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第2课时课件(共27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核舟记 第2课时课件(共27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9 20:33:44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魏学洢
大苏泛赤壁
学习目标
1.熟记“篆”“冠”“矫”等字的读音;熟记“贻”“峨”
“褶”“篷”等字的字形;理解“历历可数”等成语的意思;识记作者魏学洢的文学常识。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难点)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素养)
第二课时
内容解读。
研读第一段:
1.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2.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1.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阅读第二段,思考:
2.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艺术大师!
研读第三段,讨论下列问题:
1.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 “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呼应“各具情态”
3. 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研读第四段:
1. 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阅读第五段,想一想:
1.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研读第六段,讨论下列问题: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合作探究
全文是逻辑顺序: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通计一舟……共三十有四。”核舟体积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这篇文章讲的是雕刻艺人雕刻技艺的神奇。有多神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技艺高超神奇之一 —— 小而多
小:径寸之木;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计其长曾不盈寸。
多: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技艺高超神奇之二——形神兼备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苏黄: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样子,还好象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
3、佛印的神态也活灵活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做“啸呼状”;一个“视端容寂”,像在听茶声。
技艺高超神奇之三——搭配合理
人物的搭配:
动静结合: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啸呼”,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个不断的动,一个很安静。
一庄一谐:苏黄是读书人,做官的,他们在看诗画,很文雅、斯文;而佛印是和尚,看破红尘,袒胸露乳,很随意。
字的颜色搭配很讲究:一黑一红。
窗上的字是:青色的。
色彩的搭配:
技艺高超神奇之四——构思巧妙
一是总结通计一舟雕了多少东西;
一是赞叹其技艺高超,收结全文。
第二段是先写风景的,有了风景,第三段人物才能出场。
苏黄: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主人悠闲。
两个舟子:陪衬主要人物。仆人闲散。
分述:
总起:
一是雕刻特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是主要内容——“大苏泛赤壁”。
总结: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说明文
描述、摹写
拓展延伸
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埃菲尔铁塔
   ——俄罗斯鄂木斯克的雕刻家科年科创作的微型埃菲尔铁塔模型。
天下奇闻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天下奇闻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教师寄语
明代王叔远的技艺并非先天得来,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可见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过想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随堂练习
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3)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答: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技艺灵怪矣哉。
答: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2.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答: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3.本文与《刻木巧匠》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明你的理由。
刻木巧匠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作图要求:
1. 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 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 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 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 船尾画两人;
6. 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 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动手画画看
作业布置
核舟记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引出核舟由来
技艺精湛
构思巧妙
整体
总述并评价
详写核舟
局部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顶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核舟记》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27分)
1.《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5分)
2.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3分)
3.下列拼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贻(yí 赠送) 有奇(jī)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B.启窗(打开窗户)而观  为(wèi)宫室 珠可历历(清清楚楚)
C.髯(rán)  绝类(类别)弥勒   通计(jì)
D.水波不兴(起)  二黍许(xǔ 许多)  佛印居(住在)右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罔不/因势象形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其船/背稍夷
5.选出各句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 )(2分)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右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6.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珠可历历数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技亦灵怪矣哉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2分)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8.下列每组句中加横线词的词性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C.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D.全石以为底 武陵人捕鱼为业
9.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中轩敞者为舱
C.各隐卷底衣褶中 D.其两膝相比者
10.选出翻译不够恰当的一项( )(2分)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人和物)各有各的神态。
B.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故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着很多胡子的是苏东坡。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个人看得很端正并且很安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的声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属事理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核舟记》(节选),回答问题(16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在文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2分)
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2.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3分)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 石青糁之 撤屏视之 D.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3.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1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5.【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6.【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参考答案
一、1.清 张潮《虞初新志》 明 魏学洢
2.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矣哉!
