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2.查找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3.朗读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1.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2.朗读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1.查找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2. 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1.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教学难点】
1.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可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来谈。(P112日积月累)
明确;鲁迅作品的特点:思想非常深刻,艺术性非常强。
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提示学生:课文写作年代久远,文中有些语言不合当今的书面语规范,有些字词看似是错的。学习时不必疑虑,这些在鲁迅的时代并非错误,可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来理解。以后再读鲁迅的作品,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平时写作文,必须按现代语言文字的规范来写。
废词——石油(煤油) 文言词——伽蓝(寺庙) 语法——预告石油“的”
拟声词——泼剌 奔迸
2.按照课文所写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预设:第一部分(1.2)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
第二部部分(3——9)写“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
第三部分(10——12)写“我”骤然惊醒,奇幻的景象消失,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明确:第一、三部分主要写现实“昏沉的夜”,第二部分写“一个好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赏析佳句。
结合对内容理解再次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方法:把握文中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层次变化
朗读指导:
朗读第1、2节,描写“我”的闲适夜读,情调是平静而闲适的,语调平淡而闲适。
朗读第3节“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情调趋于欣喜,语调上扬。
朗读第4-8段,表达极度神往的情感,语调高昂而热烈语速可适度快些,读出“我”急切盼望看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的心情。尤其是读到第5段“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以及第7段“茅屋,狗,塔……”等,有如看到一一闪现的电影镜头,无不欣然向往,快慰之至。
(4)朗读第9段,语调突然凝重而缓慢,好像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把省略号所表达的迷惘情调传达出来。
(5)朗读第10-11段,待“我”正要进一步凝视这景象时,突然惊醒,情绪跌落,失望之至。但语调、语速要有所変化,因为突然的情势让“我”一时蒙了,想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朗读最后一段,两句话情调有所不同,读“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还带着欣喜之情;读“在昏沉的夜……”,带着沉重的心情,甚至比读开篇“是昏沉的夜”,心情还要沉重。
3.个读,尽量读出散文诗句的情调。
示例:(平缓地)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了……
(神往地)我/在蒙眬中,(欣喜地)看见/一个(稍顿)/好的故事。
(仍有些欣喜)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稍顿,低沉地)在/昏沉的/夜(轻声结束)……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1、2、3、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2.查找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品味精彩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1.查找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过程】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明确结构上:首尾写现实中间写梦境
借助资料,体会深意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简要概括一下。
预设:第4节 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游山阴道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与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
追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是“我”在蒙胧中所见到的水乡奇幻景象。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美丽,优雅,有趣在哪里?
预设:幽雅:大约指这一世外桃源与尘世隔绝,在水乡深处别有洞天。(自然风光,田园之景)
有趣:丰富美丽,永不停息地变化。想凝视水中幻影时却又“骤然一惊”无可挽回的失去。
例句: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蒙,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两处写岸上的景物以及倒映在河水中的影像,其精彩在于:这是有着水乡特征的景物,这些景物既是实景,又是虚景一一水中倒影,就像置于电影镜头下,一个个地闪过。)
(红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运用了顶真手法。顶真亦称“联珠”或“蝉联”,即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相同的字词。三个“织入”,写出了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在水中的幻影,这些幻影一个跟互相融合,随水的浮动而起伏着、变幻着,最后又“退缩了”,消失了,写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2.结合思考探究材料一及鲁迅经历谈谈这一美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预设:鲁迅从小生活在江南,其地遍布河湖沟汊,被称为水乡;后来到北京谋生,身处“实在黑暗的可以”的政治阴霾之下,自然会怀念遥远的故乡。写水乡美景,寄寓着鲁迅最深远的怀想一一对过去岁月的留恋,对无喧器纷争的、宁静闲适的水乡生活的神往。
3.结合思考探究材料一及写作背景,你如何理解课文首尾均提到的“昏沉的夜”
明确:从文章表面看,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1925年1月28日旧历正月初五深夜,其实还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深感压抑。)因此这里的“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应由作者的心境联想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小结,明确象征
《好的故事》是鲁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鲁迅生活在北洋军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象征)。他在似睡非睡中恍若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蕴含美好的理想与情怀),但这一美丽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明他当时精神上十分苦闷、彷徨,同时又向往光明和自由。
作业布置
练习相关
模仿文中描写山阴道上所见的一段话,描写校园的一个场景。
参照文中关于梦境的描写,试写一段梦中场景。
(2、3二选一)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