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0: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
〖教学目标〗
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题目解说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作者介绍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3.背景资料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朗读,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调素琴
tiáo
疏通文意、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并请提出质疑。
研读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节奏与重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验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字词句疏通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蔓上
映入
博学的人
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弹,调弄
佛经
音乐
使……扰乱
官府文书
使……劳累
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有仙则名: 出名(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神异,灵验
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这
惟吾德馨: 惟:只是 德馨:德行美好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到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
草色入帘青:映入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词语积累
无丝竹之乱耳:使……乱,扰乱
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无意义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运用类比、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
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出来。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
反而能显出其高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景色之雅 见“惟吾德馨”
明“陋室”不陋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主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室居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
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处处紧扣
“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与前文“斯是陋室”呼应,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反问句,倒装句
运用类比,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以虚衬实。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
作者明明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及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其用意是什么?
运用类比手法,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的话,运用引用,反问的修辞,具有突出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表明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本文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情趣寄托在对陋室的描写上?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
言志:
—— 陋室
(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主题)
1、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5、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4.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shènlù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修理),使不上漏。前辟(开)四窗,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的样子)。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栏杆),亦遂增胜。借书(家中的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端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通”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解释红色加线词:
每移案 余稍为修葺 以当南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翻译句子: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内容上,上文与《陋室铭》同样描写居室环境《陋室铭》以“ ”绘陋室幽雅,
此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4,对本文与《陋室铭》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
万籁有声
对比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不论是居于陋室还是身处豪宅,最重要的是居住的人能有“德馨”。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陋室铭
设喻引题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景清幽)
生活情趣(事高雅)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交友高雅(人不俗)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