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本书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三课时活动设计+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本书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三课时活动设计+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0:03: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本书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课程三课时设计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规划阅读的方法。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阅读计划(见表1)
阅读过程
第一课时:读前:导读激趣,了解作者
一、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1. 大家说:从小到大你一定有过不少问题,谁来分享
交流小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2.出示教材中导语部分提到的生活现象,你知道吗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2)生猜答案。
3.书籍推荐,作家了解
(1)米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名称即取自伊林的著作,而米伊林则取自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2)米伊林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3)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米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七八十年,版次不断增加,印数始终不衰,一直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4.明确阅读大致安排
阅读过程 阅读时间 阅读任务
导读课 30分钟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2.教会学生了解作者的途径,激发学生自主认识作者的愿望。3.介绍读书方法,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自主阅读 一周 1.自己想办法认识作者米·伊林。2.每天按自己的计划读书。3.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读中推进 两周 1.每日“小小朗读者”活动。2.分享阅读记录。3.关注阅读策略,享受阅读新体验。
读后交流课 40分钟 1.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2.在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3.运用“转化”的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愿望。
(3)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作品来了解。
2.提前读。
(1)出示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描写时钟的片段:
冬天,只要炉火旺盛,屋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炉子呼呼作响,就如同乐队里的大喇叭,炉门也嘭嘭地响着,好像铜铙钹。
这些响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想让喇叭呼呼作响,就必须要有人去吹它。可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点着炉子时,炉膛里的空气就被慢慢烧热了,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会往上升,而屋子里的冷空气则会进来填充空出来的位置。因此这便产生了一股气流——空气从炉底经过炉膛向上流去。
(2)交流:你了解到什么知识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科普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利用“大家说”“提前读”环节,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产生阅读相关科普作品的兴趣。)
二、介绍读书方法,制订阅读计划
1.读目录。
师引导:请同学们翻开这本书,读一读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充分交流,说发现。
(1)每一个“站点”都是家中的一个地方。
师:所以这本书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屋内环游记”。
(2)每一个“站点”下面都有很多个问题,都是围绕这个站点来问的。
师:这里面有你曾经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吗?选择一个,翻到那一页,大声读一读。
2.介绍读书方法。
(1)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你感兴趣的程度自己排序读。
(2)建议将喜欢的内容大声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读给别人听。
(3)相互问书中的问题,看谁能回答。
3.联系实际,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读目录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感受本书的结构特点。介绍适合科普读物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制订阅读计划,让读书更有效率。以上举措,为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提升,做好阅读记录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完成“走近一位科普作家”阅读卡(见表2),将你对米·伊林的了解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读中:交流分享,策略指导
一、每日“小小朗读者”活动
1.晨间课余,教师可以经常问问学生:读到哪里了?都是在什么时间读的?
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
探索者:探索方式:
米·伊林小档案:出生地:出生日期:代表作品:可能影响他成为科普作家的儿时兴趣和经历:
你读完书后的最大收获:
如果你见到米·伊林,你最想问他的问题:
把本书中的片段大声读给同学或家长听:我评价:☆☆☆☆☆同学或家长评价:
2.每天利用10分钟,请一位学生为大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完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
(设计意图: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加以强化。每日教师的询问、同学的展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的最好方法。)
二、分享阅读记录
1.一周后,学生分享“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阅读卡。
2.鼓励学生认识其他科普作家,如法布尔、比安基、高士其等,可以用“走近一位科普作家——()”阅读卡给其他同学介绍,贴在班级板报中。
(设计意图:对于导读课提出的要求,及时让学生分享,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在认识一位科普作家之后,鼓励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科普作家,其实也是让他们接触更多科普作品的途径。)
三、关注策略指导,享受阅读新体验
1.创建“术语”大全(理解科技术语的策略)。
(1)小贴士: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2)总结方法: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查资料、问别人......
