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
一、选择题(共16题)
1.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0 g A物质,30 ℃时,100 g水中溶解35 g 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A>B B.A2.如图是氯化钠、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曲线得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化钠和氯化铵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是可溶物质。
②在10摄氏度时,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氯化钠>氯化铵>碳酸氢钠
③在30摄氏度时,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各20克分别溶于50克水,氯化铵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氯化钠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④将氯化铵、氯化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分别从60摄氏度降温到10摄氏度,氯化铵析出的晶体最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常见的铁合金有生铁和钢,其中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高
C.洗涤剂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D.喝了汽水会打嗝,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4.20℃时,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烧杯底部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升温至35℃时杯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升温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5.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A.c═a+b B.c═2b﹣a C.c═a+2b D.c═2a﹣b
6.右图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时,甲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20℃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40g甲
C.30℃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D.30℃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都将有晶体析出
7.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l°C时,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
C.t2°C时,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适合用蒸发结晶法
8.下列对课本中原理、图表、数据的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
B.根据元素周期表,可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D.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
9.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则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因此非金属元素一定没有正化合价
C.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D.原子和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10.将 8 克固体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对于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判断正确的是
A.原固体是纯净物 B.溶液 I 一定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C.剩余的 2g 固体一定是纯净物 D.溶液 II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1.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甲析出晶体多
B.甲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采用先蒸发浓缩,后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1 ℃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12.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均能析出晶体
C.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C.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14.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经升温不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中,加足量A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C.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经降温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D.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KNO3
16.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
B.温度为t1℃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60gA加到100g水中,能得到160g溶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二、综合题(共6题)
17.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_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3)t1℃时2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______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烧杯②中加热蒸发少量水时,同时一定还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可能还有氯化钾没有溶解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固体一定全溶解,并成为不饱和溶液(不考虑水的蒸发)
E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①内溶液的质量=烧杯②内溶液的质量(不考虑水的蒸发)
18.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
(2)当温度__________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图2中操作I是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d.将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析出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e.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①的溶质质量分数
19.化学通常是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物质。
(1)下图是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都是稳定结构
B、氯化钠是由c、d两种粒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
C、e的结构示意图中x=8,且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且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原子 B、A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这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2∶7
(3)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4)在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无气体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__。
20.如图是A、B、C三种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
(3)t1℃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
(4)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
2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试验中的有关问题:
(1)图1实验何时停止加热?_____
(2)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一下描述:
①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②a、b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2:1
③A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与氧气组成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3)图3为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CO气体模拟炼铁的装置:
①装置A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装置B的作用是_____
(4)图4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装有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有关信息回答:
①据图可以推测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
②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后,盛_____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填“甲”或“乙”)
22.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分析提纯方法】
表一: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表二: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性均为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______g.
【设计提纯步骤】
(1)选取样品(9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
(2)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6.2mL,水的密度约为1g mL﹣1)
(3)降温至20℃
(4)得到晶体
【设计提纯方案】
为了证明(4)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和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_,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_g(精确到0.1g)与(4)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方案三_____与95%进行比较.
