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民族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月季是莆田的市花,由于花期长,从2月到12月都有开花,又称“月月红”,将来能发育成月季上带花枝条的是( )
A. 混合芽 B. 叶芽 C. 花芽 D. 胚芽
蒲公英的果实上长有冠毛(如图),冠毛可以帮助果实随风飘远。为研究冠毛对果实内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萌发率 萌发时间
有冠毛 85% 3.67天
无冠毛 68% 5.33天
A. 实验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B. 实验中有无冠毛和萌发时间为实验变量
C. 无冠毛的蒲公英种子萌发率较低,萌发时间更长
D. 实验结果说明去除冠毛会抑制蒲公英种子萌发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他想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
A. 温度 B. 光照 C. 土壤 D. 水
小明在阳台的向阳处种植一盆天竺葵,定期浇水,可是最近发现天竺葵叶片发黄,生长非常缓慢,甚至开始早衰,这最可能因为缺少( )
A. 磷肥 B. 钾肥 C. 氮肥 D. “气肥”
下列现象中,蕴含植物吸水现象的是( )
A. 糖拌番茄 B. 清水中的根尖 C. 腌制中的黄瓜 D. 泡菜
很多学校都有种植实验基地,同学们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播种前要浸种,是为了满足种子萌发对水分的要求
B. 播种前要施加一些鸡粪等农家肥,是为了给植物提供有机物
C. 早春播种后覆盖地膜,能提高温度,增加种子的发芽率
D. 播种后要轻踩,防止土壤中水分过度散失
近年来云南阳光玫瑰葡萄走俏市场,其果肉含糖量高、有玫瑰香味,深受人们欢迎,就是价格不太亲民。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它特别甜的原因是( )
A. 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B. 云量少,光照弱,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C. 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耗费少,糖分积累多
D. 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 )
A. 识别血细胞——人血的永久涂片
B. 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馒头碎屑
C. 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洋葱鳞片叶
D.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萌发的大豆种子
将一株幼苗栽种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增重6kg,使其质量增加的物质主要来自( )
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B. 土壤中的水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 土壤中的无机盐
暴雨过后菜地积水,导致菜苗烂根,主要原因是土壤中( )
A. 温度过低 B. 养分流失 C. 光照不足 D. 氧气不足
给储藏粮食的仓库内充充入二氧化碳可以延长粮食的储藏时间,这是因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
A. 抑制了蒸腾作用 B. 增强了光合作
C. 抑制了呼吸作用 D. 增强了呼吸作用
试剂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试验中,所用试剂不能很好地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所用试剂 使用目的
A 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 澄清石灰水 检验是否产生了二氧化碳
B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酒精 溶解叶绿素
C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生理盐水 保持细胞形状
D 观察植物叶片 碘液 更好的观察叶片结构
A. A B. B C. C D. D
下列有关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蒸腾作用为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动力
B. 中午移栽植物,可以提高成活率
C. 植物的蒸腾作用不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D. 植物吸收的水分有30%左右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如图所示曲线能正确表示在晴朗的高温天气状态下,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强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够( )
A. 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 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D. 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如图是孙悟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的三个视野,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由视野一变到视野二,应向______方平移玻片。
(2)视野三观察的是视野______(填“一”或“二”)中的细胞,在不转动转换器和改变反光镜的情况下,视野三要______(填“亮”或“暗”)些。由视野三可知,观察的细胞群属于______组织。
(3)如图是孙悟同学画的视野______中的表皮细胞,其中标注有______处错误。
如图所示,3支试管中各装入一小块长度与体积都相等的新鲜马铃薯,并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1小时后取出观察实验现象。
(1)3支试管中的新鲜马铃薯块长度缩短的是 ______。其长度缩短的原因是 ______。如需恢复原来的长度,则应该 ______。
(2)丙试管中的马铃薯块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______。
(3)整个实验说明:当外界溶液浓度 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 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要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对照组的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 ______,其他保持不变。
(2)“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______,利用了绿色植物进行的 ______作用。
(3)实验过程中,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盛有的溶液为 ______。
(4)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不变蓝,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
(5)请写出光合作用表达式 ______。
如图为某植物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该植物进行的是呼吸作用,则原料之一是①即 ______。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其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了 ______。
(2)请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______。
(3)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以 ______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该物质参与了生物圈的 ______。
(4)人们常采用降低温度或降低氧浓度的方法贮存水果、蔬菜,目的是降低植物 ______作用的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高等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叶片是有机物的“源”,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是有机物的“库”。某科研团队利用棉花植株研究了“库“的变化对“源“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是暂时储存的光合产物,其在叶肉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 ______ 。叶片制造的有机物经 ______ 由“源”运输到“库”。
