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基础练习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下册
一、单选题
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下列材料分类中正确的是
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塑料属于复合材料 D.陶瓷属于合成材料
2.下列金属不能跟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是( )
A.银 B.锡 C.铝 D.镁
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先将三者分别加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只有甲可使溶液中析出铁单质。再将三者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只有乙不能使溶液中析出银单质,则三者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无法判断
4.下列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与防护解释不合理的是
A.在001A型国产航母金属外壳覆盖涂料,主要是为了美观
B.用“烤蓝”的方法处理钢铁表面,可减缓钢铁的腐蚀
C.用铝合金制造国产大飞机C919机壳,是利用铝合金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
D.切菜后的菜刀用清水洗净擦干,可减缓菜刀生锈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量如图所示(图中正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增加量,负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减少是,0表示物质质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B.戊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48:23
D.该反应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44:27
6.化肥碳酸铵、硫酸钾均为白色固体。分别取少量固体进行下列实验,不能将两者区别出来的是
A.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B.加入稀盐酸中
C.加入溶液中 D.加入溶液中
7.某同学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试验流程:依据流程设计,下面对物质①②的选择合理的是( )
A.①稀硫酸 ②硫酸铜 B.①稀盐酸 ②硫酸锌
C.①稀盐酸 ②硫酸亚铁 D.①稀硫酸 ②氯化镁
8.已知金属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下列化学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Mn+2HCl=MnCl2+H2↑ B.Mg+MnSO4=MgSO4+Mn
C.Fe+MnSO4=FeSO4+Mn D.Mn+CuSO4=MnSO4+Cu
9.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
B.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C.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
D.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10.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1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Cl BaCl2Na2CO3 B.KNO3HCl CaCl2
C.H2SO4 FeCl3NaNO3 D.NaOH HNO3NH4NO3
二、简答题
12.请列举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某化学社团设计了如下实验: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装置如图所示,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________ (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
(2)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 ______________ 。
(3)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 ________ 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14.有两包黑色粉末,分别是铁粉和木炭粉末。请你设计实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鉴别这两种粉末。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
三、推断题
15.已知 A、B、C 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 A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 为氧化物;D、E、F 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 F 是单质,E 是易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换关系,反应条件等略去,试回答:)
(1)写出 B、F 的化学式:B __________;F 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转换关系:A D 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6.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C、D、E为不同类别的物质,B为铁锈的主要成分,G常用作食品干燥剂,D和E之间发生的反应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请回答:
(1)C的一种用途是 ____________ 。
(2)F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____________ (填“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
(3)G→C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____ 。
(4)A-E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 。
(5)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 。
四、实验题
17.“变废为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宁宁同学收集一些家庭装修时废弃大理石碎片,并设计下图装置来测取二氧化碳,该反应装置通过粗铜丝调节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回答有关问题:
(1)大理石应放在_______________中,装置A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装置A中的粗铜线能否用粗铁线代替______,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用装置B收集CO2,验满时应把燃着的木条放在(填字母)______处,若观察到__________的现象,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
(4)某同学建议宁宁改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认为这种收集二氧化碳较纯净,你认为该同学的建议可采纳吗?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5)将A装置中的粗铜线及小药瓶除去,还可制备氧气,请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8.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B、C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NH3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溶于水显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NH4HCO3属于_____(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该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装置D的作用是_____。
(3)步骤Ⅲ中,当样品反应完全时的现象是_____,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用m1、m2的代数式表示)。
五、计算题
19.锌与盐酸(HCl)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实验室里用3.25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可制得多少g氢气?
20.海南石碌铁矿,其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请计算:某铁矿石,其中含Fe2O3的质量为16t,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多少?
21.现有11 g含有少量氯化钠的某纯碱样品,为了测定该样品中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将该纯碱样品全部溶解在100 g水中,再加入氯化钙溶液141 g,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后测得所得溶液质量为242 g,请计算:
(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2.现有一包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为测定其成分,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于试管中,加入103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得到4.4g气体。将所得溶液冷却至t℃,恰好成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经测定溶液中的溶质含钠元素的质量为13.8g,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C
6.C
7.A
8.C
9.A
10.D
11.B
12.防止金属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寻找金属的代用品(或合理开采矿物等)
13. 水、氧气 五分之一 试管内液面上升
1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1 分别取两种粉末于试管中,并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有气泡产生的是铁粉 无有气泡产生的是碳粉
方法2 分别用磁铁靠近两种黑色粉末 能被磁铁吸引 不能被磁铁吸引 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粉 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是碳粉
15. CaO C(或O2) 分解反应
16. 改良酸性土壤等合理答案 酸 化合反应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17. 药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 Fe+2HCl=FeCl2+H2↑ a 燃着的木条熄灭 不可以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
18. 碱性 氮肥 -3 浓硫酸 CO2+2NaOH=Na2CO3+H2O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C 玻璃管中样品完全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19.解:设生成氢气质量为x
答:生成氢气质量为0.1g。
20.设:理论上可炼出铁的质量为x;
x=11.2t
答: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 11.2t。
21.解:碳酸钙的质量为:11g + 100g + 141g - 242g =10g
设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生成NaCl的质量为y
(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氯化钠的质量=11.7g +(11g – 10.6g)= 12.1g
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
22.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13.8g÷×100%=35.1g
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 x=10.6g
= y=11.7g
反应前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35.1g 11.7g=23.4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6g+23.4g+103g 4.4g=132.6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6.5%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