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一、选择题(共16题)
1.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
2.要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实例和微观解释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例 解释
A 盐酸是混合物 溶液中含有不同种分子
B 工业上用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 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汞和氧气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A.A B.B C.C D.D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醋 B.食盐 C.蔗糖 D.花生油
4.医用葡萄糖(C6H12O6)注射液是由葡萄糖、水配制而成的。测得某葡萄糖注射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该注射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50% B.40% C.30% D.20%
5.下列实验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后停止加热
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
6.下列化学术语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乳化 B.溶解 C.蒸馏 D.煤的干馏
7.如图所示,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物质,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a升b降,则注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浓硫酸
8.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9.下列实验设计能够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B.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性质相同
C.排放C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
D.空气中O2的体积约占21%
11.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KNO3的溶解度不变
B.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②→③,溶液中NaCl的质量增大
D.②→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
12.将100g 60℃的KNO3饱和溶液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后,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变化结果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KNO3的溶解度
A 升温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B 降温 变小 变小 不变 变小
C 恒温蒸发部分水 变小 变小 不变 不变
D 加入KNO3固体 变大 变大 变大 不变
A.A B.B C.C D.D
13.现有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所示:
物 质 状 态 溶于水的情况 溶解度受温温度的影响
Ⅰ 固态 不溶于水 ——
Ⅱ 固态 溶于水 较大
Ⅲ 固态 溶于水 较小
要将此固体混合物分离,不需要采用的方法是 A.过滤 B.蒸馏 C.结晶 D.冷却热饱和溶液
14.下列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浑浊的液体过滤后仍然浑浊: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
C.粗盐提纯的产率偏低:蒸发过程中,液体(或固体)飞溅
D.用启普发生器制取CO2,关闭活塞后固液无法分离:稀盐酸可能已反应完
15.下列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探究分子运动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B.向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C.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
D.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二、综合题(共6题)
17.下表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部分溶解度(单位:g/100g水),请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甲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乙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丙 0.182 0.165 0.160 0.141 x 0.121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100g水。
(2)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与其溶解度(20℃)的关系示意图如下,则丙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_____;
(4)30℃时,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列式即可,不要求计算)
(5)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6)向不同温度的100g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乙物质,保持温度不变,溶解情况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
a.溶液温度:Ⅰ>Ⅱ>Ⅲ>Ⅳ
b.溶液质量:Ⅰ=Ⅱ>Ⅲ>Ⅳ
c.溶液Ⅰ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使Ⅳ中的固体恰好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7)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t2对应温度为30℃,则t1对应的温度_____。
A小于30℃ B等于30℃ C大于30℃ D无法确定
(8)t℃时,某物质(固体)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 n:m,则在 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
18.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要制得干燥的O2,选择的实验制取装置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利用该装置也可制备_______ 气体。
(4)现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若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则所配制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填“偏大”、“偏小”)。将准确配制的上述稀盐酸全部加入盛有20g的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恰好能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
19.小明要用 100 g 质量分数为 9.2%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1)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g,水______mL。
(2)称量氢氧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此时应该______。
A.取下少量氢氧化钠 B.向右盘添加砝码或移动游码
(3)若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固体中有难溶性杂质 ②量筒中原来存有少量水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下列实验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一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项目 实验操作 目的分析
A 称取氢氧化钠时,将取出的过量氢氧化钠放回原瓶 节约药品
B 溶解氢氧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强氢氧化钠的溶解能力
C 称取氢氧化钠时,放在烧杯中 整洁美观
D 量取所需水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准确读数
(5)要将此溶液稀释成 4.6%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0.(1)小明取串场河的河水,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滤液中有难闻的异味,可添加__________除去,
②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_来比较所取水样与制得的蒸馏水的硬度。
③经过净化后的水,在生活中通过__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
④消毒剂为高铁酸钾(K2FeO4)。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在t2℃时,将30gA物质充分溶解在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g;若将烧杯内物质降温至t1℃(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溶剂的质量 b 溶液的质量 c 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C两种物质时,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提纯A.