(2)已知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果实等部位被利用和储存。因此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 ______ ,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 ______ 。
(3)为进一步研究棉花植株去除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取至少有 10个果实的植株,按不同比例去除果实,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用二氧化碳固定速率相对值表示),结果如图。据图可知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 ______ 。本实验的空白对照组是 ______ 。
(4)综合(2)和(3)可推测, ______ 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花芽将来发育成花;枝芽将来发育成枝和叶;混合芽是将来既能发育成枝和叶,又能发育成花的芽。所以将来既能发育成月季的叶和花的芽是混合芽。
故选:A。
按照位置芽分为顶芽和侧芽;按照其发育的结果芽分为花芽、枝芽(有的地方较叶芽)和混合芽。
芽的类型要分清,此处易出错。
2.【答案】B
【解析】解:A、为保证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A正确。
B、该实验“研究冠毛对果实内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实验中有无冠毛为实验变量,无冠毛组是实验组,B错误。
C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冠毛的蒲公英种子萌发率较低,萌发时间更长,说明去除冠毛会抑制蒲公英种子萌发,CD正确。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3.【答案】B
【解析】解:实验装置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该同学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光照。
故选:B。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4.【答案】C
【解析】解: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营养生长)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所以发现天竺葵叶色发黄,生长缓慢,这是缺乏氮肥。
故选:C。
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关键是熟记植物的生长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5.【答案】B
【解析】解:糖拌番茄、腌制中的黄瓜、泡菜,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植物都会失水;清水中的根尖,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植物会吸水。
故选:B。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播种前要浸种,是为了满足种子萌发对水分的要求,因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A正确。B、播种前要施加一些农家肥,主要是给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B错误。
C、早春播种往往因为温度低而影响出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来提高地温,促进出苗早而齐。所以早春播种后,常用地膜覆盖地面,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增加种子的发芽率。C正确。
D、播种后要轻踩,使土壤压实,防止土壤中水分过度散失。D正确。
故选:B。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无机盐等。
正确识记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则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强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因为云南地区昼夜温度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分解有机物少,积累有机物,所以云南阳光玫瑰葡萄特别甜。
故选:C。
(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要想有机物多,就要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减少呼吸作用的强度。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而进行呼吸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据此答题。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般多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植物体内有机物消耗的越少,营养物质的含量就越多。
8.【答案】D
【解析】解:A、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血细胞,A正确。
B、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馒头碎屑含有淀粉,所以可利用馒头碎屑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B正确。
C、利用洋葱鳞片叶制作细胞临时装片,借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C正确。
D、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特性。要熄灭的竹签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萌发的大豆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错误。
故选:D。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即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解答此类题目的目的是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步骤和各步骤的作用。
9.【答案】A
【解析】解:幼苗可以吸收水,增加鲜重,也可以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细胞干重。幼苗在光照下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无机盐、空气。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
本题借助海尔蒙特的实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记忆,难度不大。
10.【答案】D
【解析】解:菜地积水过多,水淹,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时间过长会导致根烂掉而死亡;要及时排水,目的是保证根的氧气供给,使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故选:D。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11.【答案】C
【解析】解:水果、粮食、蔬菜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明显抑制效应。据此原理,适当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抑制水果、粮食、蔬菜呼吸作用,减少其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了水果、粮食、蔬菜的储藏时间,有利于水果、粮食、蔬菜的保鲜。
故选:C。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12.【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用澄清的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的产生,A正确;
B、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B正确;
C、如果将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是0.9%,故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用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形状,C正确;
D、制作叶的临时切片时,由于叶片本身的颜色很深,所以不需要要用碘液染色。D错误;
故选:D。
(1)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使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形状.
