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19 23:0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龙东地区煤的储量丰富,与煤的形成有关的植物是(  )
A. 苔藓植物 B. 藻类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
近日,有网友分享自己在关灯玩手机时遇到隐翅虫得了皮炎的经历。专家表示,如果看到隐翅虫落到皮肤上,应该吹走,以免隐翅虫释放毒液刺激皮肤。隐翅虫因能隐藏自己两对翅而得名(如图),根据其形态特征判断,它应是一种(  )
A. 昆虫
B. 环节动物
C. 爬行类
D. 鸟类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将不同的生物进行分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最大和最小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
A. 种、界 B. 目、科 C. 界、种 D. 门、属
下列关于人与生物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些生物可供人类欣赏和工业使用
B. 我们吃的食物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
C. 一些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 许多药物取自野生动植物,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BD COP5)在云南昆明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人类进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
B. 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脑容量增加
D.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从科学家对马足进化历程的研究中,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侧趾逐渐退化 B. 遗传物质基本相同
C. 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D. 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B. 不同生物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C. 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始祖鸟化石证明了爬行类可能起源于古代鸟类
一个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区喷了一种新农药后,97%的甲虫死了,3%的甲虫生存下来,几年后,该地区的甲虫对该药产生了抗药性,这是因为(  )
A. 农药使马铃薯甲虫产生了变异
B. 马铃薯甲虫对药物的刺激产生了抗药性反应
C. 原有的抗药性甲虫与不抗药性甲虫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抗药性个体
D. 马铃薯甲虫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个体,经过农药的定向选择适者生存
一只母鸡带领着自己的十几个鸡宝宝在墙角捉虫吃,它忽然发现从远处走来一只猫,于是就赶快伸出翅膀并“招呼”小鸡躲在了翅下。这一现象不包含下列哪一行为(  )
A. 防御行为 B. 迁徙行为 C. 觅食行为 D. 生殖行为
“蜂飞蝶舞,萤飞草长”、“鹰击长空”等词语形象生动刻画了会飞动物的运动情景。从生物学角度看动物飞行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跨越空间,扩大生存范围
B. 有利于觅食,避敌和繁育后代
C. 可选择栖息地,这也是对环境的适应
D. 具备流线型、发达的肌肉等适于飞翔的结构特点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之一。其勾勒的是一副山野秋景图,自然闲适的面卷中透露出些许忧郁和苦闷。其中有一句写到“牧人驱接返猎马带禽归。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禽类的运动方式只有飞行
B. 马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和奔跑
C. 上述动物的运动都依赖运动器官
D. 牛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跳绳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主要考查初中生的运动协调能力。下列关于跳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需运动系统就能完成
B. 跳绳动作很轻松,无须消耗能量
C. 仅有上肢骨骼肌参与
D. 跳绳时骨的运动需靠骨骼肌的牵拉
为了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和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的原因是(  )
A. 缺少消费者 B. 缺少分解者
C.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D. 缺少生产者
下列选项中的事物可能是我们在中央台《人与自然》栏目中看到过的,其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
B. 我国最早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C. 吉林省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
D. 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棵内生长茂盛的黄瓜和西红柿
十一假期期间,平顶山境内的尧山、灯台架等景区环境宜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它们属于(  )
A. 农田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从下列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可以推测,当时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最少的是(  )
A.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B.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各个环节传递时,其特点是(  )
A. 单向传递,逐级不变 B.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C. 循环流动,逐级增加 D. 循环流动,逐级递减
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植被破坏 B. 环境污染 C. 缺水干旱 D. 食物链被破坏
下列有关“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C. 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 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如图所示的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生物类群名称:②______,③______。
(2)较早出现的单细胞生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大多数生活在陆地,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 ______。
(3)较早出现的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而③有六大器官,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 ______。
(4)______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研究发现,越低等的生物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而越高等的生物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 ______。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多样,生态环境良好。湿地公园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类8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类18种,维管束植物约有84科213属42种。
资料二:2021年10月12日,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布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我国特有物种藏首猴(中国猴属中最大的一种)就有在此分布。
资料三: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0% 33% 17% 20%
(1)资料一中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______多样性。
(2)资料二中藏首猴通常由成年雄猴为首领群居于森林之中,这表明藏首猴具有 ______行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些什么呢?______。(符合题意即可)
(3)分析资料三哺乳类和鸟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试说出“其他原因”中的一种因素 ______。
2020东京奥运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00后”小将杨倩(图甲)在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夺得奥运会首金,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图乙表示她发枪时的屈肘动作,图丙表示关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 ______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骨骼肌会产生收缩和舒张反应,牵动着骨绕着关节活动,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由 ______作用释放提供的。
