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 智慧广场 鸡兔同笼-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 智慧广场 鸡兔同笼-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19 21:2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鸡兔同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调整,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2.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整理数据,进而发现规律并总结出假设法。体验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最终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3.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有关鸡兔同笼的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模型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沟通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学生自主建立假设策略的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问题(2分钟)
师:上课。
师:同学们,喜欢养小动物吗?真棒,看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
师:看,这是我们学校孩子们在笼子里养的鸡和兔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鸡兔同笼的问题。请看题目。(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鸡兔同笼问题。
二、分析问题、交流探讨(10-15分钟)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能谈谈你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思考的?或者你觉得这个题难在哪个地方?你有什么困惑吗?(没说的,找一排同学说说,或者先小组内交流再起来谈)
生 1:老师,我们要是知道鸡或者兔是几只就好了。
生 2:如何根据脚的数量求出鸡和兔分别是多少呢?
生 3:可以画图看看。
生 4:可以列举试试看。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先带着你们的想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纸上写写。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开始。
【设计意图】让学生之间先互相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通过集体的思想先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带着困惑、疑问再去解决这个问题,更加有针对性。这样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很有成就感。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以生为本”;同时体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分享展示、探索规律(15-20分钟)
师: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的做法。请大家认真倾听并思考,对于这些同学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直接问他们,听明白了吗?
预设 1:(如果学生探究出来方法)
(1)画图生 1演示: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先画 8个头,再画上 16只脚。然后发现还少了 10只脚,因此在每只鸡上又画了 2只脚,最后得到 26只脚,这个时候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师:用画图的方式把我们思考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真是直观、有效。先掌声送给他,非常棒的想法。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这样我们就以这个同学的首字母命名这种方法如何?感谢他的分享。对于他刚才的想法,有同学要问他点什么吗?
师: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你每次往一只鸡上填 2只脚,不填 3只,4只呢?为什么填 5次就可以了?怎么知道的?
(2)列举生 2演示:我是通过列表,先假设鸡有 7只,兔有 1只,算得脚总数是 18只,不够 26只,我又假设鸡有 6只,兔有 2只,算得脚总数是 20只,不够,再调整,以此类推......,直到鸡有 3只,兔有 5只,算得脚总数是 26只,得到答案。
师:你能清楚地说出你的思路真了不起,老师特别欣赏你说的“以此类推”这个词,很简洁。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大家听明白了吗?有没有疑问需要问这位同学的?
师:我有问题要问:为什么当脚数不够时,你要增加兔子的只数,减少鸡的只数?
生:一只兔子 4只脚,一只鸡 2只脚,因为脚数不够,所以要增加兔子的只数。
生 3演示:我先假设鸡有 1只,兔有 7只,算得脚总数是 30只,比 26只脚多了;我又假设鸡有 2只,兔有 6只,算得脚总数是 28只;比 26只脚还多 2条;我又假设鸡有 3只,兔有 5只,算得脚总数是 26只,得到答案。
师:掌声送给他,有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
师:大家没有问题,我又有疑问:为什么你是减少兔子的只数,增加鸡的只数?
生:因为我假设鸡有 1只,兔有 7只,算得脚总数超过了 26条,因此我要让脚数少一点,换句话就是增加鸡的只数,减少兔的只数。师:除了这两种算法之外,还有用其他算法的吗?
预设:(如果(3)假设法没有出现的话)师:那还有其他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其实有新的办法,就藏在我们这两种方法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对于这两种方法对于大数据就不适合了,那能不能把画图或者列表的过程转换成算式计算呢?我们试试看?
师:第一步,我们假设的全是鸡。那应该有什么算式呢?
生:8×2=16。
师:然后呢?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比实际情况少了,少了 26-16=10只脚。
师:那怎么办?
生:用兔子换鸡。
师:每换一次,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呢?
生:每换一次,总头数没变,但是每换一次,总脚数多 2只。4-2=2只师:需要换几次呢?
生:10÷2=5。换了 5次,变成 5只兔子。
师:谁能解释解释这里的每个量都什么什么意思呢?
