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9 21: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表现,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数据图表与史料分析,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2.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的看待人口的增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盛世滋生图》名画欣赏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清代画家徐扬的《盛世滋生图》, 并提问这幅图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并延伸提问为什么清前期社会经济经能够在明末清初的战乱后迅速恢复?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学生回答该图画反映了清乾隆年间苏州工商业繁华景象。 活跃课堂气氛,培训学生画作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提问过渡:仔细观察《盛世滋生图》图,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清前期社会经济经能够在明末清初的战乱后迅速恢复?
知识讲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教师出示《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图》及史料,带领学生分析清朝初年经济状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锻炼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史料能力,教会学生分析、记忆、归纳、总结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 教师讲解介绍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农业的不同政策,引领学生分析得出清初农业政策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的结论。 学生及时记录、归纳、总结、记忆
3.农业发展的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增。 教师出示《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与《各朝粮食总产量》对比表,用事实得出结论。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数据表格、史料进行分析,跟随教师问题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寓教于分析、寓教于总结等方法指导。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教师出示《黄河筑堤图 》《靳辅(河道总督)图》及史料,说明清代对兴修水利的重视。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教师出示作物图片、史料与清朝时期民谚,说明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给清朝带来的变化。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教师出示史料:(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说明清代农业生产呈现 多样化面貌。
叙述过渡: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如何呢?
知识讲解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表现 (1)丝织、棉织、印染、矿冶、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教师出示《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依据地图为学生分析,并以清代丝织和珐琅器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学生观察地图,配合教师举例说明清代自己已知事例。 图文结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将课堂上活,让学生参与进教学,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学习黏性。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教师以清代苏州、江宁手工作工场为例,出示史料,介绍清代手工业特点。 学生依据史料,得出清代手工业特点:规模大、人数多;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
2.商业发展表现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教师出示《清朝前期清朝前期工商业的发展》,依据地图分别为学生介绍主要工商业城市的不同特点,如:苏州有“十万烟火”,“甲于 天下”,“地值千金”说法;汉口有“人烟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说法。 学生观察地图,配合教师举例说明自己知晓的清代著名城镇、商帮说法,分享个人见闻。
(2)形成了一些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教师出示《晋商主要经商路线图》《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介绍徽商、晋商主要经营事迹。
总结过渡: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更进一步促进了清代人口的增长,具体增长情况如何呢?我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
知识讲解三、人口的增长 1.人口快速增长表现 教师出示《晚明至清中期人口增长》,学生看人口变化曲线变化,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学生总结归纳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 课堂实时进行问题提问,增加互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叙述过渡:伴随着人口增长,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
2.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教师出示《人口与土地增长数据图标》,形象直观向学生展示清代人地矛盾突出问题。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析史料。 教会学生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
(2)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教师出示史料说明: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教师出示史料说明: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随堂练习
1.使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A )
A.明末大动荡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B.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C.推广高产作物的需要
D.垦荒政策的需要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不包括( D )
A.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
B.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
C.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D.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中
3. 20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每天会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那么,《走西口》主要描写的是哪一商帮的历史( B )
A.徽商 B.晋商 C.鲁商 D.浙商
4.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A.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B.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
C.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D.人口增长只有利没有弊
课堂小结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明朝。商品经济也进一步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和部门比明朝增多了,但发展仍然极其缓慢。人口迅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乔治·马嘎尔尼(1737年—1806年),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中国。 归国后,他在见闻著作中曾写道“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想一想,马嘎尔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