方案四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30℃B物质的溶解度为35g;由于温度不同,所以对溶解性无法做出大小判断;故选D。
2.C
【详解】
①室温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是易溶物质,1g~10g的是可溶物质,由图可知,①正确;
②题中未说明在10℃时,三种物质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无法判断,故②错误;
③在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40g,所以50克水中,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氯化铵能完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故③正确;
④题中未说明氯化铵、氯化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是否为等质量饱和溶液,所以不能确定 析出晶体的量,故④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错误;
B、常见的铁合金有生铁和钢,其中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低,错误;
C、洗涤剂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正确;
D、喝了汽水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2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其底部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不算是溶质),升温至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硝酸钾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加大,而溶剂的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只有C项错误。故选C。
5.B
【详解】
第一份溶液蒸发溶剂5g,析出ag晶体后,得到饱和溶液,设为A;
第二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5g,析出ag晶体,得到A(同于甲的析晶过程);
第二步:对饱和溶液A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b﹣a)g,仍得到饱和溶液,设为B;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第三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10g,析出bg晶体,得到B(同于乙的析晶过程);第二步:对饱和溶液B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c﹣b)g,仍得到饱和溶液;
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因为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一定值,则有=则c=2b﹣a,(或利用10g水中所含溶质的量作为相等关系得:c﹣a=2(b﹣a),整理可得c=2b﹣a。
故选B。
6.D
【详解】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0℃时,甲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相同,A错误;2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为40g,则14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40g甲,B错误;30℃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g/(!00g+60g)×100%=37。5%,C错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0℃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都将有晶体析出,D正确。
考点:溶解度曲线。
7.B
【详解】
A.由图知,在tl°C以前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在 tl°C 以后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错误;
B.由图知, tl°C时,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出现交点,溶解度相等,均为30g,故B正确;
C. t2°C时, 甲溶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解度,溶剂的质量不知,故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比较,故C错误;
D.由图知随温度变化,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生成了气体氧气,正确;
B. 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元素周期表,可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正确;
C.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正确;
D. 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错误。
故选D。
9.C
【详解】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此选项错误;
B、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也有正化合价,如: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此选项错误;
C、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此选项正确;
D、原子和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分子能再分,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
A、将8克固体粉末投入1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4克固体,说明10克水中最多溶解4g可溶性物质,再将这4克固体投入1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2克固体,说明有2g固体物质不溶于水,即原物质是混合物,选项A错误;
B、溶液 I 中还有4g固体没有溶解,这4g固体加入10g水又能溶解2g固体,说明溶液I 一定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选项B正确;
C、剩余的 2g 固体是不溶性物质,但不一定是纯净物,选项C错误;
D、溶液 II 中还有2g固体未溶解,溶液可能是这未溶解的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选项D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
由于不知道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无法确定从t2 ℃降温到t1 ℃时,析出晶体的多少,A项错误;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乙,由于物质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大,而物质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小,故可采用先蒸发浓缩使甲溶液达到饱和,再降温结晶将甲析出,而乙物质在溶液中未析出被除去,B项正确;t1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则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未指明溶液的状态,C项错误;t2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可设溶质为30 g,则溶剂为100 g,溶质质量分数低于30%, D项错误。
12.C
【详解】
A、由于各物质受温度影响的方式不同,未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a溶液中能析出晶体,c溶液中不会析出晶体,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t2℃的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且小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选项错误,故选C。
13.C
【详解】
A、不能验证燃烧的条件中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在水下放上白磷,错误;B、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共同接触,该实验缺少将干燥的铁钉放到干燥的试管内,用橡皮塞塞上试管口,验证没有水是否能生锈,错误;C、对照试验必须只允许有一个变量,一个放二氧化锰,一个不放二氧化锰,其他条件必须相同,正确;D、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时,两支试管内都应放碘,一支试管内放水,一支试管内放酒精,看溶剂的影响,再通过放入溶剂相同,溶质不同来验证溶质的影响,错误。故选C。
14.B
【详解】
A、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低温度后溶解度也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B、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减少,溶液的质量也减少,故错误;
D、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故选:B
15.A
【详解】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极少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故能通过将其溶液不饱和溶液经升温后溶解度变小,能变成饱和溶液,故错误;
B、由饱和溶液的概念,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中,加足量A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故正确;
C、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降温后溶解度变小,不饱和溶液经降温可能变成饱和溶液,故正确;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因此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正确。
故选A。
16.B
【详解】
A、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温度为t1℃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A的溶解度是50g,60g A加到100g水中,能够溶解50g,能得到150g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例如都是不饱和溶液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小于B的质量分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7. 是 KNO3 40g DE
【详解】