生:解释。
师:同学们,比较这几种做法,你觉得他们这些方法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没有回答的就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
生:它们都是假设,然后再调整,最后找到答案。
师:列表、画图、算式表现的形式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假设的思想!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从最开始的假设后,发现总腿数与实际总腿数之间的差距,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这个调整中,始终不变的是?(总头数)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3)算式生 4演示:我先假设 8只全是鸡
8×2=16(只) 26-16=10(只)
兔子 10÷2=5(只)鸡 8-5=3(只)
师:先把掌声送给他,刚才这位同学的汇报,你们看明白了吗?算式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为什么用 10÷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师:谁起来说说 10÷2=5中,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又是什么呢?生:10表示假设和实际之间相差的腿数,2表示 1只兔和 1只鸡之间相差的腿数,5表示 10里面有 5个 2,所以兔就有 5只。
预设 2:(如果学生探索不出规律来,没有思路)师:可能有些同学思路还不是很清晰,是吗?这样我们一起来理顺一下。老师采用的是列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假设 8只全是鸡,算出脚总数是 8×2=16(只),不够 26只脚,需要增加——兔的只数,此时鸡 7只,兔子 1只,算出脚总数是 7×2+1×4=18(只),怎么办?继续增加兔子的只数,减少鸡的只数,此时鸡 6只,兔子 2只,算出脚总数是 20只;需要继续调整,不断增加兔子的只数,减少鸡的只数,但是我们总的只数是一直不变的。我们一直调整下去,当调整到鸡有 3只,兔子有 5只时,此时脚总数是 26只,从而找到答案。鸡有 3只,兔子有 5只。
师:大家想一想:这种一一列举的策略好处是什么?有什么缺陷吗?
师:是的,当遇到数据很大时,这种列举的方法,会很麻烦。如果能用算式的方法解决,就不用担心数据很大了,是不是?那怎么列算式呢?我们来看看刚才的列举会不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师:请大家再来看我们刚才的列举这些可能,脚总数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吗?脚的总数都依此增加 2只是吗?那鸡和兔的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总只数呢?
师:咱以第一行和第二行为例,脚总数由 16只到 18只,此时我们看看兔子的只数由0只到 1只,鸡的只数由 8只到 7只。我们再来看第二行和第三行,脚总数由 18只到 20只,此时我们看看兔子的只数由 1只到 2只,鸡的只数由 7只到 6只。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生: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脚总数就多 2只。
师:是这样吗?我们把我们得到的规律写下来。师:我们来看是这样吗?可以借助于画图的方法。如果画一个○代表一只头,画两个丨丨代表腿,那你能把刚才这个规律通过画图的形式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试一试。
师: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多了 2只,这个 2是怎么得到的?是不是用 4-2得来的?其中 4是兔子的脚的只数,2是鸡的脚的只数,得到的 2是兔子与鸡的脚的差。这个过程什么没有变?总的头数。
师:回到我们最初的假设,假设全是鸡。此时,脚总数共 16只,距离 26只脚还差 10只脚。需要怎么调整?
生:增加 5只兔子,减少 5只鸡。
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把刚才的思考过程用算式的形式表达出来。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8×2=16(只)26-16=10(只) 10÷2=5(只)兔子增加 8-5=3(只)鸡
师:同学们,理解这个地方为什么是 10÷2=5吗?这个 5为什么是兔子的只数呢?
生:因为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就多 2,因此少的 10只脚需要用换 5次,所以 10÷2=5表示换成了 5只兔子。
师:谁再起来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交流,任何一种假设,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通过算式算出答案。在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理解容易、算式简单的最佳方法?
生:假设全是鸡
师:还有吗?
生:假设全是兔。
师:让我们看一下“假设全是兔”的算式。
师:遇到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假设全是鸡”或者“假设全是兔”。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列举的方式得到答案,进而发现规律,启发学生运用规律将我们的思考的过程用数学语言——算式来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优化算法(10分钟)
师: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早在 1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解决了这种问题的模型。鸡兔同笼模型,下面一起来看看。
师:同学们,在 1500年前,中国的老祖宗他们就开始研究鸡兔同笼问题。在《孙子算经》这部书中,这样记载:“今有雉兔同笼,共三十五头,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师:老师调查一下,用列表法做的同学请举手,画图呢?假设呢?为什么这么多同学用的是假设的方法呢?
生:假设法简单,画图和列表数据太大。
师:看来确实是这样,对于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假设法是不是更有优势?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问题,王丽有 20张 5元和 2元的人民币,面值一共是 82元。5元和 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师:能找到鸡和兔的影子吗?
生:2元是怪鸡,5元是怪兔子,只是此时的怪兔子有 5条腿了是吧,每增加一只怪兔子,减少一只怪鸡,腿总数多 3只。
师:现实生活中有这种鸡兔同笼的模型吗?(如果有举手的让学生说,没有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如龟鹤问题、人民币问题、租船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鸡兔同笼的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鸡兔同笼”模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问题 1直接套用“鸡兔同笼”模型解决(“鸡和兔脚数”相差 2);让同学再解决完问题 1后,谈谈这几种方法那种更简单,更实用。对算法进行优化。问题 2给学生加大一点难度,拓展学生思维深度,解决“鸡和兔脚数”相差 3。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师:同学们,回过头看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经过同学们这节课的努力,我们通过假设的方法对鸡兔同笼模型进行计算、推理、调整,最终学会了解决这种模型的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生 2:我发现方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生 3:我觉得数学很有趣......
师:其实对于鸡兔同笼这类模型还有很多不同的解法,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吧。老师觉得这节课现在的结果已经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一起经历了纠结、困惑、质疑、补充、倾听、表达、合作、分享。老师相信,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