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前】生齐读课文,师板书:
世外桃源
车行密云心豁然,人到育英见俨然。
师生怡然不知倦,来者欣然悉忘返。
【环节一】一咏三叹入桃源,绘声绘色会朗读
师:同学们好!昨天是我第一次来到密云区,今天仔细参观了我们的学校。密云区土地平旷,我们的学校屋舍俨然,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非常美好。于是,我把心中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指板书),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大家读懂老师的感受了吗?
生:读懂了。
师:好,我们具体来说一说。“心豁然”,“豁然”是什么意思?
生:开阔的样子。
师:好。那“俨然”呢?
生:整齐的样子。
师:对。“怡然”又是———?
生:高兴的样子。
师:其实,它不只是外在的表情,更是内心的一种状态。所以,该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生:安适的样子。
师:好。“欣然”呢?
生:高兴的样子。
师:看来大家真的读懂了。请大家回顾一下这几个词,它们有没有共性之处?
生:这些词都有“然”,都可以翻译成“……的样子”。
师:很好。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构词现象,大家要学会归纳整理,掌握规律。大家来观察一下老师,尝试着用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形容老师上课的状态。
生:悠然。
师:你是说老师很轻松。
生:坦然。
师:从容的样子,很好。还有吗?
生:怡然。
师:你是说老师很享受课堂,都说得很好!其实,老师到一个新学校来给新同学们上课,内心很紧张,紧张到身上毛发都竖起来了,脊梁骨还有些发冷。
生(齐):毛骨悚然。
师:非常棒。看到大家学习的状态欣欣然也,老师的心理状态也从刚刚走上讲台的悚然变成了坦然、悠然,甚至达到了怡然自得的状态。今天中午,老师用毛笔字把刚才的小诗写了下来。现在,我就把这首小诗送给刚才回答问题最欣然的同学。(赠诗)老师在写字的时候,咱们学校的李校长也写了一幅,这幅作品将在本节课的最后赠送给发言最踊跃的同学。刚刚老师把咱们学校称作“世外桃源”,原因何在?让我们继续深入文本来寻找答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走进桃花源,感受桃花源吧。
师:老师准备了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请任选一首,说说你听到音乐后的情绪和它的速度,并试用此配乐来朗读下面的文段。
PPT: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玩一下这个游戏?
(学生举手,师指定一男一女。女生选择第一首音乐,男生选择第二首音乐。)
(播放第一首音乐。)
师:你听到了其中传达出来的什么样的情感?它的速度是怎么样的?
生:忧伤和缓慢。
师:缓慢、忧伤(板书)
师:好,请你做好准备,请“缓慢、忧伤”地朗读本段文字。
(生配乐朗读。)
师:请同桌来点评一下,她读出了“缓慢、忧伤”没有?
生:有一点,但不是很到位。
师:那要怎样读才更好呢?
生:再慢一点,再低一点。
师:再注意一下语调,是上扬还是压抑一些呢?你试试好吗?
(生再读。)
师:嗯,更好了。除了这些,大家还可以注意声音的色彩,声音的色彩除了我们天生的音色,可以通过抑扬顿挫来表现。比如明亮、温暖、低沉、沙哑,表现效果都是不同的。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师范读。)
师:好,我们再请男同学听一下这首音乐。
(播放第二首音乐。)
师:你听到的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生:快速,高兴。
师:好,请酝酿一下情绪朗读文段。
(生读。)
师:不错。大家觉得他是否读出了这种感觉?
生:还不够。
师:为什么不够呢?除了我们刚才提示的那些方法,这段文字究竟适不适合用“快速、高兴”抑或是“缓慢、忧伤”的状态来读呢?
生:不适合。
师:那用什么速度和情绪来读合适呢?
生:中速、平淡地。
师:“平淡”,还可以换个词吗?
生:平静。
师:这个好多了。(板书:中速、平静)
师:“中速”在音乐中叫速度提示,“平静”是表情术语。在简谱中,标注速度和表情术语,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标注并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PPT:请参考示范,为第一段文字标注朗读时的速度和相关语气(表情术语),注意通过速度和语气的变化读出故事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生标注、试读,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在读前说说自己标注的速度和表情术语。其他同学聆听并点评,要注意同学的字音是否朗读正确,朗读是否流利,有无添字、漏字,以及标注的表情术语是否恰当,朗读时是否遵循了标注要求。
(生1展示。)
生2:我觉得他与其用“中速、吃惊地”来标注“忽逢桃花林”,不如用“稍快、惊奇地”。快速地重读“忽”字,更能表现惊奇的感觉。
师:点评很到位。请你按你的想法来试读一下。
(生2读。)
师:(问生1)你感觉哪种读法更好?
生1:他的更好。
师:好,这说明我们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来标注。
师: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美丽的地方。
生:神秘的地方。
师:你从哪里感受出“神秘”的呢?
生: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句感受到的。
师:太棒了。你从环境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用大片的桃林和缤纷的桃花渲染出一个神秘的氛围。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小说或影视剧中,是不是也有这种手法的运用?
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师:“十里桃花”是不是就营造出美丽、神秘的氛围?
生:是。
师: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自读第二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读,师巡视。)
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和谐的地方?
师:好。你再看看,这句话的重点在哪个地方?
生:“怡然自乐。”
师:能否换个词?
生:和睦。
师:和睦主要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状态,这里说的是老人和孩子的精神状态。看原文中有没有哪个字更能表现这种状态?