3.A
4.D
5.B
6.C
7.B
8.D
9.B
10.D
11.A
二、
(一)
诎通屈 弯曲
D
3.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4.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5.①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②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③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二)
1.(1) 靠近 (2)说话 (3)大腿
2. C
3.(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列数字 作比较
5.(1)空间 (2)侧面(间接)
6.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
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阅读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这件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课中导读】
第2课时
一、内容解读
(一)研读第1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二)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三)研读课文第2段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四)研读课文第3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五)研读课文第4段
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六)研读课文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七)研读课文第6段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这篇文章讲的是雕刻艺人雕刻技艺的神奇。有多神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给答案)
技艺高超神奇之一——小而多
小:径寸之木;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计其长曾不盈寸。
多: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技艺高超神奇之二——形神兼备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苏黄: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样子,还好象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佛印的神态也活灵活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3)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做“啸呼状”;一个“视端容寂”,像在听茶声。
技艺高超神奇之三——搭配合理
色彩的搭配:
字的颜色搭配很讲究:一黑一红。
窗上的字是:青色的。
人物的搭配:
动静结合: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啸呼”,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个不断的动,一个很安静。
一庄一谐:苏黄是读书人,做官的,他们在看诗画,很文雅、斯文;而佛印是和尚,看破红尘,袒胸露乳,很随意。
技艺高超神奇之四——构思巧妙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总起:一是雕刻特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是主要内容——“大苏泛赤壁”。
总结:一是总结通计一舟雕了多少东西;
一是赞叹其技艺高超,收结全文。
分述:第二段是先写风景的,有了风景,第三段人物才能出场。
苏黄: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主人悠闲。
两个舟子:陪衬主要人物。仆人闲散。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5.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三、拓展延伸
天下奇闻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四、随堂练习
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技艺灵怪矣哉。
2.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3.本文与《刻木巧匠》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明你的理由。
刻木巧匠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五、作业布置------动手画图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课后导练】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乙】谢太傅云:“顾长康①画,有苍生来所无。”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②俊朗有识具③,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④。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⑤,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⑥中。”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选自《世说新语·巧艺》,有删改)
【注释】 ①顾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②裴楷:字叔则,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③识具:见地,才略。④目精:眼珠。⑤妍蚩(chī):也作“妍媸”,美和丑。⑥阿堵:这个,此处指眼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以径寸之木 以:________ (2)清风徐来 徐:_________
(3)或数年不点目精 或:________ (4)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子宜置丘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文段所写的王叔远、顾长康都有精湛的技艺,但其技艺又各具特色。【甲】文段写王叔远在雕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写顾长康在绘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阅读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这件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课中导读】
第2课时
一、内容解读
(一)研读第1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答案示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示例: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示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案示例: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三)研读课文第2段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答案示例: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四)研读课文第3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呼应“各具情态”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五)研读课文第4段
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答案示例: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答案示例: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六)研读课文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答案示例: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答案示例: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七)研读课文第6段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答案示例: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答案示例:“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全文是逻辑顺序: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通计一舟……共三十有四。”核舟体积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3.这篇文章讲的是雕刻艺人雕刻技艺的神奇。有多神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案示例:
技艺高超神奇之一——小而多
小:径寸之木;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计其长曾不盈寸。
多: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技艺高超神奇之二——形神兼备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苏黄: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样子,还好象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佛印的神态也活灵活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3)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做“啸呼状”;一个“视端容寂”,像在听茶声。
技艺高超神奇之三——搭配合理
色彩的搭配:
字的颜色搭配很讲究:一黑一红。
窗上的字是:青色的。
人物的搭配:
动静结合: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啸呼”,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个不断的动,一个很安静。
一庄一谐:苏黄是读书人,做官的,他们在看诗画,很文雅、斯文;而佛印是和尚,看破红尘,袒胸露乳,很随意。
技艺高超神奇之四——构思巧妙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总起:一是雕刻特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是主要内容——“大苏泛赤壁”。
总结:一是总结通计一舟雕了多少东西;
一是赞叹其技艺高超,收结全文。
分述:第二段是先写风景的,有了风景,第三段人物才能出场。
苏黄: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主人悠闲。
