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书愤
南宋·陆游
1. 理解诗歌内容,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南宋爱国词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背
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
愤:愤慨,愤懑
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书 愤 解 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陆游
诵读诗歌
合作探究
书愤
所“书”何事?
如何抒“愤”?
所抒何“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壮志难酬、年事已高。
“书”敬仰一代名臣诸葛亮。
合作探究一:全诗来看作者所“书”何事?
合作探究二: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朝中无人。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直抒胸臆: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白描:纯意象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环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用典: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但“空”字表明了不得重用,壮志成空!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讽刺朝中主和派。
合作探究三:诗人如何抒“愤”?
小 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拓展延伸: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总结归纳:时代的悲剧
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解析: B.许:称许,称赞。
答案: B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答案: C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气概愤慨堆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答案: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 ,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 ,宋时为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颔联写出了浮桥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 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1)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
(2)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
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
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直抒胸臆,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