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依次为甲>乙>丙
B. 若乙中含有少量杂质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
C. 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多
D. 三种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增加其溶质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
2.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 烧杯、试管、玻璃棒
B. 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 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 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3.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你认为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符合“1+1=2”的事实是( )
A. 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 L
B. 1 g锌粒与1 g 20%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 g
C. 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
D. 20 ℃,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 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 溶剂量不变时,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质量一定越大
D. 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一定不变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B.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含溶质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
6.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100 g,下列操作错误的图示是( )
A.
B.
C.
D.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
C.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8.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 生理盐水各部分性质和密度都一样
C. 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生理盐水的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D. 生理盐水中的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9.在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量筒量取90 mL水时俯视读数
B. 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C. 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后,立即溶解氢氧化钠
D.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10.如图为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11.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
A. 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
B. 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 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D. 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12.依据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硫酸钠或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取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B. 升高温度,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都增大
C. 45 ℃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60 ℃时,将氯化铵和硫酸钠两种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40 ℃时,硫酸钠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13.20 ℃时,往1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B. 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 所的溶液的质量为120 g
14.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 水
B. 酒精
C. 汽油
D. 苯
15.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Wg,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的晶体析出。下图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蒸发时间(t)的关系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带着搜救犬、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当地投入救援工作,搜救犬的生物学特性是犬的嗅觉发达,对人体或尸体气味的敏感程度相当于人的100万倍,对灾害现场的幸存者和遇难者进行搜救,就是对犬这一特性的运用。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D.分之间有间隔
(2)地震中许多原有的水源被破坏,新水源需检测和处理后才能成为饮用水。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理学指标等方面均达标方可成为生活饮用水。
①感官性指标中有一项要求为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水应澄清透明。为达到此要求,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凝聚、沉降,然后通过________(填操作名称)而实现。
②化学指标中含有水源的pH和硬度两项。
测定液体pH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硬水与软水?请简述实验步骤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病理学指标中对细菌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要杀灭细菌可以向水中加入__________等消毒剂,也可以通过__________操作,既杀灭细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3)为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某医疗小分队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灾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消毒。现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300 kg,需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________kg,配制的主要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萝卜中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里面的饱和食盐水倒出,往倒出的食盐水中再加入少量食盐,食盐水的质量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倒出的食盐水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8.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_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实例:________能导电,但不是溶液。
三、计算题(共4小题)
19.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1.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22.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选项,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依次为甲>乙>丙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若乙中含有少量杂质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是正确的叙述;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C选项,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多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D选项,三种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增加其溶质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是正确的。故选C。
2.【答案】B
【解析】A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试管,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B项,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正确;C项,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漏斗,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D项,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则不需要使用酒精灯,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A项,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 L,错误;B项,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 g锌与1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 g,错误;C项,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溶液质量可以相加减,正确;D项,向20 ℃的1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 g,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A项,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糖水、茶水等;B项,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守恒;C项,溶剂量不变时,当加入的溶质达到饱和时,溶液质量不再增加;D项,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可能升高、降低或不变。
5.【答案】B
【解析】A项,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C项,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错误;D项,要比较溶质的多少,溶液的量必须固定,饱和溶液含溶质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错误。
6.【答案】A
【解析】A项,实验室的药品有毒或腐蚀性,图中操作错误,错误;B项,取用液体时,注意:试剂瓶瓶口要紧挨量筒口,标签向着手心,图中操作正确,正确;C项,氯化钠溶解,用玻璃棒不断地进行搅拌,以加速溶解,图中操作正确,正确;D项,配制完的溶液装配贴签,防止变质、方便使用,图中操作正确,正确。故选A。
7.【答案】B
【解析】A项,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如碘酒中溶剂为酒精,正确;B项,可燃物要燃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二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错误;C项,因为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正确;D项,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正确。
8.【答案】D
【解析】溶液是均一的,也就是各部分的性质、密度是相同的,溶液是稳定的,也就是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氯化钠溶液是由氯化钠固体和水形成的,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溶解后仍然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中间。
9.【答案】B
【解析】A项,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的质量=100 g×10%=10.0 g,需要水的质量为90 g;用量筒量取90 mL水但量筒读数要平视,不能俯视,错误;B项,氢氧化钠易潮解,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正确;C项,配制溶液,不能用水清洗烧杯,因为清洗后烧杯内壁会附着少量的水造成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D项,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项,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错误;B项,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并不是为了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而是为了防止污染天平,错误;C项,用50 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更加简便,正确;D项,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食盐的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项,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物质没有溶解完而乙物质溶解完;B项,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根据丙中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项,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是正确的叙述,由20 ℃时甲的溶解度小,可以确定;D项,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都饱和时相等。故答案选择C。
12.【答案】B
【解析】A选项是正确的叙述,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都可采取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没有具体说明温度范围,硫酸钠的溶解度在40 ℃以上时升高温度溶解度减小;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由溶解度曲线的交叉点可知;D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在40~60 ℃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答案选择B。
13.【答案】C
【解析】A项,是错误的叙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B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项,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是正确的叙述;D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20 g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液的质量小于120 g。
14.【答案】C
【解析】为洗净碘,需要的物质应能溶解较多的碘。根据题意可知碘易溶于汽油和苯,但苯有毒,所以应选C项。
15.【答案】C
【解析】A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为0,故起点不对,且一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最终应是水平线,错误;B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一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最终应是水平线,错误;C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为0,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溶液由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但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正确;D项,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溶液由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错误。
16.【答案】(1)C (2)①过滤 ②把pH试纸放于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纯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再与比色卡对照 加肥皂水振荡,若出现较多泡沫为软水,否则为硬水 ③漂白粉(或氯气、二氧化氯和臭氧等,一种即可) 蒸馏 (3)10 计算 称量(量取) 溶解(稀释)
【解析】(1)因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搜救犬能够闻到特殊的气味。故填C。
(2)①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故填过滤。
②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故填把pH试纸放于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纯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再与比色卡对照。
③向水中加入消毒剂,或加热蒸馏都可以消毒。故填漂白粉(或氯气、二氧化氯和臭氧等,一种即可);蒸馏。
(3)设需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300 kg×0.5%=X×15%
X=10 kg。
配制溶液时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
17.【答案】增加 不饱和
【解析】萝卜中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因为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细胞会失水,导致食盐水浓度降低,此时的食盐水已成为不饱和溶液,食盐会继续溶解,食盐水质量会增加。
18.【答案】(1)硫酸铜 (2)蒸馏水 (3)铜
【解析】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9.【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
22.【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