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都亭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都亭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19 23: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都亭初中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老鹰在空中盘旋,鲤鱼在水中穿梭,小狗在路上慢步.上面所描述的几种动物,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依次是(  )
A. 飞行.游泳.爬行 B. 飞行.跳跃.游泳
C. 奔跑.游泳.爬行 D. 飞行.游泳.行走
人体完成“引体向上”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B. 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
C. 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D. 只需肱二头肌参与
很多年前,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在一次啄食中,无意打开了一户居民门外的奶瓶盖,并偷喝了牛奶(如图),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这样偷喝牛奶的方法。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大山雀的这种行为属于(  )
A. 取食行为
B. 学习行为
C. 本能行为
D. 社会行为
杜鹃不筑巢、不孵卵也不育雏。这全由义父母代劳。如图为苇莺在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苇莺的这种行为解释正确的是(  )
①先天性行为 ②由环境因素决定 ③学习行为 ④由遗传物质决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激烈打斗。这种行为属于(  )
A. 防御行为 B. 觅食行为 C. 攻击行为 D. 繁殖行为
某中学八年级一班的同学对一块农田观察后,画了一幅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你分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 这个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 这个食物网是一个生态系统
C. 这个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 D. 蛇和鸟都属于生产者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B.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D. 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地面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四川的泡子姜、河南的泡包菜、北京的酸辣白菜等都是中外知名的风味泡菜,在制作它们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微生物和制作环境分别是(  )
A. 酵母菌、无氧环境 B. 酵母菌、有氧环境
C. 乳酸菌、无氧环境 D. 乳酸菌、有氧环境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和她的团队研究的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消灭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动物)最有效的药物。下列与疟原虫结构最相近的是(  )
A. 大肠杆菌 B. 青霉菌 C. 埃博拉病毒 D. 草履虫
牛肉炖土豆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你可知道:当把出芽的一小块土豆植入土中,能长成新马铃薯植株的繁殖方式叫(  )
A. 分裂生殖 B. 出芽生殖 C. 有性生殖 D. 无性生殖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提起《昆虫记》,人们会想起“迁徙的蜘蛛”、“会唱歌的蟋蟀”还有“勤劳的蜜蜂”等十分有趣的故事。
(1)上述三种动物的行为与生俱来,由其体内 ______控制。
(2)“会唱歌的蟋蟀”在繁殖期间,凭着本能“唱歌”以吸引异性,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属于______行为。从行为功能看,属于 ______行为。
(3)蟋蟀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______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于 ______变态发育。
(4)“勤劳的蜜蜂”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分工明确,这符合 ______行为的特征。
如图为长骨的结构,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长骨的结构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
(2)[______]______使骨致密、坚硬。[______]______中的红骨髓终生保持着造血功能;成年人骨髓腔中的红骨髓变为______而失去造血功能。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动物属于 ______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昆虫(如蜜蜂)能帮助植物 ______,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蛇吃鼠,鼠吃草,体现了蛇、鼠和草的 ______关系,鼠和食草昆虫都以草为食,二者是 ______关系。
(3)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______。
如图表示四种生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四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______。
(2)乙图所示生物的生殖发育过程经过 ______、幼虫、______、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 ______。
(3)在甲图中,胎儿发育的场所是 ______,胚胎发育的营养由 ______提供。
(4)在丙图中,将来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______(填名称)。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行灭菌处理,再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培养,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此探究实验:
(1)实验前,必须先将______(选填“同一种”或“不同种”)树的落叶分成等量的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2)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
(3)经过一段时间后,______组的树叶会出现腐烂现象。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4)如果将灭菌处理后的甲、乙两组都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原因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老鹰属于鸟类,前肢变成翼,运动方式为飞行;鱼生活在水中,运动方式为游泳;小狗属于哺乳动物,运动方式为行走.
故选:D
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有游泳、爬行、蠕动等.