③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04g/cm3)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经计算,所需 6%的氯化钠的体积为________mL;加水_______克
②若量取水时,采取仰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得到的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3% (填“>”“<”或“ = ”)。
③向该49g20%的稀硫酸中,加入7.3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___(填字母序号)
A 15.5g B 16.1g C 18.1g
21.欲测定某赤铁矿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氧化铁的纯度,并配制一种溶液,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列出加入稀硫酸后反应生成的硫酸铁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
(3)赤铁矿中氧化铁的纯度为______。
(4)向滤液A中至少加入______g氧化铁充分反应后,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向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入68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5)用上述赤铁矿石治炼理论上炼出1000t含铁98%的生铁,需要这种赤铁矿石的质量是______t。
22.(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和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下图所示,三个实验分别用到水。
请回答:
①实验A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_________。
②实验B能说明CO2可溶于水,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③实验C,滴加水后看到U型管中_________(填“左边”或“右边”)液面升高。(2)如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②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_________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常温下,乙易溶于水 D.从t2℃降至t1℃,甲、乙溶液中均有晶体析出
③某同学设计的鉴别甲、乙固体的方案如下:t2℃时,取4.0g甲和4.0g乙分别放入两只小烧杯中,各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观察现象。你认为此方案______﹙“是”还是“否”﹚可行 并说明由_________。
④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要提纯甲,实验步骤:加水溶解,蒸发浓缩,_________,然后过滤。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 A不正确;
B、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B不正确;
C、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故C正确;
D.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 D不正确。故选C。
2.B
【详解】
A、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溶液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和氯离子,故A错误;
B、工业上用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B正确;
C、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汞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在一定条件仍可分,故C错误;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D错误。故选B。
3.D
【详解】
A、食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花生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故选D
4.A
【详解】
假设注射液的质量为m,则注射液中碳元素的质量=m×20%=0.2m
含0.2m碳元素的葡萄糖的质量为
则该注射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选A。
5.A
【详解】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以防水被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故该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悬浊液应顺着玻璃棒流下,故该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
C、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多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该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
D、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能使用稀硫酸,应为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故该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
故选A。
6.D
【详解】
A、乳化是乳化剂和油等形成乳浊液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溶解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蒸馏是利用物质状态变化进行的操作,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煤的干馏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集气瓶内温度降低,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详解】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故A错;B、根据溶液的概念可知,溶剂是唯一的,但是溶质可以是多种可溶性物质。因此,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可以再溶解其它可溶性物质的,故B错;C、汽水中的溶质有二氧化碳,属于气体,故C错;D、由于溶液具有稳定性,所以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故D正确。故选D。
9.C
【详解】
A、玻璃管上端通向外界,为敞口装置,反应物要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会消耗氧气,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也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错误;
C、两支试管中的溶质质量、溶剂的种类和体积皆相同,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可以探究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相关,故选项正确;
D、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是因为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于滤纸片,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B、金刚石、石墨、活性炭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错误;C、排放S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错误;D、空气中O2的体积约占21%,正确。故选D。
11.D
【详解】
A、①→②,加热蒸发,温度从20℃升到80℃,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
B、①→②,加热蒸发,水分减少,溶质不变,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增大,错误;
C、②→③,冷却结晶,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而且溶液中只有少量的氯化钠,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变,错误;
D、②→③,冷却结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只与温度有关,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
A、将100g 6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此时溶质不变,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但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法错误;
B、将100g 6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此时溶质减小,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硝酸钾溶解随温度减小而减小,说法错误;
C、将100g 60℃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增发部分水,此时溶质减小,溶剂减小,恒温蒸发部分水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硝酸钾溶解度不变,说法正确;
D、将100g 60℃的KNO3饱和溶液加入KNO3固体,此时硝酸钾固体没有溶解,溶质不变,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说法错误;
答案:C。
13.B
【详解】
三种固体中物质Ⅰ不溶于水,需要用过滤步骤进行分离,物质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物质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故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Ⅱ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过滤后,再进行蒸发结晶,整个过程中不需要蒸馏步骤,故选B。
14.A
【详解】
A.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浑浊的液体过滤后会变澄清,故A选项错误;
B. 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有可能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故B选项正确;
C. 蒸发过程中,液体(或固体)飞溅,会造成粗盐提纯的产率偏低,故C选项正确;