(1)图1中烧杯②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故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故填是;
(2)由图2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故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KNO3;
(3)t1℃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则t1℃时2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为200g×20%=40g;
(4)A、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①中固体物质全部溶解,烧杯②中还有部分未溶解,故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加热后,烧杯②中饱和溶液有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加热蒸发少量水时,不一定有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C、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氯化钾一定完全溶解,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烧杯①在t1℃时,烧杯中溶质全部溶解,这时烧杯①中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将温度升高到t2℃时,溶解度增加,这时烧杯①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t2℃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同,两个烧杯中加入溶质、溶剂质量相同,故烧杯②中溶液也为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E、将温度升高到t2℃,这时,氯化钾和氯酸钾的溶解度相同,两个烧杯中固体物质全部溶解,溶质质量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故烧杯①内溶液的质量=烧杯②内溶液的质量,符合题意。
故选DE。
18. 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小于t1℃ 降低温度 cde
【详解】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小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操作1为降低温度;
(4)a、由于溶液的质量不变,与2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故a正确;b、②与③都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b正确;c、由于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无法确定,故c错误;d、未强调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质量相等,温度从t2℃降低到t1℃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无法确定,故d错误;e、未强调是否是同一温度及饱和溶液,无法比较溶液的质量分数,故e错误。
故答案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小于t1℃;降低温度;cde。
19. C D B Ag
【详解】
(1)A、a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是钠离子,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b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是氯离子,氯离子是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两者都是相对稳定结构,但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
B、c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是钠原子,d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是氯原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e的结构示意图中x=8;e的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18,是钙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钙离子,说明钙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说明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选项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氟是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原子,选项说法错误;
B、A为氨气,氨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氨气中不含有氧元素,氧气、氮气都是单质,所以都不是氧化物,只有水是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3×32):( 2×28)=12:7,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A、由于溶液的质量未知,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选项说法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最多溶解25ga物质,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 25g+50g)=1:3,选项说法正确;
C、a、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t2℃时溶解度关系为a>b>c,t1℃时,溶解度关系为b>c=a;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析出晶体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此温度下a的溶解度小于b,故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组成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还是最小,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选项说法错误;
D、c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由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银,向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若铁粉有剩余,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无剩余,可判断所加入的铁粉一定与硝酸银反应,是否与硝酸铜发生反应因不能确定铁粉的量而无法判断,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银,可能含有铜,故填:Ag(或银)。
20. t1 B 37.5% 降低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B、C三种物质,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最平缓,所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B;
(3)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4)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1)t1;(2)B;(3)37.5%;(4)降低。
21.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①②③④⑤ Fe2O3+3CO2Fe+3CO2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并收集尾气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甲
【详解】
本题考查了蒸发的操作,水的电解实验的结论,炼铁的原理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进行蒸发操作时要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2)①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确;②a、b生成的气体分别是氢气与氧气,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正确;③a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正确;④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⑥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不是由氢气与氧气组成,错误。故选①②③④⑤;
(3)①由图示可知,装置A玻璃管中发生反应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
②根据装置B的特点可知,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并收集尾气;
(4)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推测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后,由于温度降低,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盛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22. 易溶 138 硝酸银 77.2g 利用20.2g与5g进行比较
【详解】
(1)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度分别是31.6g和36g,所以两物质的溶解性均为易溶;
(2)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
(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138g;
[设计提纯方案]方案一 :硝酸银能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故可以通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方案二:设56.2mL水在20℃时溶解的硝酸钾为x,
故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95g-17.8g=77.2g,故方案二可以利用析出的KNO3晶体的质量77.2g与(4)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方案三:析出晶体中硝酸钾所占的比例为,方案三可以利用析出晶体中硝酸钾所占的比例82%与95%进行比较;
方案四:设56.2g水在20℃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通过计算可知56.2g水可以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20.2g氯化钠,故方案四可以利用20.2g与5g进行比较。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