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20:39: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1伯牙鼓琴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2、 背诵《伯牙善鼓琴》(重点)。
3、 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4、 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点)
二、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鼓琴》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难以理解的字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如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梳理作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体会知音难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分解文言文语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及意图
导入课文 一、谁知道俞伯牙吗? 二、《列子》及伯牙简介简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郑国人。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二十篇。其中《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自由朗读,领会大意 1.解决字词读音 2.正音、划分节奏 3.自由朗读。 4.借助书后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自由读 多种形式朗读 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受古文的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
熟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启发 一、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说说本文的内容。或找出最能体现文章内容的句子。(提问) 二、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师点拨。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伯牙擅长弹琴, 钟子期善于听音乐。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登高山的情景。 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呀像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3、“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啊像长江黄河!”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三、理清本文的层次,并说说各层的意思?(合作探究) 伯牙弹高山流水等情景,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四、问题探究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2.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五、问题探究2 1、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2、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六、主旨探究 明确: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明确:中心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学生朗读 翻译,理解句意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心句) 主要写两个场景来表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情谊。 明确: 1、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道理: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知音难得,知己难求,要懂得珍惜。 在准确、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如抓住伯牙和钟子期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描述两人珍惜友谊的故事,让故事更加生动具体。由于课内时间有限,表演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 1、列子的故事 2、杞人忧天 3、君子之交淡如水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掌握实词,句子
3、感悟“知音难觅”。
教学反思: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在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还有一点就是我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