D. 用启普发生器制取CO2,关闭活塞后固液无法分离,有可能因为稀盐酸已反应完全,不再产生CO2,容器内气压不发生变化,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15.B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不能验证甲烷燃烧生成水,故A不正确;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分子,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点,形成氨水,显碱性,使滴有酚酞试液的点变红色,可以探究分子运动,故B正确;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需要控制变量,实验中溶剂的种类和溶质的种类均不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正确;
D、碳粉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补充了消耗的氧气的量,不能形成压强差,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不正确。故选B。
16.D
【详解】
A.因为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且反应的硫酸质量相等,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选项说法正确;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钾,起点正确,逐渐加入硝酸钾使质量分数不断增大,达到饱和后不再继续溶解,质量分数不再增加,选项说法正确;C.由镁和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与氧气恰好反应的质量比为3:2,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生成的氧化镁逐渐增加,选项说法正确;D.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二氧化锰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在反应中质量先减少,然后增加,最后不变,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考点:正确解读图像与化学反应的故关系
17. 35.8 乙 微溶于水 ×100% 乙、甲、丙 bd A
【详解】
①从表中数据可知10℃时,甲的溶解度是35.8g/100g水;
②从表中数据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③丙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0.165g,属于微溶于水;
④30℃时,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为45.8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⑤从表中数据可知5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37g、85g、0.141g与0.121之间,故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乙、甲、丙;
⑥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a、由于Ⅰ、Ⅱ的溶液均无固体,无法判断其温度情况,故a错误;
b、100g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乙物质,由于Ⅰ、Ⅱ中均无固体,溶液的质量相同,Ⅲ中固体小于Ⅳ,所以溶液的质量Ⅲ>Ⅳ,所以溶液质量:Ⅰ=Ⅱ>Ⅲ>Ⅳ,故b正确;
c、由于不知道加入乙物质的质量,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故c错误;
d、使Ⅳ中的固体全部溶解,温度不变,加入适量水,恰好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答案选bd;
(7)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如图所示,图中t2对应的温度为30℃,则t1对应的温度小于30℃;
(8)根据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中,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 n:m,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等于溶解度与(100+溶解度)的比值,则,解得S=。
18. 铁架台 长颈漏斗 AD 2KClO32KCl+3O2↑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H2 偏小 50%
【详解】
(1)由图可知①铁架台,②长颈漏斗;(2)实验室要制得干燥的O2,那么应采用固固加热型装置制取氧气,A装置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只能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要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结合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D装置;在加热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ClO32KCl+3O2↑;(3)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还生成氯化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发生装置属固液在常温下反应的装置,该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4)若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的浓盐酸的体积偏小,即浓盐酸的质量偏小,故所配制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将偏小;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 =7.3g,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碳酸钙与盐酸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X 7.3g
x=10g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50% 。
19.(1) 9.2 90.8
(2)A
(3)①
(4)D
(5)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
答:要加水的质量为100g。
20. 活性炭 肥皂水 煮沸 +6 70 bc 降温结晶 B>A>C 24 25 < B
【详解】
(1)①滤液中有难闻的异味,可添加火星(有吸附色素和异味的作用)除去,
②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比较所取水样与制得的蒸馏水的硬度。
③经过净化后的水,在生活中通过加热、煮沸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
④消毒剂为高铁酸钾(K2FeO4)。高铁酸钾中氧元素为-2价,钾元素为+1价,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
(2)①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将30gA物质充分溶解在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只能溶解2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g+50g=70g;若将烧杯内物质降温至t1℃,溶液中变化的是
a 溶剂的质量不会改变;
b 降温后,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少
c 降温后,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故选:bc;
②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C两种物质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以提纯A.
③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A、B降温后,溶质都会析出,但B的溶解度大于A,C物质的溶解度在t2℃时,溶解度最低,降温后不会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依然最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3)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种溶液时,溶质只质量不变,氯化钠的质量m=50g×3%=1.5g,所需 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则体积为=≈24mL ;加水入水的质量=50g-25g=25g;
②若量取水时,采取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得到的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3%;
③解:设生成硫酸锌溶中溶质的质量为x。
有硫酸反应后产出硫酸锌的对应关系可知:
x=16.1g
故选:B。
21. 80% 16 20% 1750
【详解】
(1)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硫酸生成硫酸铁和水,故填:。
(2)反应氧化铁质量20g-4g=16g,设生成硫酸铁质量为x,
x=40g
故填:。
(3)氧化铁纯度=,故填:80%。
(4)解:设稀硫酸完全反应,反应氧化铁质量为y,生成硫酸铁质量为z。
,
y=32g,z=80g
32g-16g=16g,还能溶解氧化铁16g,向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入68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填:16;20%。
(5)用上述赤铁矿石治炼理论上炼出1000t含铁98%的生铁,根据质量守恒,铁元素质量不变,需要这种赤铁矿石的质量,故填:1750t。
22. 隔绝氧气 CO2 + H2O = H2CO3 左边 20g BC 可行 t2℃时4g甲能溶解在10g水中形成溶液,而4g乙不能全部溶解在10g水中形成溶液 降温结晶
【详解】
(1)①根据对照试验变量要唯一,实验A中铜片上的白磷和水里的白磷对照,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所以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②实验B能说明CO2可溶于水,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③硝酸铵固体溶于水要吸收热量,实验C,滴加水后锥形瓶中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减小,瓶内压强较小,所以看到U型管中左边液面升高;(2)①从图像信息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②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B、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从图像信息可知,常温下,乙的溶解度大于10g,易溶于水 ,正确; D、没有指明是不是饱和溶液,错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