两个舟子:陪衬主要人物。仆人闲散。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5.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答案示例:说明文 描述、摹写)
三、拓展延伸
天下奇闻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四、随堂练习
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3)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答: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技艺灵怪矣哉。
答: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2.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答: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3.本文与《刻木巧匠》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明你的理由。
刻木巧匠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五、作业布置------动手画图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课后导练】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乙】谢太傅云:“顾长康①画,有苍生来所无。”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②俊朗有识具③,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④。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⑤,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⑥中。”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选自《世说新语·巧艺》,有删改)
【注释】 ①顾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②裴楷:字叔则,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③识具:见地,才略。④目精:眼珠。⑤妍蚩(chī):也作“妍媸”,美和丑。⑥阿堵:这个,此处指眼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以径寸之木 以:________ (2)清风徐来 徐:_________
(3)或数年不点目精 或:________ (4)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子宜置丘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文段所写的王叔远、顾长康都有精湛的技艺,但其技艺又各具特色。【甲】文段写王叔远在雕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写顾长康在绘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附参考译文:
太傅谢安说:“顾长康的画,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没有的。”
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叔则俊逸爽朗,很有才略,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略。”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顾长康画谢幼舆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乱石中。有人问他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谢幼舆说过:‘在一山一水间游乐,自以为超过他人。’这位先生应当置身在山崖沟壑中。”
顾长康画人物画,有的时候画完之后几年都不去画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人身体的美丑,没有什么特别微妙之处;真正的传神之笔,正是那眼睛。”
顾长康谈论作画时说:“要画出‘手挥五弦’的动作很容易,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态就很难。”
参考答案:
1.(1)用 (2)慢慢地 (3)有时 (4)原因
2.(1)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2)这位先生应当置身在山崖沟壑中。
3.依据材料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各有各的情态 根据人物的特点描摹,力求传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熟记“篆”“冠”“矫”等字的读音;熟记“贻”“峨”
“褶”“篷”等字的字形;理解“历历可数”等成语的意思;识记作者魏学洢的文学常识。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难点)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素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内容解读
(一)研读第1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答案示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示例: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示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案示例: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三)研读课文第2段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答案示例: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四)研读课文第3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呼应“各具情态”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五)研读课文第4段
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答案示例: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答案示例: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六)研读课文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答案示例: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答案示例: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七)研读课文第6段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答案示例: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答案示例:“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全文是逻辑顺序: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通计一舟……共三十有四。”核舟体积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3.这篇文章讲的是雕刻艺人雕刻技艺的神奇。有多神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案示例:
技艺高超神奇之一——小而多
小:径寸之木;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计其长曾不盈寸。
多: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技艺高超神奇之二——形神兼备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苏黄: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样子,还好象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佛印的神态也活灵活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3)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做“啸呼状”;一个“视端容寂”,像在听茶声。
技艺高超神奇之三——搭配合理
色彩的搭配:
字的颜色搭配很讲究:一黑一红。
窗上的字是:青色的。
人物的搭配:
动静结合:两个舟子,一个“攀右趾”“啸呼”,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个不断的动,一个很安静。
一庄一谐:苏黄是读书人,做官的,他们在看诗画,很文雅、斯文;而佛印是和尚,看破红尘,袒胸露乳,很随意。
技艺高超神奇之四——构思巧妙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总起:一是雕刻特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是主要内容——“大苏泛赤壁”。
总结:一是总结通计一舟雕了多少东西;
一是赞叹其技艺高超,收结全文。
分述:第二段是先写风景的,有了风景,第三段人物才能出场。
苏黄: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主人悠闲。
两个舟子:陪衬主要人物。仆人闲散。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5.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答案示例:说明文 描述、摹写)
三、拓展延伸
天下奇闻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四、教师寄语
明代王叔远的技艺并非先天得来,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可见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过想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五、随堂练习
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3)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答: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技艺灵怪矣哉。
答: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2.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答: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3.本文与《刻木巧匠》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明你的理由。
刻木巧匠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六、作业布置------动手画图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板书设计:
核舟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