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重点词语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
教师语言: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课件播放自然风光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教学。
明确本文文体
教师语言: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说对“记”的了解。
明确: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件显示: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走进作者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说对柳宗元的了解。
明确: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件显示: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初读文章
学生活动:朗读。
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在朗读中积累字词,读准节奏。
明确: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摇缀(zhuì) 为屿(yǔ)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 cī)
俶尔(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hù)
披拂(fú) 寂寥(liáo)
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
【设计意图】明确文体和作者,为理解文章情感做准备。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画一画
教师语言: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这个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拿出一枝笔、一张纸,依据文中描写,画一画你心中的小石潭。
学生活动:读文章,画小石潭。
(课件投影显示学生画作)
画完后请作画者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再请其他同学来评画。提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一条建议。
重点词句
明确:重点词句: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逗乐。
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
教师语言:欣赏了同学们画的小石潭,我们再次朗读课文,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文章内容,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疏通文意
教师语言:在刚才讨论画作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明确:
句子翻译: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教师语言:你认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以课文为例来说明。
明确:
1. 一词多义
(1)以:全石以为底(把)
卷石底以出(来)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可以)
(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随)
(4)乐: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玩乐)
2. 词类活用
(1)意动:心乐之:以......为乐
(2)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样)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3.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 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布: 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允许、准许。
(7)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
今义:认为等。
4. 特殊句式:
省略句:日光下澈(“澈”后面省略宾语:潭水)
坐潭上(“坐”后面省略介词“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自读课文并写作
教师语言: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同学们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明确: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
教师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请以“小石潭真
”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课件投影显示“小石潭真 ”)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写作。
教师点评学生习作。
明确:写作示例:
小石潭真绿。四面被竹树包围,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脚边,小鸟愉悦的歌声和着远远的水流声,十分悦耳,就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自然和谐乐章。水潭四周有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小石潭真清。走近了,我惊讶地发现石潭底竟是以整块石头作为底,部分石头翻卷起来,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在水底清晰可见,它们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小石潭真静。水潭四周有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这静谧的环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小石潭真美。潭边,有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碧色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连结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水清之极,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们来来往往,轻快敏捷。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时隐时现。
教师语言: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学生回答:愉悦、平静。可能因为太过静而有一点忧伤。
【设计意图】感知小石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作铺垫。
说一说作者感受
教师语言: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课件显示: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砥,为屿,为嵁,为岩
树——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作者感受:观鱼时:心情愉悦 观鱼后:心情忧伤
教师语言:王夫之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课件出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设计意图】梳理小石潭特点,感知作者情感。
劝一劝柳宗元
教师语言: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
(课件出示: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教师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学生活动:口语表达,劝说柳宗元。
明确:
示例1:柳宗元先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先生也没有必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还看今朝!先生请保重。
示例2:柳宗元先生,你寄情山水,只为排解心中苦闷,何必失意,要知道前路漫漫,祸福相依,谁能断言这次被贬便终无再回朝堂之日?就算被贬又如何?你不是为了百姓为了这个王朝奋斗吗?既然如此,只要你无愧便好,我们改变不了时代却能改变自己,没有机缘位于朝堂之上,那便在江湖之中行忠义之举。别忘了,你还有你的笔!我相信你柳宗元能用笔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被贬又如何,往矣!
【设计意图】通过劝说进一步体悟柳宗元的心境。
品味文章之美
教师语言: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 200 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
(课件提示:
1. 品词语。
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2. 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3. 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领会出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4. 品写法。
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
学生活动:品味文章之美。
明确:
1. 品词语
示例:
(1)我认为“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这个“尤”字用得好,这个词突出了小石潭里的水极其清澈,与后面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了。
(2)我认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中这四个字“坻”“屿”“嵁”“岩”用得好,写出潭石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3)我认为“如鸣佩环”中“鸣”这个字用得好,写出了小石潭流水声音像玉环一样清脆悦耳。
(4)我认为“凄”“寒”“悄怆”这三个词用得好,写出了作者抑郁忧伤的独特感受。
(5)我认为“清冽”用词准,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澄,还写出了水的凉意,让读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立体感受到了潭水的魅力。
2. 品句子
示例:
(1)我认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美,作者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写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了鱼的可爱,同时又从侧面烘托出了潭水的清澈。
(2)我认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美,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显得刚柔相济。
(3)我认为“佁然不动”一句美,写出鱼儿的静态。
(4)我认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一句美,写出潭中鱼的欢快嬉戏。
3. 品情感
示例:
(1)我从“似与游者相乐”一处,感受到作者陶醉于小石潭而快乐的心情。因为只有他自己是快乐的,才能感觉到眼前的鱼儿似乎是与他们嬉戏。
(2)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处,感受到了作者忧伤的心情。因为小石潭景色太过凄清,作者又想起自己因改革失败被贬永州,个人抱负无法实现,所以心情由愉悦变得忧伤了。
4. 品写法
示例:
(1)第一段用到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隔、闻、伐、取、见”这几个动词体现。后面“全石以为底......为岩”与之后的写鱼写水,是全景描写和特写,是点面结合的写景方式,同时几个“为”也是排比句形象的写出了潭底的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2)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体现在第二段中,通过写鱼“皆如空游无所依”来突出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而写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则是动静结合。
(3)第三段写源头,用到了比喻句,“斗折蛇行”,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岸势的曲折。
(4)整篇文章都是寓情于景,表面写景,实则写被贬的抑郁苦闷之心。在游乐之中,也浸透着无法排遣的忧愁伤感。
教师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
(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言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