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童谣说唱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词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童谣充满孩子童趣的天真、纯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学习童谣巩固学过的各种音符和节奏,并且掌握简单创编童谣的方法。《童谣说唱会》是“童谣” 单元中最后一课内容,重点是对“童谣”单元进行总结和扩展,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通过说唱和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童谣的改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童谣,使学生体会集体创编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童谣,而且在平时生活中也曾经认识过童谣,本节课首先从以往知道的童谣入手,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对以前分散认识的童谣做一次总结性的复习巩固。教师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并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创编童谣的活动中。
教学内容:
1、童谣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2、活动《童谣说唱会》
教学目标:
学唱《小老鼠上灯台》,进一步熟悉童谣歌曲,能用各种声势律动表现歌曲。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以《童谣说唱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分小组创编和改编童谣,通过说、唱、演、以及自选打击乐器参与表现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享受愉悦感。
4.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共同完成活动的过程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以“说唱会” 的游戏竞赛的形式,说唱和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和创编童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习惯,通过创编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童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创编童谣,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表演童谣的活动。
教学用具:
大量的童谣说唱材料、教学课件、奥尔夫打击乐器包。
教学过程:
问候仪式(ppt1-ppt2)
师: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唱:同学们你好!
生回应唱:老师您好!
师生一起进行进行声势律动互动:这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爱,欢迎你来课堂,Hello、Hello、Hello、Hello、欢迎你来课堂。
【设计意图:师生互相打招呼,生生互相握手,拥抱等,营造亲切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热身活动(ppt3)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热身活动。(律动《身体音阶歌》)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活动,让孩子身心放松,充满快乐,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三、主题活动(ppt4-ppt16)
1、导语:刚才我们的热身活动用的也是一种童谣。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的歌谣,与儿歌合称为童谣。童谣大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有嬉戏童谣,也有增长生活知识的童谣。
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童谣呢?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会说会唱的童谣。
2、学唱《小老鼠上灯台》
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童谣。你们来试着读一读吧!
教师知道学生用各种声势表示四二拍,引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注意 “叽里咕噜”的节奏。
教师用听唱法教唱歌曲后,学生跟随教师钢琴伴奏,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来完整演唱歌曲。(可以加入律动)
3、音乐活动《找朋友》
学生自己读童谣后,教师指导完成游戏《找朋友》。
4、学习童谣《跳皮筋》《蹲老米》《放风筝》
学习童谣《跳皮筋》,让孩子们模仿跳皮筋的动作边跳边读童谣;按节奏读童谣《蹲老米》《放风筝》。
4、童谣说唱会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全班一起开个“童谣说唱会”吧!
要求:(1)分小组准备童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唱、念、 表演),准备五分钟时间。(2)自选打击乐器参与表演。 (3)小组展示。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6个小组,然后分组讨论准备表演童谣。组长把本小组准备的童谣名称写到黑板上。时间到了以后分组到教室中央表演童谣,其他同学用掌声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5、总结
小朋友们,就要离开课堂了,想一想,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谈自己的收获或者困惑。
【设计意图:在小组竞赛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童谣,以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用各种方式表现童谣,呈现生成性的音乐课堂。】
四、再见仪式(ppt17)
让我们在熟悉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愿小朋友们放声歌唱每一天,快乐学习每一刻!(在音乐声中师生挥舞双手再见!)
【设计意图: 再见仪式与问候仪式首尾呼应,有张有弛,让孩子有一种完整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使音乐艺术进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板书设计
童谣说唱会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童谣名 童谣名 童谣名 童谣名 童谣名 童谣名
(童谣名各小组商量确定后,由小组长来板书。)
教学思考
《童谣说唱会》是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谣》而设计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课的教材编写遵循了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围绕着以下几点来进行设计的。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本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等年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案时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游戏,并且将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设计的游戏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在游戏中还通过变换游戏的方式,加大游戏活动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童谣说唱知识的教授,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认识掌握更多的童谣,从而增长知识。
二、利用多种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本课内容是本单元活动的总结和发展,在前几课时教学活动中我就已经适时地布置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归纳童谣的任务。学生通过有趣的课堂学习培养了学习兴趣,能够自主地在课下查找童谣资料,并且把通过查找总结出的童谣带到课堂中,在游戏中运用。我还为一些没有条件找资料或者没有找到合适资料的同学准备了大量的童谣,通过“人机对话” 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利用课下收集的资料,这为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了良好铺垫。没有找到资料的同学,教师也为其在课堂上架设了一个学台,使学生不会因为没有资料而畏惧做游戏,发展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三、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创编童谣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了不同类型的童谣,为自己创编童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创编童谣的教学内容充分展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从“分组讨论” 到“创设环境” 到“表演展示”体现了学生创造的过程,由教师教授到从旁指导再到学生自己表演,整堂课体现了教师“教”“扶”“放” 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四、提倡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本课的音乐游戏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群体性的活动,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群体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本课的音乐活动重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集体合作学习童谣、创编童谣、表演童谣这些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戏剧表演艺术的综合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体现。本课以童谣为教学主线,运用“说”“唱”“演”等艺术形式表现童谣,在教学中结合了表演艺术,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戏剧表演艺术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