(2)图乙中,【⑥】表示 ______,由肌腱和 ______组成,此时,其处于 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3)图丙中,能够减小骨与骨之间摩擦的滑液存在于【③】______中;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有时会出现【②】______从【④】______滑脱出来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脱臼。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郭沫若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这样描述杜鹃的: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材料二:某校实验小组探完四种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表结果:
动物 甲 乙 丙 丁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69 155 37 8
(1)由材料一可知,从动物行为的目的来看莺的孵卵育雏属于生殖行为;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______行为,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______所决定的。
(2)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属于 ______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错误的尝试次数越 ______,由材料二推测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依次是 ______。
我国的呼伦贝尔草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关注,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制定保护草原的措施。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面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______,除图一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 ______。
(2)图一中共有 ______条食物链,写出一条含鼠的食物链 ______。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蛇、鹰、狐,会导致牧草的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4)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______,它属于食物链中的第 ______营养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
故选:C。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重点,其他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要注意掌握。
2.【答案】A
【解析】解:据图可知:该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有三对足两对翅,有触角一对,因此可以判断属于节肢动物门里的昆虫。
故选:A。
(1)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
(2)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昆虫的特征。
3.【答案】C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C。
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
4.【答案】D
【解析】解:A、金鱼、热带鱼可供人类欣赏和娱乐,有的生物如石花菜,还可以用来提取药用或工业用的琼脂。正确。
B、我们吃的食物都直接或是间接的来自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确。
C、乳酸菌可发酵产生酸奶;甲烷杆菌等细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等,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还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正确。
D、蟾蜍壳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等,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免疫功能,促进人体自然平衡成为一种难得的珍贵动物药材;蝉的外骨骼即蝉蜕也可做中药。这些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错误。
故选:D。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5.【答案】B
【解析】解:A、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B。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关键是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6.【答案】B
【解析】解: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正确。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错误。
C、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手的活动,刺激了脑的发育,并用火烧熟食物来吃,增加了脑的营养等,因此在人的进化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是脑容量增加,C正确。
D、许多化石证据表明,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D正确。
故选:B。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可结合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进行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
7.【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始祖马、中马、草原古马、现代马的侧趾逐渐退化,A正确;
B、对马的足的进化历程的研究,不能证明马的遗传物质基本相同,B错误;
CD、始祖马的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中马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现代马前、后足中趾充分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趾端成为硬蹄,因此,在进化中马的足趾个数逐渐减少,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故CD正确。
故选:B。
根据化石材料知道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大致如下: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建新世时才出现了建新马(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
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
因此马的进化趋势:体形由小变大,多趾着地逐渐变为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趾数减少),四肢越来越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马的足进化过程。
8.【答案】D
【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相似度越高,B正确。
C、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始祖鸟化石证明了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D错误。
故选:D。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3)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生命的起源于进化的知识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
9.【答案】D
【解析】解: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马铃薯甲虫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喷了一种新农药后,97%的甲虫死了,是抗药性弱的个体,不适者被淘汰;3%的甲虫生存下来,是抗药性强的个体,适者生存。生活下来的个体抗药性强。它的后代个体有的抗药性更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个体杀死,是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又活下来,是适者生存。这样经过几年的选择,最终活下来的马铃薯甲虫,对该药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
故选: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0.【答案】B
【解析】解: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等。
迁徙行为是指动物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
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生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属于繁殖行为和觅食行为;看见猫伸出翅膀“招呼”小鸡躲在翅膀下属于防御行为;不包含迁徙行为。
故选:B。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各种行为的特点。
11.【答案】D
【解析】解:飞行是动物的运动方式之一,动物通过飞行可以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
A、动物飞行可跨越空间,扩大生存范围,A正确。
B、动物飞行,改变自身空间位置,有利于觅食,避敌和繁育后代。B正确;
C、动物通过飞行改变自身空间位置,可以选择栖息地,这也是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能飞行的动物,都具有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如蝴蝶,但它不具有流线型体形。D错误
故选:D。
动物通过运动比较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的运动的意义:有利于个体生存、繁衍后代.