(3)用小册子创建自己的术语大全、用文字或图画解释术语都可以。
(4)鼓励学生在课间相互交流。
2.搭建网络图(提问和推测的策略)。
(1)选取书中的一个“站点”,鼓励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并用网络图(见表3)的方式绘制出来。
(2)选择两个问题,结合看到的、想到的……试着作推测。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策略,就是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读书、思考的方法,也是让阅读力变为思考力的有效途径。)
表3
我的探索网络图
画图:
观察:我看见思考:我想知道_推测:可能_
观察:我看见思考:我想知道推测:可能__
第三课时读后:交流分享,拓展提升
一、回顾阅读历程
1.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请一位同学看着自己的阅读卡给我们介绍介绍他。
2.我们阅读了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还做了各种形式的阅读记录。很多同学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还学会了跟同伴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真了不起!(讲述过程中,依次呈现学生的读书记录卡及照片。)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的阅读记录,除及时反馈外,也要认真筛选,为每位同学留下最佳阅读成果。并且在阅读交流课上展示,能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内在动力。)
二、知识达人大比拼
1.分小组互相问书中出现的问题,选出优胜者。小组优胜者PK,评选“知识达人”。
2.比较《马铃薯是什么东西》和“百度百科”中对马铃薯的介绍。你有什么发现?(这本书内容有趣、语言生动)
3.翻书找一找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知识介绍片段,介绍给大家。
(介绍完后追问:这个片段有意思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达人”游戏这个载体,让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对比阅读后,感受文本的特色,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表达将文本的特色带给听众。)
三、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1.在这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编者加进了一些自己的额外的东西,你发现了吗?(“知识小链接”和“人物小档案”)
教师引导:这些额外的知识是怎么来的?(编者在阅读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总结:文本+思考=阅读(阅读的另一半是你的思考,文本与思考放在一起才是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转变我们的思维”
要求:选择一个“站点”的内容快速翻书回顾。
结合阅读卡记录思维的变化。
转变我们的思维
与________有关的观点(书中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提出的与_有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有关的新观点(我们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汇报交流。
4.总结: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在接受知识,而且也在这些文字中添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阅读可以改变你的思维,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设计意图:“转化”的策略是阅读科普读物中最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把这一阅读策略教给学生,希望以后在阅读其他科普书籍时,他们的思维能够更加开阔。)
四、推荐阅读
课后推荐大家读咱们中国的优秀科普作品——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读的时候记得用上我们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边读边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课程
统编版语文 四下
第一课时:读前:导读激趣,了解作者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名称即取自伊林的著作,而米伊林则取自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米伊林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米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七八十年,版次不断增加,印数始终不衰,一直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阅读
过程 阅读
时间 阅读任务
导读
课 30
分钟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
2.教会学生了解作者的途径,激发学生自主认识作者的愿望。
3.介绍读书方法,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自主
阅读 一周 1.自己想办法认识作者米·伊林。
2.每天按自己的计划读书。
3.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读中
推进 两周 1.每日“小小朗读者”活动。
2.分享阅读记录。
3.关注阅读策略,享受阅读新体验。
读后
交流
课 40
分钟 1.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2.在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运用“转化”的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愿望。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描写时钟的片段:
冬天,只要炉火旺盛,屋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炉子呼呼作响,就如同乐队里的大喇叭,炉门也嘭嘭地响着,好像铜铙钹。这些响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想让喇叭呼呼作响,就必须要有人去吹它。可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点着炉子时,炉膛里的空气就被慢慢烧热了,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会往上升,而屋子里的冷空气则会进来填充空出来的位置。因此这便产生了一股气流——空气从炉底经过炉膛向上流去。







请同学们翻开这本书,读一读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联系实际,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第二课时读中:交流分享,策略指导
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
探索者:探索方式:
米·伊林小档案:
出生地:
出生日期:
代表作品:
可能影响他成为科普作家的儿时兴趣和经历:
你读完书后的最大收获:
如果你见到米·伊林,你最想问他的问题:
把本书中的片段大声读给同学或家长听:
我评价:☆☆☆☆☆同学或家长评价:

分享“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阅读卡
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别人......
请你选喜欢的去实践吧:
1.让我们用小册子创建自己的术语大全、用文字或图画解释术语都可以。
2.我的探索网络图
画图:
观察:我看见
思考:我想知道_
推测:可能_
观察:我看见
思考:我想知道
推测:可能__
第三课时读后:交流分享,拓展提升
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请一位同学看着自己的阅读卡给我们介绍介绍他。
我们阅读了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还做了各种形式的阅读记录。很多同学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还学会了跟同伴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真了不起!
知识达人大比拼
1.分小组互相问书中出现的问题,选出优胜者。小组优胜者PK,评选“知识达人”。
知识达人大比拼
2.比较《马铃薯是什么东西》和“百度百科”中对马铃薯的介绍。你有什么发现?
内容有趣
语言生动
知识达人大比拼
3.翻书找一找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知识介绍片段,介绍给大家。
在这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编者加进了一些自己的额外的东西,你发现了吗?
“知识小链接”和“人物小档案”
文本+思考=阅读
(阅读的另一半是你的思考,文本与思考放在一起才是阅读。)
这些额外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小组合作交流:“转变我们的思维”
要求:选择一个“站点”的内容快速翻书回顾。
结合阅读卡记录思维的变化。
转变我们的思维与________有关的观点(书中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提出的与_有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有关的新观点(我们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在接受知识,而且也在这些文字中添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阅读可以改变你的思维,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了解科普
推荐阅读:中国的优秀科普作品
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
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
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读的时候记得用上我们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边读边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谢 谢 大 家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