(4)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也比较基础,只要熟练地掌握即可正确解答。
13.【答案】A
【解析】解;A、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A正确。
B、傍晚移栽植物,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B错误。
C、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故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C错误。
D、植物吸收的水分99%用于蒸腾作用,1%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A。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
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重点。
14.【答案】D
【解析】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照强度的增加,能促进气孔的开启,利于水蒸气的外出,使蒸腾作用加强。到了温度最高时气孔就会关闭,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然后植物的蒸腾作用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故选:D。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关键要明确光影响气孔的开闭,气孔是蒸腾作用的水蒸气外出的门户。
15.【答案】C
【解析】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故选:C。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很重要,要记清。
16.【答案】下 二 暗 分生 一 三
【解析】解:(1)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视野一中我们看到的是根尖的成熟区结构,视野二是根冠和分生区,其在成熟区的下方,要想把视野下方的物像移动视野中央,应该将玻片标本向下方移动,下方的物像才会向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
(2)视野三中的细胞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的细胞染色体正在复制,可以判定为分生区的细胞,因此观察的是视野二中的细胞。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越小,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三是视野二中细胞的放大,因此视野会变得暗些。视野三中的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状态,因此可以判定观察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
(3)孙悟同学画的细胞有突起,可判定为根毛细胞,根毛细胞位于成熟区,因此他画的是视野一中的表皮细胞。其中标注有三处错误:一、细胞膜标柱到液泡膜的位置了;二、细胞质标注到液泡的位置;三、根毛细胞没有叶绿体这一结构。
故答案为:(1)下;
(2)二;暗;分生;
(3)一;三。
(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如下图:
根冠--在根的顶端。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成熟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植物的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植物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2)视野一所示的是根尖的成熟区结构;视野二所示的是根冠和分生区的细胞;视野三是放大了的分生区的细胞。
明确根尖的结构及生理特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甲 浓盐水的浓度大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 把图甲浓盐水换成等量的清水 对照 小于 大于
【解析】解:(1)甲试管中浓盐水的浓度大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将失水,使马铃薯条变短;乙试管中,由于清水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造成细胞吸水,使马铃薯条变长;丙试管中的马铃薯条的长度基本保持不变,因为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如需恢复原来的长度,则应该把图甲浓盐水换成等量的清水。
(2)丙试管中的马铃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
(3)此实验说明: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故答案为:(1)甲;浓盐水的浓度大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把图甲浓盐水换成等量的清水。
(2)对照。
(3)小于;大于。
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时,水分就会通过原生质层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造成细胞吸水或者失水。甲试管中浓盐水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将失水,使马铃薯条变短;乙试管中,由于清水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造成细胞吸水,使马铃薯条变长;丙试管中的马铃薯条的长度基本保持不变,因为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本题考查质壁分离,意在考查考生识记与质壁分离相关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答案】等量的清水 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或转运走 呼吸 酒精 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解析】解:(1)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是两组一样的实验装置,增设对照组不放氢氧化钠溶液,放等量的清水。
(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使实验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无二氧化碳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色。
(5)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所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故答案为:(1)等量的清水。
(2)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或转运走;呼吸。
(3)酒精。
(4)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5)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此题考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的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19.【答案】氧气 能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水蒸气 水循环 呼吸
【解析】解:(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若该植株进行的是光合作用生理活动,则原料为水和图中的①即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②即氧气。呼吸作用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所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该物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4)人们经常采用降低温度或降低氧浓度的方法贮存水果、蔬菜,目的是降低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故答案为:(1)氧气;能量。
(2)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水蒸气;水循环。
(4)呼吸。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的概念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才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
20.【答案】(1)叶绿体;筛管;
(2)降低;积累;
(3)逐渐下降;没有去除果实的一组;
(4)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
【解析】解:(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器官。
(2)等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运输到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因此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将会减少,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
(3)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变量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本实验的对照组是没有去除果实的一组。据图可见:据图可知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逐渐下降。
(4)去除棉花植株的果实后,叶片中有机物的输出量将会减少,进而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随着去除果实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逐渐下降。说明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
故答案为:(1)叶绿体;筛管;
(2)降低;积累;
(3)逐渐下降;没有去除果实的一组;
(4)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识图。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