12.【答案】A
【解析】解:A、禽类的运动方式不只有飞行,还有行走、奔跑,如鸡,错误。
B、马的四肢发达,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和奔跑,正确。
C、禽类、马、人的运动都依赖运动器官,正确。
D、牛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正确。
故选:A。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
掌握动物的运动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故跳绳的说法正确的是跳绳时骨的运动需靠骨骼肌的牵拉。
故选:D。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运动并不只靠运动系统完成,它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
14.【答案】B
【解析】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B.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
15.【答案】B
【解析】解:A、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我国最早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C、从吉林省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也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生长茂盛的黄瓜和西红柿,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6.【答案】C
【解析】解:平顶山境内的尧山、灯台架等景区环境宜人,其主要特点是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据此答题。
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注意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解决此题不难。
17.【答案】A
【解析】解:A、“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描述的是沙漠生态系统。沙漠降水较少、土壤中营养物质比较贫乏,因此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群落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因此生态环境最差,符合题意。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花、草、马等生机勃勃的生物景象,生态环境较好,不符合题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较好,不符合题意。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体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现象,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多,生态环境较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解答即可。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18.【答案】B
【解析】解: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例如:第一营养级: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千焦,则第三营养级最多能获得多少千焦?(40千焦);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故选:B。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19.【答案】D
【解析】解: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故选:D。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据此答题。
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中考中常常出现,应注意掌握。
20.【答案】B
【解析】解: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正确;
B、围海造田破坏了生物圈,B错误。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C正确;
D、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D正确;
故选:B。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本题.
21.【答案】两栖类 被子植物 从水生到陆生 简单到复杂 化石 低等到高等
【解析】解:(1)由图可知:①哺乳类,②两栖类,③被子植物。
(2)从图中可以看出,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3)在结构功能方面,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出现了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结构复杂,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4)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
故答案为:
(1)两栖类;被子植物
(2)水生到陆生
(3)简单到复杂
(4)化石;低等到高等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22.【答案】生物种类 社会 以身作则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行动,拒绝购买珍稀物种制成的商品,多参加植树活动等等 栖息地丧失 环境污染
【解析】解:(1)湿地公园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类8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类18种,维管束植物约有84科213属42种。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藏首猴通常由成年雄猴为首领群居于森林之中,这表明藏首猴具有社会行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以身作则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行动,拒绝购买珍稀物种制成的商品,多参加植树活动等等。
(3)由材料三可知,栖息地丧失在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中占33%和60%,故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其他原因有环境污染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
(2)社会;以身作则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行动,拒绝购买珍稀物种制成的商品,多参加植树活动等等。
(3)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社会行为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有组织,有分工,有的还有等级。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及保护和社会行为的特征。
23.【答案】神经 呼吸 肱二头肌 肌腹 收缩 关节腔 关节头 关节窝
【解析】解:(1)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任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骨骼肌会产生收缩和舒张反应,牵动着骨绕着关节活动,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由呼吸作用释放提供的。
(2)⑥表示肱二头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两部分组成,图乙屈肘时,⑥肱二头肌收缩,⑦肱三头肌舒张。
(3)图丙中,能够减小骨与骨之间摩擦的滑液存在于关节腔③中;在进行剧烈运动时,②关节头从④关节窝中脱出叫脱臼。
故答案为:(1)神经;呼吸
(2)肱二头肌;肌腱;肌腹;收缩
(3)关节腔;关节头;关节窝
图中①关节囊,②关节头,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⑥肱二头肌,⑦肱三头肌。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4.【答案】先天性 遗传物质 学习 少 乙→甲→丙→丁
【解析】解:(1)材料一中莺替杜鹃孵卵育雏的行为,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2)动物的绕道取食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属于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错误的尝试次数越少,材料二中的四种动物尝试的次数由少到多依次是:丁→丙→甲→乙,可以推测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依次是:乙→甲→丙→丁。
故答案为:
(1)先天性;遗传物质。
(2)学习;少;乙→甲→丙→丁。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25.【答案】太阳能 非生物部分 5 草→鼠→狐 自动调节 蛇 三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一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要组成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五条。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人类大量捕杀蛇、鹰、狐,会导致牧草的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图二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对应图一中食物链草→鼠→蛇→鹰,所以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属于第三营养级。
故答案为:(1)太阳能;非生物部分
(2)5;草→鼠→狐(或草→鼠→鹰,草→鼠→蛇→鹰)
(3)自动调节
(4)蛇;三
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