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9 21: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创立的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四项制度中,属于隋朝首先创立的制度有哪几个?( )
①郡县制②科举制③三省六部制④分封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2.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文景之治
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源远流长。回顾历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魏征 B.玄奘 C.鉴真 D.松赞干布
4.下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五代十国的更迭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宦官专权的严重 D.农民起义的破坏
6.北宋有诗曰《土贵要予赋水轮》:“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诗中所描述的物品是( )
A.曲辕犁 B.秧马 C.水车 D.筒车
7.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唐代商业繁荣,贸易往来频繁
B.武则天成为皇后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C.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D.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8.“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中“越瓷”是( )
A.白瓷 B.唐三彩 C.青瓷 D.青花瓷
9.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丝血论著等,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他们的做法( )
A.有利于青藏高原的统一
B.使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C.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10.以下关于对唐诗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具有浪漫情怀,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
B.杜甫--被誉为“诗圣”,生活的年代造就了其诗歌真实的特点
C.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深受大众欢迎
D.繁荣原因--唐太宗、武则天等皇帝均是著名的诗人
11.“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2.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
A.《千金方》 B.《西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大唐西域记》
13.以下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605年大运河开始开凿 B.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C.王安石主持进行了变法 D.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
14.据史书记载,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该局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反映了政权已经完成统一
C.南方的各个政权完成统一 D.中原地区的王朝十分安定
15.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玄宗 D.唐僖宗
16.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交通便利,来往频繁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封闭政策,吸引人才 D.制度落后,疆域辽阔
二、综合题
17.唐朝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造就了融洽的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践狄夷,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步辇图》,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材料一中的“朕”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中的“中华”和“狄夷”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材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三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二、三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事例。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18.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运河基本上是出于军事征伐和争霸的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分裂,运河的发展有一定后退。开凿大运河就需要有一个大一统的政权,隋代恰逢其时,从开皇四年到大业六年26年的时间里隋政府开凿、疏浚的运河,西抵长安、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总长二千余公里的南北大运河,沟通了河、海、江、淮、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今八个省市,形成了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轴心,向东北、东南扇形辐射的水运网。规划严密、布局合理,在世界水运史上是一件伟大的工程。此后元明清不断完善的运河也没有超越隋唐大运河的框架,因此大运河的开凿隋朝贡献最大。另外秦汉大一统时期没有大规模兴建运河的原因有,北方为经济重心,南方开发极其有限,国家不管是漕粮供给还是军事征伐都以关中为基地,间歇性调关东(还是北方)粮食。其次,秦国的国事重心还没有顾及到全国性水运网上就亡了。汉朝一直奉行黄老之道,虽然兴水利,但没有做开凿大运河的国家工程。汉之后的朝代更迭频繁,没有为大运河的贯通提供历史机遇。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①隋朝大运河是我国最早的运河。( )
②大一统是大运河开凿的重要条件之一。( )
③隋朝大运河奠定了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主体框架。( )
④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2)从材料中归纳秦汉时期没有修建大运河的原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②③符合题意。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分封制在西周开始实行,①④错误。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2.B
依据所学知识,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毛泽东说他“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臣,使得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B项正确;贞观之治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排除A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排除C项;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B
依据题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B项正确;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著名大臣,曾多次进谏,排除A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C项;松赞干布是唐朝时期的吐蕃首领,他迎娶文成公主,密切了汉藏两族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C
依据所学知识,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隋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相对来说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根据题干信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因此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B项正确;五代十国的更迭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排除A项;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农民起义的破坏,与题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依据材料“江南水轮不假人”可知是依靠水力提水的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曲辕犁是犁耕工具,排除A项;秧马是一种插秧工具,排除B项;水车依靠的是人力,排除C项。故选D项。
7.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可知“唐代商业繁荣,贸易往来频繁”,是属于历史观点。A项符合题意;武则天成为皇后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都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C项正确;邢窑的是白瓷,排除A项;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是文明中外的的陶瓷工艺珍品,排除B项;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排除D项。故选C项。
9.C
依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C项正确;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排除A项;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排除B项;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辖是在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依据所学可知,唐诗最繁荣的原因和唐朝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而当时的文人志士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又助推了诗歌的兴盛,但是唐太宗、武则天等皇帝均是著名的诗人与唐诗繁荣原因的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1.B
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华文化以及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华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对外开放,双向交流,B项正确;ACD项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故选B项。
12.D
依据所学,贞观时期,高僧玄奘为求取佛法,西行天竺,历时17年,归国后,将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D项正确;《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编写的医学著作,排除A项;《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而创作的神话小说,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地理学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通常指的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历史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是对科举制的评价,D项正确;A、B、C项均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根据材料“……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及所学可知,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灭亡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说明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政权已经完成统一,且五代十国时期属于政权分裂割据时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各个政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原地区的王朝十分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根据材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及所学可知,材料描绘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后的惨状。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从此走向衰落,C项正确;唐高祖、唐高宗、唐僖宗,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亚非欧各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B项正确;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动等,是唐朝吸引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唐朝时期,对外开放不是封闭政策,排除C项;唐朝时期制度并不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唐太宗;中原汉族;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2)吐蕃;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期,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3)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18.(1) B A A C
(2)秦汉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南方开发有限,国家以关中地区的发展为基础;秦朝比较短暂,汉代推崇黄老思想,对人民的赋税徭役放松。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