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感受文中奇幻的水乡美景。
2.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的心境。
3.感受鲁迅形象,学习作者这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 感知“好的故事”的梦境意象,品味语言之美。
2. 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通过教材序言谈及鲁迅其人。
二、朗读课文,读会读熟课文,理解相应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框架
1-2;昏沉的夜
3-9:美丽的梦
10-12:骤然惊醒
四、默读课文,明确“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梦境”。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好的故事”其实就是——?
生:一场梦
师:并且这场梦是从3-9段。那么文章写梦最核心的段落是哪几段?
生:5、6、7
师:好,我请三位同学来分别读一读。
生读 校正一个字 伽蓝
二、重点品读5、7段
师:我们首先看看第5段,请大家用笔将里面的景物圈一圈,这些景物可以分为几类?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圈划景物)
生:乌桕、新禾、野花、、丛树和枯树,天、云、竹,
鸡、狗、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
师:一般在哪里能看到?
生:农村
师:有自然的和田园的,那这个省略号代表什么呢?
生:还有很多
师: 可见这里的景物十分的——
生:丰富
师:当有这样丰富的自然和田园风光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美好,舒适。
师:这些景物都是倒影,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动词。都解散——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
师:这些景物都在随时随地变化,那“诸影诸物”指的什么?
生:上面圈划的景物和人。
师:“复近于原形” 说明了什么?
生:这所有的景物变化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安安静静的了。
师:但是与原来又有区别的是:参差如夏云头,还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此时的景色比原来更加——
生:美丽
生:我认为这些景物的色调也有特性,都是蓝绿色的。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澄碧”“萍藻”还有“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整个色调不仅是蓝绿色还非常明亮。本来是在做梦,但是这样的梦境一下子亮起来了,与之前昏暗的夜比起来,更加让人心生美好。
师:同学色彩感很敏锐,我们还来看看这段文字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能独处什么?
生:很多都是短句,在列举景物时那么多逗号还有一个省略号,可见景物非常多,并且可以体现作者这时的心情也是很舒畅的。后面还有分号,也可以看出作者面对这样的景色真是赏心悦目。
师: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那“如此”说明了什么?
生:我经历的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我”的心情也是非常美好的。
师:这些景物都是在哪里啊?
生:山阴道,作者的家乡
师:可见作者对家乡也是一种思念啊。我们接着看:过的河景色是不停变化的,那故事呢?
生:同样也是变化的。水中的青天的底子……这一篇的结束
师:并且“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还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这种变化会停止吗?
生:不会。
师:那就是永不停息的变化,所以“故事”与“河”,都有这样相同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文中其他地方也有体现?在第几段?
生:7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圈划出里面的景物,说说是怎么体现“丰富而美丽,永不停息的变化”这个特点的?
生:1.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浮动——碎散——拉长——缕缕:动词,表现变化无穷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美丽。
追问:为什么还要说“没有晕”?
不会模糊不会划开,更加衬托出它的美
3.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此时此刻,大红花是全部被拉长的,“奔迸”是 奔涌 的意思,(图片展示),这时候就像一股红色的流一样。
4.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可见景色是交融的。(用“交叠”替换体会“织入”这个词的妙处)
5.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吨女,狗,茅屋,云里去。 本已交融,但是又退缩,接着又融合 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大红花斑红花:动词:浮动——碎散——拉长——拉长——奔迸——碎散、伸长
形状: 缕缕 —— 红锦带
茅屋、狗、塔、村女、云:动词:浮动
师:这三段里面的景象可以用第四段的那句话来概括?
生: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师:而在第8段,与这句话想照应的一句是哪一句?
生:“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追问:第5段和第7段两段都是景物,为什么作者要写两段,删去一节好不好?
明确:第五段的是回忆,是近景实景,第7段是梦境,是远景幻景,两者结合更能体现故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重回现实
师: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是虚幻的,所以正要凝视时,却散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0段(齐读)云锦皱蹙,凌乱,作者非常的惆怅。
师:鲁迅想回到现实吗? (不)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圈划出来
生:一段:昏沉的夜;十二段:昏沉的夜。灯火 石油 灯罩 鞭爆 烟草,构成了一种昏暗的夜,作者在抽烟,说明他心理非常烦闷。
师: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2月24日,实际上是这篇 文章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杂志上,写于1月28日,那一天正是正月初五,四近的鞭爆“繁”响,说明很吵,外面也很喧哗吧,自己却在抽烟,可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
生:孤独的
师:这里有个冒号,起什么作用?
生:解释说明
师:那这时候再来看5-7节,这些景物相对第一段来说给人什么感觉。
生:美好
师:那5-7段仅仅是写梦吗?
链接一:冯雪峰评价:“……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链接二:李何林评价:“表面是写风景,眷恋故土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生:作者写的是理想
师:从最初“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以至于无穷”那种不可控制,到后来“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而且这故事很分明,说明了什么?
生:对理想越来越坚定。
师:这么美的梦是一直持续的吗?
生:正准备去凝视他们的时候,像云锦的一样的人和事发生了很多变化。
师:最初第4段的云锦是一天云锦,请你找出10-12段,云锦的变化的语言。
生:一天——皱蹙凌乱——整篇、片片——几点碎影——没有一丝碎影
师:这只是云锦变没了吗?
生:不是,这是作者的理想变没有。
师:重新回到——
生:昏沉的夜
师: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有“昏沉的夜”,这个“昏沉的夜”指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PPT展示
文章选自《野草》中23篇作品,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1925年1月女师大风潮,1926年“三一八惨案”等,这贯串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
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得可以”。当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所以“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
生: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师: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作者的心情怎样?就此罢休了么?哪里体现?
生:作者的心情是低落的,但他没有放弃,“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总记得”。
师:可见鲁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黑暗社会的反抗。
师:整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场景描写,根本没有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好的故事”?
生:1.因为是写梦境,梦境常常不真;2.事和人俱在景中
四、课文总结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们从景物着手,发现其特点,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突出这些特点的,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模仿第5小节写一段美景。
2.阅读鲁迅的《风筝》。
【板书设计】
现实 压抑
丰富而美丽 理想 向往
永不停息的变化 现实 无奈但追求
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