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19 13:0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病毒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2.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课前收集学习病毒相关知识,理解和复述病毒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信息收集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3.态度观念方面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解病毒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法预设:传授法、讨论法
新课讲解内容:
一、引入
在课前由学生先收集和分析病毒的相关资料,并对比前面学习过的微生物有细菌和真菌,病毒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平时我们对病毒的印象是病毒会造成传染病,会给人类造成有害的影响,而且常常作为主角出现在一些电影或游戏作品中,比如以埃博拉病毒为原型的写实电影《极度恐慌》和以病毒作为主角设计的游戏《瘟疫公司》。以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和游戏作为例子,加深学生对病毒的印象,引起学生注意。在开头就同学收集的资料和对病毒的了解作简单的讨论。
二、想一想,议一议
艾滋病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放大70000倍)。比较一下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病毒与细胞的结构,结合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推测出病毒可能因细胞小的局限性而无法容纳细胞器,因此没有一般生物所具有的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引出新的问题,那么一个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病毒为什么可以作为生物,引发学生思考。
结合最近12月1日的艾滋病日,简要介绍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三、自学指导1(2分钟)
阅读p89-90,回答下面问题:
1.是谁发现了病毒?尝试描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2.标记病毒的种类。
结合实验过程,由学生回答病毒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伊万诺夫斯基实验中的细节。
当时对微生物致病一般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而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汁后用细菌过滤器过滤,使细菌无法通过,却发现剩下的汁液可以继续感染健康的叶子,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这种致病物质有什么特点,通过重复试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确认使烟草花叶感染的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生命物质,被命名为“滤过性病毒”)
四、新课讲解:
1.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注:这部分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病毒发现的流程,点播其中的关键步骤。过滤器可以过滤掉细菌,说明致病的物质比细菌小,经过多代的过滤再感染正常烟草花叶,并没有使发病情况减弱,每一批患病的叶子研磨后的汁液都使正常叶子致病,排除是由细菌等分泌的毒素造成中毒的可能,所以致病物质是一种比细菌小且有生命能繁殖的物质。
2.病毒的形态、大小
病毒的形体十分微小,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蝌蚪状。
2.病毒的种类(按宿主分)
(1)动物病毒(2)植物病毒(3)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感染具有专一性。
五、自学指导二(3分钟)
阅读p90-92,回答下面问题:
1.对比学过的细菌及真菌,说说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
2.说出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名称,并在书中找出疫苗的概念。
3.举例说出病毒对人类有利及有害的方面。
六、新课讲解
3.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的作用就是保护遗传物质和将病毒的遗传物质注入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播放“结构和繁殖”视频,了解病毒结构和繁殖方式。得知病毒在活细胞外会变成结晶体。
4.生活方式—寄生(专一性)
当病毒在体外时候,变为结晶体,这时候没有表现出生命活动,处于非生物状态,当条件适宜,强调这种适宜条件和细菌、真菌的区别,病毒仅在遇到适合寄生的活细胞宿主时,才通过繁殖体现出生物的特征。同时引出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5.病毒的繁殖: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病毒寄生在活的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方式。
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为例,介绍病毒的繁殖方式。
讲解大肠杆菌噬菌体复制周期:1.吸附>2.注入>3.复制>4.组装>5.释放
七、提问:请判断以下流行病由什么微生物引起?
(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细菌和真菌知识,判断人类多发传染病由什么病原体组成:
甲癣(真菌)、禽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霍乱(细菌)、天花(病毒)、手足口病(病毒)、炭疽病(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口蹄疫(病毒)、SARS(病毒)
通过明确大多数多发性传染病都由病毒引起,病毒对人类有害的一面是使人类患病,过渡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八、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的一面是:使人类患病
有益的一面是:
1、利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研制各种预防疾病的疫苗。
2、防治有害生物
3、基因工程中转基因和基因治疗。
展示有害一面例证:
介绍代表性治病病毒代表:
1.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领导开展的国际研究显示,在2009年到2010年的流感季中,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但死亡率可能不到0.02%。
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此处讲解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例证,引出减毒、灭活疫苗的不同,说明减毒疫苗的糖丸有一定几率使婴儿犯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建议使用国际普遍推广的灭活类针剂疫苗
3.天花
介绍中国在十七世纪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历史背景,人痘接种术同样具有一定的致命性,十八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通过挤奶工不会得天花获得灵感,发明了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使天花在人类中绝迹。
4.狂犬病
因为狂犬病发作死亡率100%,多发于小孩,因为小孩更容易被狗咬到,而且因为不知危险性而错过最适合的接种疫苗时期导致发病,强调在被动物咬伤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到医院打狂犬病疫苗以防万一。
5.艾滋病
介绍艾滋病病毒特性和传播途径,提高安全意识。
6.SARS
2003年,非典在30个国家和地区,造成8000多病例和900多人死亡。
疾病发生时期和学生年龄相差较远,介绍非典传播广致病率高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在非典时期应该采取哪些保护和应对措施以防止疾病蔓延。
展示有益一面例证:
利用病毒感染的专一性制造专杀农业害虫的动物病毒。
郁金香碎色病毒,利用病毒培育新的花色品种。
九、当堂练:
1、除(  )以外,下列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A、 类人猿     B 、狗尾巴草  
  C、 噬菌体     D 、人参
2、对患口蹄疫的动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给动物吃一些炎药 B、将动物杀死
C、将动物杀死后用火烧毁   
D、将动物杀死后制成动物性饲料
3、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基因载体是(  )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动物
4、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  )
A、取食、消化、吸收  B、游动和生长
C、生长发育      D、繁殖新个体
5.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 )观察到烟草花叶病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望远镜 D.高倍光学
病毒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 )
A.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纤维素外壳和由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
D.蛋白质外壳和由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
6.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B.病毒的形状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C.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
D.病毒对人类都有害
7.SARS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其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下列关于SARS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独立生活和复制 B.DNA和RNA同时存在
C.能在寄主细胞内合成多种蛋白质
D.含有简单的细胞器
8.关于病毒的代谢,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B.病毒进行无氧呼吸
C.在寄主体外,病毒并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D.病毒无法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十、重点小结
十一、当堂练习 全品P54-55《第五章 病毒》 例题;1-12题
学习目标:
1、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及繁殖方式。
板书:
第五章 病毒
一、发现
伊万诺夫斯基(俄国)
二、种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三、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
繁殖
生活方式:寄生 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由于病毒本身结构简单的原因,课本内容较少,为使课程展开更加丰富,依托重点知识安排了一些知识扩展,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而这种编排也使上课讲解的比重偏高,应该设计更多自学环节,引导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