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 小数乘法《包装》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 小数乘法《包装》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19 17: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数学下册《包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你有一位同学要过生日了,你想选购一件礼物给她,那你怎样才能让礼物看起来更精美一些呢?
生:把礼物包装一下。
师: 对,把礼物包装一下,就是一件精美的礼品了,送给同学,她会非常高兴的。包装礼品盒里的学问可多了,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包装里的数学知识。
2. 揭示并板书课题:包装。
学生齐读课题。
二、 探究新知识,尝试解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包装礼品盒。他们会用到那些东西呢?
  生:包装纸和彩带。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告诉了我们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包装纸0.8米,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 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
  师:好,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出:生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生2:买彩带需要多少元?
  生3:包装一个礼品盒共需要多少钱?
  师: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写上。
  我们先来解决包装纸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
  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师:如何列式?(0.8×2.6=)还可以怎样列式?(师板书:2.6×0.8=)让生独立列式,师巡视找学生板演。
  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引出:生1:大约是2.4,因为包装纸每米2.6元,用了0.8米,把2.6看作是3元。
  生2:大约是2米
  生3:……
  师:“谁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呢?那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呢?好,我们来计算一下。可以怎样算呢?生独立算,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师巡视听取意见,并找生上台板演。)
  师:同桌交流各自计算的想法。
  生1:我是直接把它看成26乘8来计算的,算出积是208,再看乘数一共有两位小数所以积就是2.08.
  生2:我先把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2.6扩大10倍看成26,0.8扩大10倍看成8,那么积就扩大了100倍,要想使原来的积不变,208必须缩小到1/100。
  师: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生:预习知道的。
  师:对他进行表扬。
  师:很多同学都是把小数转换成整数进行计算的。让我们通过课件具体的来看看。(出示课件的两种方法的演示过程)
  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转换是我们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把新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以后我们学习数学会经常用到。而这里的转换过程是我们想的过程,在以后的计算当中,不用写在纸上,我们只需要这样写就行了。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包装纸的问题,接着来解决彩带问题。
  3、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课件出示题2)
  师:谁来列式?(2.4×0.85=)还有其它列法吗?(0.85×2.4=)板书。
  师:你能估算出买彩带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说说理由。
  师:来,自己验证一下谁的估算结果最接近正确答案。列竖式计算: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找生上台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说计算方法)
  师:计算0.85×2.4的竖式时,数位怎样对齐?(小数点对齐)
  师:想一想0.85×2.4计算时我们把它看作什么数进行计算?(整数)
  师:整数乘法应该怎样对齐?(5和4对齐,8和2对齐),也就是数的末位对齐,所以小数乘法写竖式时也要求末位对齐。
  
师板书竖式,找生继续计算。
   0.8 5
   × 2.4
  师:算出的积是2040,再怎么办?
  生:数一数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起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这题完成了吗?(引导学生完善单位,答案)
  师: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生:省略不写,写成2.04。师演示课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
  师:通过这几道题,你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如何利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再汇报交流)
  引出:生1:小数乘小数,数位末位对齐。
  生2: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生3: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演示课件)找生读。
  (1)计算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2)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 尝试算一算,与同伴进行交流。
0.82×0.03 0.05×0.2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2)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做法。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练习。
1.淘气带了10元去给奶奶买蛋糕。
⑴估一估,淘气带的钱够吗?
⑵售货员应收多少元?与同伴交流你的计算过程。
指名学生估算,说说估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售货员应收多少钱,同桌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给下面各题的乘积点上小数点。
指名说一说小数点应点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明确: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用竖式计算。
分组练习,集体订正,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比较大小。
学生观察,说一说怎样能很快比较出大小。不计算可以比较出大小吗?为什么?
5.妈妈想买3.8千克香蕉,25元够吗?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算一算,集体反馈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包装
2.6×0.8=2.08 ( 元)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0 . 8 扩大到10倍 × 8
2 .0 8 缩小到 1/100 2 0 8
答:需要2.08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