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在讲述细菌结构时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生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从而加深对细菌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1.八年级学生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 尝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特征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进一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结合观察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展示日寇侵华时曾对中国平民百姓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件图片。 从历史事件的了解中,激发学习细菌相关知识的兴趣。 通过历史事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细菌知识的兴趣,同时穿插爱国主义教育。
细 菌的发现 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阅读:教材71-72页——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以下问题)1.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2. 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3.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 阅读教材第71—72页,认真思考。通过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说出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认同科学的发展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细 菌的形态 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总结: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观察、思考、讨论明确细菌个体微小只有在电镜或高倍镜下才能看见。出示细菌三种形态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对图片进行分类,并进行信息交流。 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抽象微观的细菌有了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细 菌的结构 (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3)观察动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 (4)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归纳总结: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回忆、对比,得出结论:进一步了解因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属于——原核生物。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认识细菌的结构。 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体验成功 课件展示练习题,对学生完成结果进行评价。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独立完成。 检测和巩固学习内容。
细 菌的生殖 通过动画演示观察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通过“技能训练”认识细菌繁殖速度快。思考:细菌在遇到恶劣环境时,是否一定会死亡?芽孢: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感受细菌的生殖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进一步得出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认识到芽孢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也是细菌的休眠体,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进而明确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体验成功 课件展示练习题。对学生完成结果进行评价,及时肯定、鼓励。 学生根据本节学习内容独立完成。 巩固学习内容。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本课的收获。 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知识归纳能力。
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P51-54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2.巴斯德: “微生物学之父”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个体十分微小1. 细菌的形态 呈球状、杆状、螺旋状 单细胞生物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2.细菌的结构 DNA集中的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 鞭毛(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运动) 3.原核生物、异养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十、教学反思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本节课以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入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大量图片资料,从而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加生动。如通过图片展示细菌的几种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多样性。在借助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突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即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从没有叶绿体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是与植物、动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细菌的繁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通过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细菌繁殖之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芽孢与孢子之间的区别没有讲。所以在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追求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不断成长。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