动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2.【答案】D
【解析】
【解答】
A、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A正确;
B、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正确;
C、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C正确;
D、做“引体向上”时,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多组肌肉的协作完成,不只需肱二头肌,还需要肱三头肌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分析】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3.【答案】B
【解析】解:大山雀偷喝牛奶的的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B。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4.【答案】C
【解析】解:“苇莺在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这是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因此苇莺的这种行为解释正确的是①先天性行为、④由遗传物质决定。
故选:C。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5.【答案】C
【解析】解:A、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集体防御等,A不符合题意;
B、觅食行为是指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B不符合题意;
C、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特点是双方的身体不受到伤害,失败者表示出屈服,胜利者就停止攻击。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激烈打斗,是同种动物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的战斗,这种行为属于攻击行为,C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子代的哺育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的是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的运动,按行为目的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等。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是理解掌握动物的行为按行为目的(或功能)分类的类型。
6.【答案】C
【解析】解: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例如: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鸟,A错误;
B、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例如: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鸟,C正确;
D、蛇和鸟是动物,均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第一环节,食物链第二环节的消费者以生产者植物为食,是植食性动物;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是肉食性动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解答】
A.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A正确;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人为的大量捕杀某种有害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有益动物,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错误;
D.松鼠将松子储存在树洞里、地面下,贮食的过程中有利于帮助植物传播种子,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制作泡子姜、泡包菜、酸辣白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蔬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创造无氧环境,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
故选:C。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发酵等。
关键点: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时才能产生乳酸。
9.【答案】D
【解析】解: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
A、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青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细胞内有成型的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
C、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据此解答。
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特点,了解常见的单细胞生物的例子,即可答题。
10.【答案】D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马铃薯是用地下的块茎直接繁殖出新个体,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并且是营养繁殖,D正确。
故选:D。
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做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无性繁殖的概念,结合题意答题。
11.【答案】遗传物质 先天性 繁殖 幼虫 不完全 社会
【解析】解:(1)上述三种动物的行为与生俱来,由其体内遗传物质控制,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2)蟋蟀在繁殖期间,凭着本能“唱歌”以吸引异性,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从行为功能看,属于繁殖行为。
(3)蟋蟀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4)“勤劳的”蜜蜂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分工明确,属于社会行为。
故答案为:(1)遗传物质
(2)先天性;繁殖
(3)幼虫;不完全
(4)社会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12.【答案】② 骨膜 ⑦ 骨质 ③ 骨髓 ⑥ 骨密质 ⑤ 骨松质 黄骨髓
【解析】解:(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②骨膜、⑦骨质和③骨髓三部分组成。
(2)⑥骨密质质地坚硬致密,它使骨变得坚硬。⑤骨松质中的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成年之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故答案为:(1)②骨膜;⑦骨质;③骨髓。
(2)⑥骨密质;⑤骨松质;黄骨髓。
骨的基本结构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由长骨的解剖结构图可知:①血管,②骨膜,③骨髓,④骨髓腔,⑤骨松质,⑥骨密质,⑦骨质。
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其作用与骨折后的修复愈合有关,具有再生功能。
13.【答案】消费 传粉 捕食 竞争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自然保护区
【解析】解:(1)动物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保护区内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动物作为消费者,也起着着重要作用,如蜜蜂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蛇吃鼠,鼠吃草,体现了蛇、鼠和草的捕食关系,鼠和食草昆虫都以草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
(3)图中食物链有: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鼠→蛇,因此该食物网中共包含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故答案为:(1)消费;传粉
(2)捕食;竞争
(3)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4)自然保护区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知识,并会灵活运用。
14.【答案】丁 受精卵 蛹 完全变态发育 子宫 母体 胚盘
【解析】解:(1)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生殖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属于有性生殖;丁是嫁接,属于无性生殖。
(2)乙图所示生物的生殖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3)胎儿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4)在丙图中,胚盘含有细胞核,胚盘在受精后可发育成胚胎。
故答案为:(1)丁
(2)受精卵;蛹;完全变态发育
(3)子宫;母体
(4)胚盘
1、胚盘含有细胞核,胚盘在受精后可发育成胚胎。
2、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3、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同一种;细菌;乙;不能;自然界还有其它细菌、真菌,变量不唯一
【解析】解:(1)对照试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所以实验前,必须选用同一种树叶。
(2)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行灭菌处理,再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培养,所以实验变量是细菌的有无。
(3)经过一段时间后,乙组树叶会被细菌腐烂分解,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4)如果将灭菌处理后的甲、乙两组都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因为空气中会有很多杂菌,造成变量不唯一,影响实验效果。
故答案为:(1)同一种
(2)细菌
(3)乙
(4)不能;自然界还有其它细菌、真菌,变量不唯一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