的使命感就像一道光,必将激励着人们在这人世间向阳而生!
以上两篇摘编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题二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技法点拨
读后感与观后感的写法类似。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延伸。
由“读”到“感”,“读”“感”结合,以“感”为重点。
写读后感,一般先根据所读确立写作主题(也称“感点”),再展开议论。
写作主题可以通过正副标题来表现。正标题表明“感”的核心内容,副标题标示所读内容和题材。如有同学写《小王子》读后感,标题是“那只等爱的狐狸——读《小王子》有感”。
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引—议—联—结”四步。
引——扼要概述或引述“读”的内容,从中提炼“感点”,即“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围绕“感点”展开分析,说明道理,进行议论。
联——联系实际(自我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等,可以是典型事例)表达看法抒发感受。
结——小结全文,得出结论,呼应开头,发出号召。可以是反思式、激励式,也可以是批评式、劝勉式等。
写读后感应注意:
1.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是“感”的源头活水,写作时要常常联系。
2.集中谈一两点感受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3.联系实际时要用事实说话,不说假话、大话、空话。
4.“感”和“读”不能分离,要互相照应,可以采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思考。
名著的读后感,可以从典型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意义、文本创作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然后联系实际写作。
佳作引路
母爱藏在这里
——读《回忆我的母亲》随感
或许不如历史诗篇那样撼人心魄,或许不如人与自然那般惊心逆转,但我们总爱描写母爱,赋予她近乎完美的诠释,也赋予她丰盈柔软的内涵。在我们心里,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杯清茶,润物无声,悠远绵长。
读这篇《回忆我的母亲》,作者笔下的母亲却似乎不是那么柔情似水,她总是在操劳,忙着干活,忙着养家,她好像总是没空抱起自己的孩子,好像总是被迫面对分离。
但在那个战火纷飞、地主欺压的年代,母亲本可以不用这么艰难。她本可以选择粗茶淡饭,而不是用心烹调廉价的粮食,让孩子吃得有滋有味;她本可以选择为了交租把孩子充作劳动力,而不是借钱也要送孩子读书成才,宽慰支持孩子追求科学民主;她本可以选择只顾自己一家,而不是自己艰难度日也不忘照顾其他佃户。一位平凡的普通劳动妇女,饱含着爱意,用她勤劳俭朴、宽厚善良、深明大义的背影,撑起了作者的一家,陪伴了作者一生,更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于细微中见真情,母爱就藏在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事里。
读着朱德回忆里的母亲,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是一位高三英语教师,长时间地扑在教学岗位上。不知何时起,我们的矛盾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只抱怨她的忙碌,在意她的呵斥,却听不见深夜回来后她轻轻翻阅我作业的声音,看不见争吵过后她留在保温盒的那碗饭菜,感受不到她为了学生和自己孩子学业的着急与期待。其实母爱就藏在细微之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深情地去聆听,将心交付,用心体会。
母爱亘古不变,柔情总是相似,只是她演化出变化无穷的形式,藏在某处等我去发现。
点评
《回忆我的母亲》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读透文章、读懂母亲的形象、读出作者回忆母亲时的情感,是写好随感的第一步。本文的作者读懂了艰辛生活中母亲的聪明能干和善良仁厚,也读懂了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时的深明大义,更读懂了朱德回忆母亲时的悲痛、愧疚和遗憾。作者在阅读中找到了把她引向文章深处的东西——“感点”,她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投身在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教学岗位中,虽曾忙碌与呵斥,但藏在细微之处的爱却常被她忽视。母爱总是藏在某处等我们去发现,这是一个在阅读中领悟、反思、成长的孩子的内心告白。
以我赤子之心,寄你牵念之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题记
家书一封,寄情三百。
翻开《傅雷家书》,一篇篇情深义重的家书赫然入眼,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诲跃然纸上。以情为笔,以感为纸,将所有心底之意和盘托出,字里行间光阴流动。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的傲骨,他以此来要求他的孩子,也正因此他的孩子不仅多才多艺,更像他那样拥有高尚的品质。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洋洋洒洒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思念,只盼着孩子的一封回信,好安抚自己思绪良多的心。他们一个在国外苦修音乐,一个在国内被划为“右派”,天涯海角重重叠叠的山水相隔,唯有不曾间断的书信如鸿雁往来。
“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穿过层层叠叠的纸面,我看见当年那个已经迟暮的父亲,睁着浑浊的眼睛在灯下提笔,力透纸背意难平,一笔一画出本心。他的爱借此穿越千山万水,跨过无数阻碍。他的爱其实很简单,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坠平生志向。
我的父母或许没有那么伟大,或许能给我的只是微薄的帮助,却跟傅雷夫妇一样,竭尽全力给予孩子爱。只是我从未理解,也曾一度抱怨,抱怨母亲给予我的关注不够,抱怨她不能像其他家长在功课上辅导我。我不曾知道她的辛苦,她也不曾向我透露。与傅雷和傅聪截然不同的是,我与母亲平日里几乎不交流。我们好像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里过得怡然自得,却不清楚对方世界里自己的模样。
后来是一封信让我解开了缠绕交叠的心结。书信真是件很神奇的东西,那么薄的一张纸,那么厚的一份感情。只有在书信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才能毫不犹豫地表达平日说不出口的“我爱你”。母亲在信里表达对我的建议,我在信里倾诉我的难过。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无论晴雨。读到序言《读家书·想傅雷》,感触最深的便是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还没来得及说出的“对不起”,是再也说不出口的“我爱你”。
因此现在的我,愿倾满腹诗书,极尽文采,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热烈的爱,愿为你在长夜里提一盏灯,让你永远有着光和热;愿一直跟在你身后,让你回头时能在眼里倒映出我的背影。
以我赤子之心,寄你牵念之情。
我爱你,就像突然有了软肋,多了一份牵挂;又像是披上铠甲,突然间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一纸家书聊以赠,附以江南一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