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平面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在了解“小孔成像”后,进一步接触“像”概念,它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假设——设计——实验——结论——应用”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先从日常生活照镜子、看到水中倒影等光的反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然后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建立虚像的概念,在明确虚像的基础上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由学生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最后对成像特点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说明】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2.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认识平面镜: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带领学生认识平面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设疑。
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平面镜成像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
猜想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距离相等。像、物左右相反。像远小近大。………
【设计说明】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设计实验:(1)准备多样器材,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如何选用器材?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
分析论证: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1)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交流评估: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
加油站: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设计说明】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成像原理,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应用及延伸: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介绍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学会画光路图;
(3)多媒体介绍凸面镜和凹面镜。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脑思考,把所学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布置作业:(1)上网查询,平面镜应用及光污染现象。
(2)探究潜望镜的构造,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设计说明】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是苏科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
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 从生活中例子引入,便于学生理解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3、把抽象变为形象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
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学习,多听同行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