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海洋 B. 生物圈 C. 草原 D. 森林
“蚕茧自缠萦”所描写的发育过程是( )
A. 幼虫→成虫 B. 若虫→成虫 C. 幼虫→蛹 D. 若虫→蛹
决定人卷发或直发性状的是( )
A. 基因 B. 染色体 C. 精子 D. 卵细胞
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 人的身高和体重
C. 猫的蓝眼睛和白毛 D. 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如图是鸟卵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可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B. 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场所
C. ④、⑦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D. ⑤为胚胎发育运输营养物质
一对双眼皮(基因型均为Rr)夫妇第一胎生了个单眼皮女孩,他们想再生个男孩,那么第二胎生双眼皮男孩的机会是( )
A. 75% B. 50% C. 37.5% D. 25%
一个细胞有 8 条染色体,这个细胞连续分裂 3 次,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每个新细胞中的染 色体数分别是( )
A. 6 个和 3 条 B. 8 个和 2 条 C. 6 个和 8 条 D. 8 个和 8 条
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首先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连续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 )
A. 氨基酸 B. 蛋白质 C. 核酸 D. 葡萄糖
某地区农业虫害非常严重,以下最科学有效的办法是( )
A. 使用杀虫剂 B. 引进天敌,利用生物防治
C. 自然状态,不加干预 D. 人工捕杀
在一株开红花的月季上,嫁接了一枝开黄花的月季枝条,等到该株月季开花时,新接上的枝条的花为( )
A. 黄花 B. 红花
C. 金黄色花 D. 有黄花,也有红花
有关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C. 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D. 哺乳类起源于古代鸟类
下列生物变异现象,属于不遗传变异的一组是( )
①两株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环境中长势不同
②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胖
③一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一只白色的幼虎
④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
⑤染色体数目加倍、含糖量高的甜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生长在沙漠干旱地区的植物,根系比较发达,这种特点说明( )
A.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段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 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 甲、乙、丙、丁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和分解者组成了生态系统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下列有关染色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
B.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DNA分子
C. 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D. 基因大多位于染色体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如图为人体生殖发育示意图,①、②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
(1)产生生殖细胞A的器官是 ______ ,细胞[ ______ ]是个体生长发育的起点。
(2)图中①表示 ______ 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______ 。
(3)过程②中,胚胎到达 ______ 后,继续完成发育。
如表是家庭成员一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父 母 女儿
无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舌头能否卷曲 能卷曲 能卷曲 能卷曲
(1)表格中所涉及的有耳垂与无耳垂,在遗传学上称为 ______ 。
(2)父母的舌头能卷曲,女儿的舌头也能卷曲,此现象称为 ______ 。
(3)若决定有耳垂的基因为A,决定无耳垂的基因为a,则母亲控制耳垂性状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
(4)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孩子表现为无耳垂的占比为是 ______ %。
(5)该同学父亲和母亲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 ______ 和 ______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我市某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这说明生物能够 ______ 环境。
(2)绿色植物通过 ______ 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
(3)森林中的朽木上会有蘑菇,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
(4)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水藻→小虾→小鱼→大鱼”的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______ 。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番茄俗称西红柿,是全球普遍栽培的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据图回答问题:
(1)番茄等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叫做 ______ 。
(2)图示同学观察到的番茄生殖发育过程:②→③发生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依次是 ______ 和 ______ ;当切开④时,发现里面含有许多⑤,这是由③中的[ ______ ] ______ 发育而来的。
(3)我国科学家将乙肝病毒的DNA片段转入番茄内,培育出了类似乙肝疫苗效应的番茄,这项现代生物技术称为 ______ 技术。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如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的遗传图解,Ⅰ、Ⅱ、Ⅲ分别表示祖、父和孙三代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Ⅱ4产生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 ______ 。
(2)Ⅱ3和Ⅱ4表现正常,Ⅲ7患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______ ,这种亲子代之间差异是由于 ______ 的改变引起的。
(3)若用H、h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Ⅲ10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Ⅲ8的基因组成为Hh的机会是 ______ 。
(4)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Ⅲ8和Ⅲ10不能结婚,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B。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答案】C
【解析】解: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雌雄蚕蛾交配后,雌蛾产下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取食桑叶,蜕皮吐丝结茧成蛹,最后变成成虫。“蚕茧自缠萦”所描写的发育过程是幼虫→蛹。
故选:C。
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蜜蜂、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是指蟋蟀、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幼虫又称为若虫。
昆虫的发育中考时常为出现,和两栖动物的发育不同,注意区别。
3.【答案】A
【解析】解: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女的.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如人体有很多性状如发质、肤色、双眼皮和单眼皮等,这些性状的是由基因决定的.
故选:A.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一种叫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就是基因.
4.【答案】D
【解析】解:ABD、番茄的红果和圆果、人的身高和体重、猫的蓝眼睛和白毛,都是两种性状,因此都不是相对性状。ABC不符合题意;
C、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势,因此属于相对性状。D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5.【答案】D
【解析】解:如图鸟卵的结构:
可见鸟卵由外及里的结构为:卵壳起保护作用;卵壳膜起保护作用;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的功能;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蛋黄即鸟卵内部发黄的部分。鸟卵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集中在蛋黄部分,其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对卵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有:卵壳、卵壳膜和卵白。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鸟卵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所以①可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场所,④⑦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是正确的。⑤为胚胎发育运输营养物质,是错误的。
故选:D。
本题考查鸟卵的结构。鸟卵的结构主要为:①气室②卵壳③胚盘④卵黄⑤卵黄系带⑥卵黄膜⑦卵白。
对于胚盘的考查是鸟卵这部分的重点。
6.【答案】C
【解析】解:一对双眼皮(基因型均为Rr)夫妇,其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其子女也是双眼皮的可能性约为75%.
