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9 12:30:16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燕歌行(并序)
第二课时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
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9-16句,写战败: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17-24句,写被围: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25-28句,写死斗:视死如归,追忆名将。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玉箸:
②飘飖:
③那可度:
④苍茫:
⑤杀气:
⑥刁斗:
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
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过不下去,没法生活。
形容荒凉。
战争气氛。
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研读第三层
第三部分: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这几句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给人凄凉之感。
玉箸代家中的思妇,具有怜爱之意。
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体会“久”和“空”的意味。
描写边境动荡不安、环境恶劣,加深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视觉:空间的渺茫感、虚无感)
边疆战士奋力拼杀、警惕紧张的战斗生活。
(听觉:时间的漫长感、煎熬感)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纷纷:
②死节从来岂顾勋:
表示多。
为报效国家而死,哪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功名奖励。
研读第四层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为何要“忆李将军”
一是以李将军为楷模,为军人的气节而死;
二是与带军打仗的将军形成对比,李将军有勇有谋,且体恤士卒,令士兵死得其所;
三是因为李将军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不公,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一个委婉间接的批评;
四是间接表达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越是“沙场征战苦”,越需要李将军那样的人。
第四部分: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反问。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体恤战士的行为。
最后四句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与汉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对比。
燕歌行(并序)
情:
事:
人:
慷慨悲壮
出师 — 战败 — 被围—战死(心愿)
三组对比
士卒效命死节 — 将领侍宠贪功
士卒浴血奋战 — 将领纵情声色
古时名将 — 今之将领
景:
塞外秋景: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等
总结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高适《燕歌行》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集大成
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第一大篇”
批判现实说
名家观点
“高适既肯定具有自卫性质的边塞战争,又同情出征将士的辛苦,从而希望出现李牧那样的良将来镇守边塞,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任务,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题。”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
呼唤良将说
名家观点
据《新唐书·高适传》记载:“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诗言志:这首诗是对天子在将领的选拔与任用上,以及将领在战争的全面部署与精准把控上的思考。这是诗人“犹忆李将军”的重要原因,也是希望自己成为李将军的内心呐喊和远大志向。
抒发抱负说
艺术特色
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②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批判现实的深刻意义)
敌我双方对比;征人、思妇对比;将军、士兵对比;古今对比。
③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大量运用对偶;四句一韵,平仄相间;多有律句。
明代文学家邢昉:“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1.下列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向和性质,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B.“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描绘了唐军出征前威风凛凛、声势浩大的阵容,预示战争的重大。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通过严酷的事实的对比,反映了唐军中将军与战士的矛盾,暗示了唐军必败的原因。
D.“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衰败景象,烘托出残军败卒心境的凄凉。
当堂练习:
B
2、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沉厚深切的感情。
战士们在拼命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批判了将军的失职),暗示了必败的原因。(共17张PPT)
燕歌行(并序)
第一课时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象与诗歌描绘的画面。
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4.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5.背诵全诗。
走近作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了解“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假借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之。
题解
《燕歌行并序》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初读诗歌,明确字音
诵读提示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研读小序
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之。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
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9-16句,写战败: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17-24句,写被围: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25-28句,写死斗:视死如归,追忆名将。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汉家:
②烟尘:
③非常:
④赐颜色:
⑤摐、伐:
⑥旌旆:
⑦逶迤:
研读第一层
指代唐朝。
烽烟尘土,指代战争。
不一般。
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
撞击;敲击
军中各种旗帜。
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第一部分: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战争的地点,及保家卫国的性质。
写出了什么?
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轻敌失败埋下了伏笔。
“下”写出了出征的场景,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
“逶迤”写出队伍浩浩荡荡奔赴战场。
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
★“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
顺序由近到远,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极:
②半死生:
③腓:
④当:
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
死一半,生一半。
变黄,意即枯萎。
受。
研读第二层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二部分: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凭陵”敌人来势凶猛; “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暗示了兵败的原因。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怎样的心境?
渲染荒凉衰败的环境烘托士兵们凄凉的心境,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
正面点明战士们轻敌的原因。
典型例题
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
[注]①腓:枯萎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
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
B
2.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6分)
答案: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在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饱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