生:“乐”。
师:对,我们可以用“和乐”一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人的精神状态就可以达到“和乐”之状态。
生:我从“鸡犬相闻”一句,感受到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感受到,这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师:如果一个地方物产丰富,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富饶的地方。
师:在一个富饶的地方,人们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生:富裕的生活。
师:很好。物产丰富而充足,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富足”,请大家积累下这个词汇。
师:从第二段中,大家感受到,桃花源安静和乐,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人们过着自给自足乃至富足的生活。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再感受一下,桃花源人还有着哪些不同于外界的生活状态,请做好批注。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生:我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句感受到桃花源人过着富足的生活。
师:很好,你做到了学以致用,学了新词就恰当运用。
生:我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句感受到,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师:他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呢?
生:为了避战乱。
师:桃花源里还有战乱吗?
生:没有了。
师:没有战乱,我们还可以说他们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生:和平安定。
师:怎么看出来的“安定”?
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从这句感受到,这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纷争、没有烦恼的地方。
师:这些词都不错,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概括性更强的词。
生:与世无争。
师:为什么这里能与世无争呢?
生:生活富足,没有战争。
师:太好了。我们从第三段中感受到,桃花源人过着富足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纷争,人们热情好客,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地方美丽又神秘,接下来大家速读四五段,看有没有不合情理的地方?
【环节二】切问近思话桃源,读书有间有问题
PPT:思考桃花源中有没有不寻常的地方或者反常的地方,提出一两个问题。
(生速读,写下疑问之处,师巡视。)
师:大家的问题比较集中,老师将其概括成两个问题:1.渔人离开时做了记号,为什么有记号还找不到桃花源?2.为什么结尾又要写刘子骥去找,人还没出发就去世了?
师:每四人形成一个学习小组,结合课前搜集到的作者信息和背景资料进行合作探究。
(生小组探究,推荐发言人,师巡视。)
小组一:结合写作背景———东晋末年发生各种战争几十场,人们生活非常困苦。所以,我们组认为,这可能是渔人做的一个梦,是他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所以他没有找到。
师:这个推测让我们想到了黄梁梦、南柯梦,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桃源梦。这些梦,都是归结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组二:我们组也认为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找不到。找不到就是虚构的一种暗示。
师:很好。但如果这样来猜测的话,开头的环境描写是不是一种暗示?
生:是。
小组三:我们组认为可能是桃花源人不想被别人打扰,文中也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他们可能偷偷修改了渔人的记号。
师:这是从情理上来推测的,很好。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太守找到了桃花源会怎样?太
守会做些什么?
生:征税,并且会抓男丁去打仗。
师:即使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如果苛捐杂税太多,人们的生活还会富足吗?即使是一群淳朴热情的人们,如果被迫卷入到战争之中,人们的生活还会安宁吗?
生:不会。
师:好。第2个问题哪个组来回答一下呢?
(没有小组举手发言。)
师:大家想一想,南阳刘子骥,有名有姓有籍贯,还是当时名望很高的人,这样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真实。
师:作者写了刘子骥,让我们感觉是个真实的故事。但不让刘寻找到桃花源又是为何?
生: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师:开头写渔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写的?
生:是。
师:作者把人物刻画得如此真实,把桃花源描述得细致可感,这是以实写虚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
师:现在我们已经全方位地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么再来回到最初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会把你们学校比作“世外桃源”?
生: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因为这是一个和乐的地方。
生: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
师:老师所在的学校也没有战争啊!能不能在这些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延伸一下,世外桃源泛指什么样的地方?
生:美好的地方。
生:理想的地方。
师:对,世外桃源就是我们心中那个理想的美好世界。那么你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呢?
【环节三】不忘初心寻桃源,心中有梦有力量
PPT:《桃花源记》一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桃花源”呢?请在5分钟内用简要的语言描述你心中的桃花源。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
生1: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安静的地方,那里很美丽,可以让我们心情舒畅。
生2:那里长满茂密的竹林,翠竹参天,流水潺潺。那里开满菊花,幽香飘荡在山间。那里蝴蝶自在飞舞,鸟儿自由歌唱,人们在柔软的草地上欢乐地舞蹈。
(掌声)
师:(问生1)你觉得你们两个的区别是什
么?
生1:她写得很细致,很具体。
师:对,她运用了《桃花源记》中的写法,描绘了具体可感的环境,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富有感染力。
生3: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作业的地方,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开开心心地出去玩。
师:看来你写出了大部分同学的心声。但是,仅仅没有作业,可以睡到自然醒就是同学们理想的生活了吗?你可以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大家想,《桃花源记》首先写的是陶渊明的个人理想,但他有没有同时写出大部分人的理想社会?
生:有。
师:对比我们现在的理想社会,两者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
PPT: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更美、环境更好、村民更富。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陶渊明写出了大部分人心中理想社会的样子。
师: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社会和我们现在追求的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现在我们还要追求更现代化的生活。
师: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从个人的真情实感出发,用文学表达心声,写出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什么是传承?就是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追随时代脚步,继续追求美好生活!
师:接下来我们将为今天发言最多的这位同学送上李校长的书法作品《知行合一》。
(师送生书法作品。)
师:我们只是想象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还要怎样?
生:还要有行动。
师:对。“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不仅要用想象去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更要用行动去开创一个属于我们的世外桃源!当理想有了行动的支持,不仅理想离我们更近了一步,现实也会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