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育一个男孩的可能性是50%。
因此一对双眼皮(基因型均为Rr)夫妇第一胎生了个单眼皮女孩,他们想再生个男孩,那么第二胎生双眼皮男孩的机会是75%×50%═37.5%。
故选:C。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育一个男孩的可能性是1/2或50%.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性别的遗传。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细胞分裂次数和细胞个数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胞分裂次数和个数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 个细胞分裂 N 次后的细胞个数是 2N.
【解答】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1 个细胞分裂 N 次后的个数是 2N.因此一个 细胞 3 次裂后,可以形成新细胞的个数是 23═8(个).因此一个细胞连续分裂 3 次,将得到 8 个细胞;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故选:D。
8.【答案】A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A。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一类有机物)。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了原始地球的带其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9.【答案】B
【解析】解: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某地区农业害虫非常严重,最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引进天敌,利用生物防治。
故选:B。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
掌握生物防治的优点是本题解题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在一株开红花的月季上,嫁接了一枝开黄花的月季枝条,待到该株月季开花时,新接上的枝条上的花为黄花。
故选:A。
嫁接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接穗性状的稳定,据此作答。
熟练掌握嫁接技术的应用以及优点,既能解答问题,又能应用于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
11.【答案】D
【解析】解: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B正确;
C、距现代越久远,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的化石越古老,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正确;
D、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古代爬行类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D。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
12.【答案】A
【解析】解:①两株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环境中长势不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②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胖,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③一对正常毛色的孟加拉虎生下一只白色的幼虎变化,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④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⑤染色体数目加倍、含糖量高的甜菜,是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增加,甜菜含糖量提高。这种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此题要掌握变异产生时遗传物质是否法发生改变。
13.【答案】B
【解析】解: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沙漠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缺水,荒漠中生活的植物,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B。
骆驼刺生活在沙漠上,沙漠干旱缺水,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4.【答案】B
【解析】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正确;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甲、乙、丁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B错误;
C、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甲、乙、丙、丁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和分解者组成了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
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丁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甲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乙属于第三级消费者。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食物链的特点。
15.【答案】B
【解析】解:A、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故A正确;
B、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B错误;
C、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C正确;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大多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D正确。
故选:B。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16.【答案】睾丸 C 受精 输卵管 子宫
【解析】解:(1)人的生殖细胞有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A精子是由睾丸产生的;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因此C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生殖细胞A是精子,生殖细胞B时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C受精卵,因此①为受精,发生的场所是输卵管。
(3)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因此胚胎到达子宫后继续发育。
故答案为:(1)睾丸;C(2)受精(或“精卵结合”);输卵管(3)子宫
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
图中A为精子,B为卵细胞,C为受精卵;①为受精,②发育。
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生殖细胞的产生及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场所。
17.【答案】相对性状 变异 Aa 25 XY XX
【解析】解:(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表格中所涉及的“有耳垂与无耳垂”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父母为有耳垂,而女儿为无耳垂,这说明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是变异现象;父母的舌头能卷曲,女儿的舌头也能卷曲,这说明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3)若决定有耳垂的基因为A,决定无耳垂的基因为a,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说明夫妇双方控制耳垂有无的基因组成都是Aa.如图所示:
即无耳垂女儿的基因组成是aa,父母的基因组成都是Aa.
(4)由遗传图解可知,这对夫妇每生育一个孩子其有耳垂的可能性是75%,无耳垂的可能性是25%。
(5)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父亲的性染色体是XY,母亲的性染色体是XX.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
(2)遗传;
(3)Aa;
(4)25;
(5)XY;XX.
(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3)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变异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18.【答案】影响 光合作用 生产者 分解者 水藻 大鱼 太阳能 自动调节
【解析】解:(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适应环境才能影响环境。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森林中的朽木上会有蘑菇生长,蘑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在“水藻→小虾→小鱼→大鱼”的食物链中,水藻的营养级最低,数量最多,大鱼的营养级最高,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大鱼。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会受到破坏难以恢复。
故答案为:(1)影响
(2)光合作用;生产者
(3)分解者
(4)水藻;大鱼;太阳能;自动调节
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调节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双受精 传粉 受精 c 胚珠 转基因
【解析】解:(1)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的现象.番茄等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叫做双受精.
(2)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完成的两个生理活动是传粉和受精;当切开④果实时,发现里面含有许多⑤种子,种子是由③子房中的c胚珠发育而来的.
(3)我国科学家将乙肝病毒的DNA片段转入番茄内培育出了类似乙肝疫苗效应的番茄,这项现代生物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这个事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性状.
故答案为:
(1)双受精;
(2)传粉;受精;c胚珠;
(3)转基因。
图示为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图;分析图示可知,①是植物体,②是花,③是雌蕊,④是果实,⑤是种子;③中a是花柱,b是子房,c是胚珠;④中a是保护组织,b是营养组织,c是机械组织.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答案】22条常染色体+X 变异 遗传物质 HH或Hh 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白化病)的几率大
【解析】解:(1)Ⅱ4是女性,产生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2)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故Ⅱ3 和Ⅱ4表现正常,Ⅲ7患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
(3)因为5和6个体正常,9患病,所以得出白化病是隐性性状,9的基因型为hh,其父母5和6均是Hh,二人婚配后遗传图解为:
10号正常,有2种基因型:HH或Hh。
3和4号婚配后遗传图解同上为:
故8号个体正常,有2种基因型:HH或Hh。故基因型为Hh的概率为 。
(4)8和10 属于三代以内的近亲,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白化病)的几率大。
故答案为:(1)22条常染色体+X
(2)变异;遗传物质
(3)HH或Hh;
(4)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白化病)的几率大
(1)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会分析判断显隐性及会画遗传图解时解题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